《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五)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五)
苏东坡
摘抄: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能绝无仅有。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他生活在古代,却比现代人更现代。他生命中的核心要素,提纯了人类文化的“遗传基因”。
他个体生命之强悍,意志之坚韧,举止之和,古今罕见。他顶住了压力,现在却要拆掉千斤顶,让通身的感觉,朝着自然与人事细腻敲开。一个人,如果它既有今天纬地之才,又能醉心于周遭,纵情于生活,那就跟神仙相差无几了。苏轼琢磨孤独,试图从孤独中提取生命的能量。苏轼只向佛中两点:静与善。动辄得咎,退而为静,静有返观生命的律动,以期重新跃入生活的激流。苏轼多欲而向善,即是反求诸己、三省吾身的结果 又取决于对恶的领域的深广体验。不知恶,焉知善?
忙于政务是忙人,身处江山是闲人,但苏轼的闲是另一种忙碌。他忙着生活。天地万物的律动,应对纷至沓来的灵感。人的眼睛一味去盯功利,视野、胸怀会收缩,享受生命的能力会降低。为人,为官,为艺术,苏轼皆随意,这随意却始终伴着逆境中的修炼。
历史感通向人生思索,前后《赤壁赋》是思索的产物。他不是哲学家,却是思想者。他对生活、历史、自然充满了哲思。他是洞见式的,点点滴滴的,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的进入,而他出色的汉语表达,让思绪显得清晰优美。中国文化的源、流,到苏轼这儿,呈现出逼近天然的融合之势。他能穿越社会各阶层,洞察各领域,以伟岸之躯融入茫茫大地,既汲取能量,又广施悲悯。是中国文化铸就了他的伟岸。
苏东坡心向自由而置身人世,不避人生喧嚣。他的生存姿态就是这样。他揭示出自由的价值,而自由既在江海又在人世,二者形成特殊的张力。苏东坡善于各方借力,不管是书本上,还是生活中。融会贯通中国文化的精髓,修炼成钢铁骨头,却不失血肉之躯。苏东坡不冷却,始终保持躯体的热度和柔软度,他甚至学会了各种各样的苦难借力。
他对生活有永不衰减的热情,无穷无尽的想象力。中国文化的核心要素集于一身。
感悟:对苏轼的最深刻印象,一直以来就是豪放派词人,诗人。在本书的品析中,看到一个更丰富,更有生活气息的文人。
早期的苏轼,家境不错。母亲的教导,父亲的影响,给了他一颗异于常人的仁慈之心。苏洵的发愤和远游,给苏轼提供了两种财富:书籍的氛围,世界的广阔。看到这里,不由思索“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确实是有缘由的。当下的家庭生活,家长如能如苏轼的父母,给孩子提供这两种财富。那么,我们的孩子至少可以对网络的虚无少些依赖吧!
苏轼的入仕之路比于常人,算得上平顺。然而,好的开头却并并不意味着从此无忧。一生宦游40余年,足迹半中国足以证明这一点。
无论是初在京师,还是后来的辗转漂泊。苏轼,总是能在起伏不定的日子里活出自我。苏轼为官,以民为本。与王安石的政治变革意见相左,源于此点。彼时,他官小却声音大。
苏轼通判杭州三年,虽有新法之苦,然而却能在磨难中生出快乐。升任任密州太守,会在田坎上写公文,亲自绘图参与超然台取材、施工。任徐州太守,因抗洪妙法成了大英雄。迁湖州太守,因《湖州谢表》惹出大祸。乌台诗案,险些丧命。诗案结束,以团练副使贬黄州。
黄州五年,是苏轼丰富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时段。《念奴娇》《前赤壁赋》均出自此间,而且在这里苏轼转为苏东坡。从此,苏东坡响彻千年中国历史。
东坡生活刚刚活出滋味,又依依不舍离开黄州,起程向汝州。到九江地面,留下名诗《题西林壁》,寥寥数语,说尽人间多少事。
被迫害至儋州,一首《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给了逆境中人多少力量?“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境界谁人能及?
世人皆曰苏轼为豪放派,岂不知他的真情也细腻婉约。几十首与弟弟的相和诗,使得后人感慨兄弟也能这么做。《蝶恋花 花退残红青杏小》谁说苏轼不解情?《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哭昏多少吊亡人?《西江月 玉骨那愁雾瘴》又留下多少伤悲?
其实无论是苏轼的豁达与乐观还是细腻与婉转,均缘于对生活的认真。年幼之时,眉山的地杰人灵,给了他一个充满美好的“生活世界”。于徐州的极品小词《浣溪沙》五首,所呈现的画面真实的如同梦境。
他同样主张变革,却更能看见民间的疾苦。他可以给皇帝做老师,也能和老农田间闲聊。他既能上的了朝堂,也能入的了厨房。他拿得起毛笔,亦能抗得起锄头。他垄断中秋月,赋体散文,悼亡词……他所有的灵感均来源于生活,又能从生活中提取生命的能量。诗、词、书、画、食……留下多少令人向往的佳作?谁的人生可以如同他一般丰富而又不失生活本色?
作者用赫尔德林的“思想最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为苏轼做结,何其入心。
《品中国文人》读书笔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