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 — 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
柳比歇夫一生的成就 ——
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被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多印张。500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35篇地蚤标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300种。
他的遗产包括了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柳比歇夫最大的秘密 —— 怎样才能生活的更好
人一生干那么多事,有那么多思想,用什么方法达成? 柳比歇夫发明了时间统计法,依靠他那最最合理的方法一手造就了自己;他创造了他的方法,他通过他自己的实践证明,如果把一切才能集中用到一个目标上,可以取得多么多的成就。只要连续多年有系统地、深思熟虑地采用他的方法,可以超过天才
柳比歇夫26开始自己的时间统计法,28岁开始设立人生目标 —— 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除了工作,休息、看报、散步等所有活动花费的时间,柳比歇夫都记录在日记中。对时间的精确感知: 通过记录,柳比歇夫形成了独特的感知时间的方法,不需要钟表,他也能准确估计时间过去了多久。好处: 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从而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柳比歇夫从1916年开始记日记,到1972年 共56年,一天也没有间断过,没有任何原因能打破他的坚持。
时间统计法 :
时间统计的格式:日期+事件+花费时间 每日记录5-7行
每日统计,每月总结,每年大总结 每天的日记就是一个时间统计账簿,
加上自己的思考和成长感悟。最后根据每月,每年的时间使用总结,去计划接下来的时间安排
工作按照需要的时间进行分类
柳比歇夫把一天中有效工作时间定为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对应在三类工作任务上。每项活动占据的时间必须与其重要性相称。
第一类包括写作、研究和例行工作;
第二类包括非科研性的活动;
第三类则是需要创造力的任务。
关于时间总结他是怎么做的?
1、月总结
在月总结时,对第一类工作和第二类工作所花费的时间进行总量统计比如,第一类工作花费了多长时间,第二类工作花费了多长时间,然后再细分每一类工作下面的项目花费了多长时间,并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感触
总结后马上提出下个月的计划。
2、年度总结
年度总结会把一年中做的所有事情统计出来,例如:游泳43次,娱乐65次……清楚地显示出时间的用途,了解自己在一年中能做成多少事情。同时还总结自己一年来的工作和休息,列出时间使用清单。
总结完上一年,就制订下一年的计划,如此反复。
3、五年计划
柳比歇夫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做个总的鉴定。
如何利用时间
随时随地利用“时间下脚料” —— 坐火车,乘电车,开会,排队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举个例子,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出差:一般我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我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某地。带多少书,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决定。
一天的读书时间安排 ——
*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
*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
*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例如在列宁格勒),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抓着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现在列宁格勒有许多人在电车上看书。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
第一,路途的不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他条件下良好。
摘录
时间统计法的本质: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
他记下工作起讫的时间,误差不超过5分钟。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柳比歇夫写道,“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
常常有人说,他们一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这样的人可能是有的。可是拿纯时间来说,我一天干不了那么多。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纪录是11小时30分。一般,我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1937年7月,我一个月工作了316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7小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25%到30%。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当然,每个人每天都要睡觉,都要吃饭。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时间用在标准活动上。工作经验表明,约有12到13小时毛时间可以用于非标准活动,诸如上班办公、学术工作、社会工作、娱乐等。
计划的复杂性在于如何安排一天的时间。他决定,用去的时间应该同他从事的工作相称。也就是说,比方写一篇有独特见解的论文吧,占用的时间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头脑清醒的时候应当钻研数学,累了便看书。
应当学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用在工作上的3个小时应当是真正做工作的3个小时,不想不相干的事,不听同事的谈话,不听铃声和笑声,也不听收音机……
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够存在,是依靠经常的计算和检查。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就像某些研究所那样,光会做计划,却不去操心这计划能不能完成。
应当学会计算一切时间。
他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或6个“半单位”,正负误差不超过10分钟。
除了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外,所有规定的工作量他都竭力按时完成。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我们随便拿一天的日记来做例子——1965年夏季的一天:
索斯诺戈尔斯克。0.5。基本科研(图书索引——15分,陀布尔让斯基——1小时15分)。分类昆虫学,参观——2小时30分,安置捕捉器两个——20分,分析——1小时55分。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消息报》——20分,《医学报》——15分,霍夫曼的《金罐子》——1小时30分,给安德朗写信——15分。共计8小时35分。
整个一天的活动,直至看报,都经过分析,分门别类登记上了。
怎么是“共计8小时35分”?从记录看,这仅仅是第一类工作时间的总数。其余经过计算的时间是第二类工作或其他。每天只合计第一类工作的时间,然后再把一个月的加起来,就拿这个1965年的8月来说,第一类工作的总时间是136小时45分。其中又包括哪些项目呢?请看吧,一切情况在每月小结中都有说明。
基本科研——59小时45分
分类昆虫学——20小时55分
附加工作——50小时25分
组织工作——5小时40分
合计——136小时45分
“基本科研”这59小时45分包括什么内容,用在什么上了?
1.分类工作——
《分类法的逻辑》报告草稿——6小时25分
2.杂事——1小时0分
3.校对《达达派研究》——30分
4.数学——16小时40分
5.日常参考书:《里亚普诺夫》——55分
6.日常参考书:《生物学》——12小时0分
7.学术通信——11小时55分
8.学术札记——3小时25分
9.图书索引——6小时55分
合计——59小时45分
我们还可以随便拿哪一项继续分析下去,就拿第六项吧——日常参考书:《生物学》——12小时。这12小时花在什么上面,一目了然,误差不超过1分钟。
1.陀布尔让斯基《人类的进化》,372页,看完(共16小时55分)——6小时45分
2.亚诺什·卡罗埃《动物有没有思想》,91页——2小时0分
3.P. 贝尔格的手稿——2小时0分
4.聂考洛·奥斯维尔陀,17页——40分
5.拉特纳的手稿——1小时30分
合计——12小时55分
大部分学术著作都做了摘要,有的还做了分析研究。所有摘要和评论都规规矩矩地装订成册。这些用打字机打的合订本,犹如读书总结,是他融会贯通了的知识的存放处。只要翻一下提要,就可以记起某本书中需要的东西。
柳比歇夫有种罕见的才能——随便哪本书的作者,凡有独特的见解,他都极善于汲取。有的书,一张纸就够;某些大部头书,需要几张纸来归纳。它们的精华同它们的厚度怎么也不相称:大量的插图、表格、附页、书皮……
除了第一类工作,第二类工作的统计也是同样的详细。为什么要这样精打细算,就比较难解释了。文艺作品的阅读花了23小时50分。有什么必要开列出来,一一计算呢!其中:“霍夫曼,238页——6小时”; “米里尔斯基论霍夫曼——1小时30分”等。
接着是8本英文书,共计530页。
写了7封计划内的信。
报纸杂志看了多少多少小时,给亲人写信花了多少多少小时。
这样详细,可以说是多此一举,但我已经学会小心谨慎,避免匆匆忙忙做出结论。我相信,柳比歇夫的一切都是有道理的,不过他的道理,人家并不是永远都能明白的。要是没有好处,只会浪费时间,他总不会年复一年地进行时间分析。
然而,事情还是弄清楚了。要采用这种方法,必须知道一切有效时间,洞察时间中一切曲里拐弯的地方和空白点。这个方法不承认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时间。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一样宝贵。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
无话可说,这自有它的道理。因为每个小时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这个小时和那个小时都是平等的,每个小时都要结算。
结算同时也是对计划的总结。一总结马上提出下个月的计划。举例来说,1965年9月的计划包括哪些内容?规定:10天在新西伯利亚的学院里讲课,18天在乌里扬诺夫斯克,2天花在路途上。接着是哪一项工作要用多少多少小时,巨细无遗。比如,写信24封——38小时。开出必读书单。在照相时要干些什么。要给谁写一份评语。
与学院里的职务有关的工作,也要做个计划,参考以往的经验,把时间大致安排好……
制订年度计划或月计划时,不得不依靠过去的经验。例如我计划要看一本什么书。根据老经验我知道,我一小时能看20~30页。我就根据这个老经验来制订计划。至于数学,我计划每小时看45页,有时更少。
所有看过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研究。怎么研究?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根据以往的经验,需要做这些工作的书,可以定出一定的量。
如果认真办事,实际工作时间对预定工作时间的误差一般为10%。需要做摘要评论的书,常常没有完成预定的数目,落下很多。兴趣往往转到别的事情上去了,欠了很多债,一下子还清又不可能,结果就完不成计划。有时候,完不成计划是由于工作精力暂时衰退。完不成计划也有外界的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我知道,我的工作有必要做计划。我以为,我所取得的成就,有许多是靠了我的方法。
基本工作的时间也要计划一番:备课、生态学、昆虫学及其他科研工作。第二类工作的时间一般要比第一类多10%左右。
他完成计划的精确程度,每每使我惊诧不已。有时自然也有预计不到的情况。1938年的年度总结中,柳比歇夫写道,第一类工作没有完成,差28%:“主要的原因是奥丽雅和瓦丽雅病了,结果同人们打交道多了。”
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逝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年度总结是篇幅浩瀚的报表,整整有一本。什么都有记录。以1938年为例:多少时间用于生态学、昆虫学、组织工作、动物研究所、基塔耶沃的水果研究所;多少时间用于同人们打交道、路途往返、家务。
从这份年度总结中可以了解到看了多少书,都是什么书;各国文字的文艺作品看了多少页。一年竟看了9000页,共用247小时。
这一年写了552页学术著作,其中有152页付印出版。
每一年过去,柳比歇夫都要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学的一切办法都用上了。素材有的是——那便是每个月的小结。
总结完上一年,就该制订下一年的计划了。下一年的计划是根据柳比歇夫提出的任务大致安排的。
中心任务(1968年)是8月份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昆虫学会议,我准备在会上做个报告,谈谈经验分类法的任务和道路。
他写道,哪些论文该在会议开幕前写完,在鉴定跳甲属上要做哪些工作,在乌里扬诺夫斯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各待多少天,那几年中他的主要著作《文化史上的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两个流派》写多少页,分类学和进化论方面的《论分类学的未来》写多少页。然后大致安排一下时间,用他的计算单位来表示:
第一类工作 570(564.5)
路途往返 140(142)
交际 130(129)
私事 10(8.5)
诸如此类,一共是1095。
括号内是完成数字。括号内外的数字相差无几,说明他能多么精确地提前一年计划他的生活。
他在总结中吹毛求疵地记上一笔:
第一类工作完成564.5,原计划570,赤字为5.5,即1%。
也就是说,一切都相符,误差仅为1%!
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逝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