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道德经讲解想法

道德经第十八章讲解

2019-10-02  本文已影响0人  杭州證道文化工作室羅懐江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上一章讲,

从事物的外在形态,把人生的自然状态,表现出来了。

这一章来看,事物的发展,对于人生内在状况的表现,是怎么样的。

“大道废,有仁义”,

从人生成长的起源上,

壮大了事物发展的意义,形成的实际道路。

有起源,就一定会走向衰落。

这个根基一抽掉,

再宏伟壮观的道路也就会倒塌。

在这之后,就要面对新的局面,要有新的发生,

这个发生从哪里来?

就是在“仁义”这两个字上面,

正确反映出人生意义来,这是在事物的形态上,对于人生本质上的仁爱。

立足在事物上的发展,体现出对人生正当的样子来,这是正义让人敬畏的地方。

大道崩塌之后,就要靠在这两个上去恢复,不断的去开拓出来。

后面讲,“智慧出,有大伪”。

在前面讲的,大道崩塌之后,需要在人生的内涵上,去重新建立起来,

事物面临的情况,是引起这种建立的外因,

所以,从事物外在的状态上,认知人生内在意义的产生,

能够从实际的发展上,实实惠惠的得到在实现人生价值上的效果,

“智慧”,就是放在人生这个核心上的认识,

也是在于每个人在心灵上的运用,

但是,智慧的运用,从内心走出来了,

走到事物的表象上来运用,仍然能够产生对人生的认识,

认知内在的意义,和得到实现的价值,

但是,这已经不是真正在人生上的认识了,

而是从事物上在发生,把人生包围在里面的局面了,

虽然对人的内在状况来说,也形成了发展意义,得到了好处,

但是这都是表面的,让人脱离了自己的本质需要的,

所以在事物上形成再怎么宏大的场面,

对于人生来说,都是伪造的假象。

“六亲不和,有孝慈”,

从前面讲下来,可以看到,在事物的形态上,

很容易发生误导人的情况,

也就是,纯粹走到追求事物发展的道路上,

而以为是正确的,是做人的正常方式,

所以,就要把这种发展趋势,扭转到真正走到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来,

这两种区别,都是在事物的形态当中造成的,

同样在事物上运行,但是在里面的涵义完全不一样,

六亲,就是被包含在事物发展当中的,在各种人生涵义上的构成,

父子,兄弟,夫妇,六亲的具体意思并不是在这段话上的主题,

这里就暂且不讲了,这里只是要讲,六亲在事物内涵当中,在成套的涵义上,

在以事物为发展性质的状态里有,扭转到人生发展的状态里面也有,

两者是不调和的,

因为本质上的不同,在同一个出发点上,分化成两种走向,

所以扭转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而且要让人们顺从在这个走势上,

势必要发生斗争,这场斗争,各有千秋,

就像《博伽梵歌》里面说的:“生物永恒,无法测度,不会毁灭,而物质躯体肯定会逐渐消亡,因此,战斗吧.....”。

这个战斗,在事物这边,把人们带走的,是去追求外在的利益,是让人生走向消亡的。

在人生道路的这边,凭什么能够让人们转向过来的,是“孝慈”,

先讲孝,好好听父母的话,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

这已经是传统观念了,

就像我们用道理来解释事情,

但是常常不能用常规的道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因为真正发生的事情,都是在常规之外的,

这是在于,没有懂得许多道理在讲的,真正的意思,

在遇到的事情上面,就没有灵活的道理。

就像“孝”,听从父母,要是父母长辈说的不对,也听从吗?

父母本来的意愿,是为了子女们能够好,

子女们不好,会伤心难过,

尤其是,当父母在教导上出现偏差,

因为听话而造成了有害的后果,知道了这一点,会更加伤心难过,

所以当知道是不对的时候,还会用听话来孝顺吗?

只有在真正好的认识上,用好的结果,才能让父母开心,

才能真正满足父母希望子女们好的心愿,

所以这种好的地方,并不是来自于父母对每一件事情上的实际带领,

而是在于好的心愿,和看到好的表现上的期望,

就像父母的本意,是在子女们的成长上为之养育,

这是在孝的问题上,应该看待的地方,

然后就可以看到,在事物发展的形态当中,

就隐含了这种,跟父母的心愿完全相等的,可以去达到的实际引导,

在自己的人生上看到这种选择,

就是把在事物当中的见识,转移到在人生意义上得到的教化,

所得到好的发展,就是用最好的方式孝敬给父母,

这就是在前面讲的斗争当中,事物发展本身就是一种钳制,

勇于跳出来,不必顾忌会有忤逆,

只要这是在努力成就那种心愿,去为这个心愿达到满意,

孝所以引起在人生发展上,发生转化的深度的认识,

所以自下而上受到的感化,除了得到的呵护,

更多的,是在于明白成长上独立的认识。

慈爱就像从父母的这边来看,总想把自己有的,最好的东西给孩子,

但是给得再多,全给完了,

也还是担心,孩子会不会像自己一样明白事理,

越是担心,越发爱护,越发不能放手,

一旦把孩子的自立能力消磨光了,就真的不能放心了.

在事物发展状态上的样子就是这样,

因为看待在这个层面上,步步惊心,

恨不得手把手的一辈子带着去走才安心,让孩子除了在阴影之中,看不到自己一丝人生的影子,

所以慈爱本来就是一种从上而下的看待,

在不恰当的慈爱上就会造成对生长状态上的压迫,

但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

就像种子已经产生,种子的雏形就已经出现,

只需要在实际的发展上去完成,

这就是道对于所有人的意义,

也是每一个人的人生之道,

势必要从事物的状态当中走出来,

才能完成自己的人生实现,

慈爱在孩子们的人生状态上,

也就会关注事物发展状况在这上面的影响,

这就促成了,去改变事物发展意义上的动因,

把事物转变在人生形态的发展上,从这个表现出内在的慈爱,但是并不是大包大揽的方式上,

也就能让孩子们从中看清正确的道路,走上人生的正道,通过自己的成长,让自己长大.

这是慈爱能够做的,最大意义,和最有价值的事情.

孝和慈,所以在对抗,事物把人生沉沦下去的,

这种无休无止的战斗当中,产生出强大的力量.

后面讲,“国家昏乱,有忠臣”。

即使通过前面那种斗争,把事物的发展扭转到人生的本质上来,

但是,事物的特性,总是在败坏人类的发展,

所以,努力建立起来的,事物外围的体制状态,

其中没有了,给人生带来光明的前途,

那么,哪怕每天都是艳阳高照,也是暗无天日的。

同样,人生的发展要屈居在事物的实际情况当中,

其中要是没有了成长的未来,

哪怕看起来有条不紊,也是在一个没有核心主旨上的混乱无序。

收拾这种残局,在事物形态上有所重建,所以就要“有忠臣”,

事物的昏暗,本质上是一种无主的状态,所以尽心对待人生的发展,

明确在其中的核心地位,就是敬奉在人生这个本质上的忠诚。

在事物发展上要达到的目的,

都是为了,能够通过对事物的治理,来成就人生的实际发展,

在这个当中贯穿着的中心意义,就是在事物形态上,所从事的,

是在于人生的成长,所以,尊崇的是人生的成就,而不是在事物上的成就。

臣服所以不能认错了主题,否则,在人类发展上,就是乱象丛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