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2: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读书笔记

2022-08-16  本文已影响0人  读书笔记汇

“所以就我的阅读经验来说,  读书不应是一本本读,而应该是一串串读的。 成都的串串很多人喜欢吃,为什么读书就不知道一串串读呢?

写到这里我想到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曾经有一位墨西哥的建筑系学生名叫里卡多·雷可瑞塔,一次难得的机会他见到了德国建筑大师、包豪斯学校的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并且大胆地提了一个问题:  “学好建筑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没想到,格罗皮乌斯的回答简单干脆:“尽可能多地去旅行。”  注意,格罗皮乌斯没有让他“好好学习”,没有让他“勤于思考”,也没有让他“刻苦训练”,只是让他去旅行,而且还要“尽可能多地旅行”。要是旅行上花了很多时间,哪有时间去好好地学习建筑的专业课呢,还怎么认真考试、评级、拿证书呢?这个建议听上去真的有点不可思议。

在我刚才举的例子中,不论是美食界的亚德里亚,还是建筑界的勒·柯布西耶和雷可瑞塔,都是大师级的人物,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有价值的高频模块。但是,高频模块不是大师的专利,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频模块,比如你的口头禅就是你个人语言中的高频模块,你经常阅读的公众号就是你获得信息的高频模块,你每天花时间最多去做的事情就是你日常行为中的高频模块。那么你有没有想过,对自己的高频模块做一番审视,看看能否替换成更好更高级的模块呢? 

就拿日常行为来说吧,你不妨给自己做一番统计,在你典型的一天中,会做哪些事情以及每件事情大致所花的时间。我们平时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当作一个时间模块来看待,如果有些事情属于每天做甚至每天反复做,那就属于高频模块了。如果你统计下来发现,在你的生活中,没有一个高频模块属于长半衰期的事情。

制作一款“格言机器” 

我读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特别喜欢收集名人名言。我有一个小本子,专门把从各种书里看到的名人名言抄在里面,等到写作文的时候用上一两句,好像更容易拿到高分。随着年岁渐长,对名人名言的兴趣就减弱了。因为我发现,名人名言实在是太多,根本搜罗不完,而且名人跟名人之间往往会出现相矛盾的观点,到底听谁的呢,这就说不好了。

但是如果用层次的角度去分析,你会发现,那些传颂很久的名句,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传播力,不仅仅因其表达的内涵让人思考,也是因为它的内部结构具有某种谜之独特性。 

例如下面这句: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狄更斯《双城记》

进化 

洞悉变与不变的法则  在未来社会,人的适应能力体现在他能否

用不断变换的新方式来做好一件事

【练习】  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方便和恼人之处,把这些痛点记录下来,并构想出至少一个可行的方案来解决其中某一个痛点,然后申请专利。

再比如,掌握一门程序语言对于现代人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今天的地球就是运行在程序的世界之上。100年前,地球上还没有一条代码,而在今天,你做的绝大多数事都跟代码有关,这个变化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在可见的未来,程序语言一定会变得愈加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这20年来程序员一直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所以,一个人要想自己变得更被这个世界所需要,先掌握一门重要的、普适的语言就是首选的策略。

寻找自己的社会“生态位”

所以既然人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他为了生存也好,为了发展也好,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也好,必须换位思考,站在其他人的立场上去想,自己能不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如果你的才能正好跟一部分人的需求是匹配的,那么你就找到了自己的生态位。

很多人看书会做笔记,这是个好习惯,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逛街也需要做笔记呢?如果你走进了南京西路的星巴克臻选店,你会想到拿起纸和笔,把你的观察和思考记录下来吗?其实旅游也一样。我觉得旅游分两种,一种是“到此一游”式的,我来到这个景点,在景点门口拍张照,发个朋友圈,表示我来过了;还有一种是学习体悟式的,我会想,我来到了这里,然后我要带走什么呢?什么样的无形的东西是我可以带走的呢?

我做了一个表格,不论是逛街还是旅游都可以用来做记录,当然你也可以设计自己的笔记形式,这是没有一定之规的。

表格中的“粘贴区”是一个有意思的留白区域。你可以把各种相关的纸片贴进去,比如购物小票,电影票,或者现场照片印出来也可以贴进去。通常我会用一个神器“喵喵机”把照片打印出来。喵喵机价格便宜,耗材也很便宜,就是热敏纸。

练习1: 下一次逛街或者旅游时,做几则笔记,寻找启发点,并想想怎样迁移到自己从事的领域中。 

练习2: 想想还有什么事是可以做笔记的,并实践之。

什么是心理表征?简单讲,心理表征就是现实中的某件事物在大脑中的呈现。刻意练习理论的提出者、心理学家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说:“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举个例子,算盘大家应该都见过。现在请你在头脑中想象一个算盘,这个想象中的算盘就是一种心理表征。当然由于我们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所以这个算盘的表征在我们的头脑中是比较模糊的,不够清晰、鲜明。但是有些孩子小时候接受过“珠心算”的训练,他们可以在脑子里用想象的算盘来做计算,训练使他们头脑中的算盘表征异常清晰而稳定。

当代书法家费新我是少见的左笔书法家,用左手写毛笔字,出神入化,独具风韵,享誉海内外。他在一本自述中写道,前人说治艺要“先作茧自缚(循规蹈矩),次蜕化(酝酿自己面目),然后破茧(突破成法)传代(留给后人看)”,他是同意这个观点的。更具体点说,他归纳了习字的三个阶段,分别是专一、广博和脱化。“专一”指的是先“专临一碑一帖或一家”,把用笔、结构上的规律找出来,深刻领悟;“广博”是说多多观摩各种碑帖,拓展视野,兼收并蓄;第三阶段“脱化”就是把前人的东西消化得差不多了以后,形成自己的东西,“脱化为自己的面貌”。

这三阶段的观点如果当初讲给著名作家汪曾祺听,汪老也应该同意。他曾在《谈风格》一文中写道:“一个作家形成自己的风格大体要经过三个阶段:一、摹仿;二、摆脱;三、自成一家。”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他一开始跟着沈先生学写作,是刻意模仿,直到30岁以后,才努力去摆脱,形成自己的风格。我想,如果没有之前十多年的模仿之功,后面自创一格也是不可能的。

换句话说,  这个世界真正的革命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发生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