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海子有感
今天晨起,偶然翻到了朱云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传>,顿时起了极大的兴趣,好奇着写出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出了”喂马,周游世界”这样一些充满美好愿景的海子,是为何选择在这最气盛的年纪死去。
诗人都是有过人之处的,海子也不另外。朱云乔的<海子传>,讲述了海子从出生到死去,短短25年的求知求学,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诗歌的狂热追求。海子出身贫寒,但少年英才,3岁时便有了过人的记忆,一时为乡里人交口称赞。更在15岁年纪便考上北京大学。朱云桥在书中讲述的海子年少求学的这一段,颇有共鸣,相信也引起了许多来自农村,来自大山的学子的共鸣。为摆脱贫困,为走出大山,父母耗尽所有供其读书,寄托所有希望盼其成才。海子一直很努力,成为了父母,弟弟,乡里,所有人的骄傲。(这一段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这种骄傲在日后也成为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诗人都与诗人为伴,海子也不另外。在北大求学时,读法学专业的海子在室友的影响上迷上了诗歌。从起初的模仿到后期的独自创作,海子付出了许多努力。时常钻研中西方诗歌,与好友骆一禾,西川共读共赏,与北大诗社的同辈朋友交流,不断地磨练自己的诗歌创作功底。读到海子与骆一禾,西川三人成为好友,举酒对饮,相识相知这一段,便容易想起历史潮流中各个时代的诗人们,仿佛这是诗人的一个标志与通性一般,更确切地说,这应该是人的通性。相似的人更容易靠近。骆一禾是海子人生中的挚友,最懂他的人,也是最懂他的诗的人。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们的灵魂都是靠近的。骆一禾在海子卧轨自杀的一个多月后,也因脑溢血辞世。读到这时,颇为感叹。虽然知道这是巧合,但海子和骆一禾的深厚情谊依然令人动容。
诗人都是多情的,海子也不例外。诗歌像是一种感情寄托,多情的诗人啊。海子短短的一生中也出现过7位重要的女子,包括他的母亲和6位或为姐弟情谊或为爱人的女子。海子的感情是波折的。海子的第一段感情是他的学生,也是初恋。这一段,海子爱的深沉,但依然逃不开现实的安排。门第之见成了阻碍他们的绊脚石。个人觉得,这一段感情的终结对海子的打击是颇深的,也有可能是导致他走向生命终结的其中一个原因,因为这一段感情后,海子第一次想到了自杀。之后,海子也陆续与其他5位女子的命运碰撞在一起,但都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开花结果。
海子来自于农村,虽然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但一直心系家乡,心系父母兄弟。作为长子,他应替父母分担家庭的困境,作为长兄,他应给弟弟们树个好榜样,帮助他们考上大学,走出农村。他一直都知道,然后一直做的很好很好。海子是个好儿子,是个好兄长,在没有被现实击垮之前。”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年轻的海子为了追逐梦想,离开家乡,来了远方。最终却发现远方的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血淋淋的痛苦。海子继续感叹,”远方的幸福 多少是痛苦”。而海子与家乡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了,家乡正慢慢变成了他乡……这其实是让人感到恐惧的。儿时的伙伴,家乡的父老,越来越陌生了。
诗人是理想的,然而生活是现实的。从初学做诗时的灿烂温暖明媚,到后来的压抑愤怒无奈甚至绝望,海子的诗跟他的生活仅仅相连,让读诗的人和读传记的人的心情都随着起起伏伏。在走出大学,走进社会一段时间后,海子开始被现实击打。相恋的人被迫分离,倾尽心血写出的诗篇被无情丢弃甚至剽窃,一向不尚言辞,不善交际,不屈于人且无人知晓的诗人海子,尝到了社会的无情冷酷。他满腔愤怒又无可奈何。世人觉得写诗是个不靠谱的职业,觉得海子是个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人。海子确实生活得很拮据。但他对诗歌十分热狂,他散尽积蓄,买的书堆满了他的住处。他沉迷练气功,然而这也是世人觉得不正常的东西。别人都觉得海子是个疯子。海子确实要疯了,被这社会舆论被无情的现实逼疯了。海子开始出现幻觉,开始几天不吃饭,开始写了几封遗书,一直说是某人把他逼疯了。到最后的一封遗书却又说”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是的,与任何人无关。海子是被现实逼死的,但他选择了原谅,以决绝的方式。
海子大概是个典型的诗人,有着诗人的情怀,诗人的忧郁,诗人的孤独,诗人的爱,诗人的酒……海子现在应该是在过着”喂马,劈材周游世界”的日子了,在另一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