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的自我记录
昨天在简书看了齐帆齐老师的连载文章《用手机写作300万字成为自由职业者成长之路》,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洞的说教,就以朴实的文风写了自己的写作之路,非常符合我的口味。
她比我年经很多,但文中所描写的那些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我都似曾相识。我在想,那些我以为很丢人的苦日子她为什么能写出来而我不能,后来才明白,她放下了所以敢说敢写,而我放不下只能深埋心底。很佩服她的坚韧与付出, 也羡慕她的成就与不凡。
齐老师的作品我是首次拜读,有没有虚构的小说我不知道,但她自己的故事很真实,读起来很有代入感,用这种风格写出来的故事有温度,最能打动人。
她说自己是电脑盲,用手机写作300万字后成长为自由职业者,我信这话。她的连载文章每篇少则两三千字,多则五六千字,想想自己硬凑一千字的难受,我太佩服她了。读到后面,我知道了她使用的也是她大力推荐给大家的输入法——讯飞语音输入法,而写作内容,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意识流的自我记录式,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她的每篇文章都有非常高的阅读量,这足以说明文章的品质。
这是我昨晚阅读她的文章学到的“道”与“术”。
我曾经尝试过用语音输入,结果一张嘴根本就没思路,只好回归到原始状态——一边敲键盘一边构思,至少比在手机上手写快一些。我准备试试齐老师推荐的方法,如果成功,可以把省出来的时间用于读书。
可能受她文章的影响,我这两天比较怀旧。
小学四年级之前,我不知道什么是学习,应该怎样学习。但我勤快,眼睛里能看见活儿,不用家长安排,干完一样自觉干另一样,老妈常恨铁不成钢地说:“这个娃不好好念书,有一把好苦性呢”(家乡话,形容能吃苦的人),我懂老妈的心思,只是我确实不知道写啥作业,因为老师的确没有布置作业。如今我也当了老师,我给学生的作业非常明确具体,防止他们如我一般没啥可写。
小学五年级是我人生的分水岭,学校把当时最好的老师调整为我们班的班主任,给我们教语文课,我奋起直追,用了半年时间,从最差生逆袭为优等生,自此成绩再没有落后过,也再没有让老妈担心忧虑过,我苦性好,学习更好。
齐老师在文中说过一句我特别认同的话,有苦的还有更苦的。
小时候家里穷,老爸在林场上班,老妈一个人承担了家里家外的一切,我自小到大一直在家附近上学,亲眼目睹了老妈的不易,体谅她的艰辛,心疼她的付出,也继承了她吃苦耐劳的品格。
我在家排行老三,却明显表现出比哥哥姐姐更懂事更成熟也更能吃苦,无论在干农活、学习或者以后的工作中都是如此。
人的经历真的是最宝贵的财富,我如今所拥有的一切无不和我身上所具有的吃苦精神相关,虽然与真正的成功人士相比,我或许不值得一提,但在我狭小的生活圈子里,我还是比较优秀的。
我现在常常给女儿说,人生短暂,年经时候不要贪图享受,好好拚一拚,老了想拚都拚不动了。至于她能听进去多少就要看她的悟性了。
我特别喜欢英国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写在墓志铭上的一句话“我从来没有长大,但我从来没有停止过成长。”
是啊,没有苦哪来甜呢?无戒学堂的老师们,齐帆齐老师,还有简书平台那么多出名的不出名的作家/写手,哪一个不是靠着非凡的毅力一路走过来的呢?用齐老师的话总结最普遍的规律——谁的逆袭不带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