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简道读书志

《我是猫》| 别活成猫都不屑的样子

2020-03-01  本文已影响0人  萧萧的人间烟火

文/萧萧

遇见你,真幸运


这周看完了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我是猫》

整个给我的感觉是十分无趣

读得我意兴阑珊

在阅读到一半的时候

我曾一度想直接放弃了

可是这毕竟在世人眼里是一部伟大的作品

于是硬着头皮读完了

看到最后夏目漱石的自述

才明白了这种「无趣」正是他想表现的

01

颇为有趣却又唠叨的一只猫

在小说的开篇部分,就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毕竟以一只猫的视角来看这个世界,着实是与众不同和颇为有趣的。比如猫刚出生不久第一次见到人类时的状态:

「这恐怕就是我有生以来第一遭见到的所谓人类。当时我想:“人真是个奇妙之物!”直到今天这种感觉仍然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中。甭说别的,就说那张应当长着茸毛的脸上,竟然光溜溜的,简直像个烧水的圆铜壶。我在后来也遇到过不少的猫,可是不曾见过有哪一只残废到如此的程度。不仅如此,面部中央高高突起的黑洞洞里还不时地喷出烟雾来,呛得我实在受不了。最近我才知道那玩意儿就是人类抽的烟。」

突然就觉得,我们身边的猫呀狗呀以及一切宠物,是不是都如此看待人类?我想,如果可以的话,我以后也愿意当一个养猫的女人,带它去见识很多它从未见过的东西,然后记录下它所有关于第一次的表情和动作,那一定会很值得玩味。

只是小说当中的猫并没有现在的喵星人那么被人宠爱和照顾,从出生没多久就离开了妈妈的怀抱,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是一只孤独且自得其乐的猫。虽然被主人苦沙弥一家勉强收养,但是猫却遭到了主人妻子和厨娘的嫌恶,主人也对它也并无爱意,主人的女儿们对它也是无尽地捉弄。

这只猫从来不捉老鼠,在它的观念里,那是一件极其疲劳的苦差事。它和主人一样总是独自呆着,困了就呼呼大睡,醒了就懒洋洋地吹风或晒太阳,不卖萌不撒娇。

它还会偷吃主人家的吃食,倒不是因为主人没有让它吃饱,而是它嘴馋,当人类训斥它的时候,它心里还理所当然地想:

「人类根本不懂得什么叫所有权。”按我们猫族的常规来说,不管是沙丁鱼串的鱼头,还是鲻鱼的肠子,谁先找到,谁就有吃的权利。如果对方不遵守这个规矩,便可以诉诸武力。但是人类显然丝毫没有这种观念,我们找到了美味佳肴,他们必然会夺去。他们总是依仗自己力气大,若无其事地抢走理应归我们吃的东西。」

在一定程度上,它遭到主人家的嫌弃,也不是没有道理了。

猫本来有一个朋友——大黑猫,可惜猫看不上它,老黑是附近车夫家的一只猫,体型肥硕,生性凶猛,也时常爱吹牛,对于我们主人公这只体型相对瘦弱、胆子相对怯懦的猫来说,的确不太适合长期交往下去,不然每天都要过着提心吊胆、阿谀奉承的日子。

猫还有一个喜欢的姑娘——三毛姑娘,这是一只毛发雪白、性格乖巧温柔的猫,深受女主人和女仆喜爱。可惜,好景不长,三毛姑娘患病,而女主人则怀疑是猫把传染病带给三毛姑娘的,害得猫连去看望自己喜欢的姑娘都没有机会了。

至此,猫便终日独自消磨时光,夏天去捉树上聒噪的蝉,冬天爬上高墙和乌鸦争斗,平日里观察主人和朋友们的种种,在心里暗暗发笑。猫为了显现自己独自生活的有趣以及人类的无聊,花了大量大量的篇幅来唠叨。

本身就无聊的事情,再多加描绘,只能让人感到无聊透顶。

02

一群孤独的人的狂欢

主人苦沙弥是一位初中教授英语读本的教师,外貌就像其名字当中的“苦”字一样,一副恨世嫉俗的模样。他学识浅薄,却自视清高,他爱好广泛,却都不成气候。唯一的优点是从不趋炎附势。

其实,主人公身上的特质在某种程度上是作者夏目漱石性格特点的映射。

苦沙弥是英语文学老师,夏目漱石主修的是英语文学专业,也是一名老师。

小说里的猫的原型就是来自一直只偶然走入夏目漱石家里的猫,并且在这只猫死后,他又写了《猫之墓》,表达对猫的思念。

《我是猫》中,苦沙弥的妻子总是埋怨丈夫的教师工作,对实业家心心念念,并且日复一日地打理这个家,而夏目漱石的妻子也总是挤兑做老师的“一家之主”。

《我是猫》与其说是一部小说,不如说是作者回忆自己的生活,用猫的视角去批判那个年代世俗的社会风气。一个人细水长流的生活状态肯定是稀松平常的,所以阅读时感到无聊便不足为奇了。

在猫的眼里,自己的主人苦沙弥是这番形象:

「他这个人活像脾气乖僻的牡蛎,整天蜷伏在书斋里,从来没有向外界探过头。但他却摆出一副只有自己颇有远见卓识的面孔,真是滑稽可笑。」

苦沙弥虽不经常外出,倒也有三五好友,那些个好友经常来他家串门聊天。迷亭是他最要好好的友人,也有个哲学家的头衔,可惜总喜欢胡诌戏弄别人,连平日里亲近的好友都不放过。寒月是他以前的学生,也时常来拜访他。

苦沙弥和他的这些知识分子朋友经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每每谈论的时候,猫就趴在旁边向读者叙述谈话的内容,这时的我,总是对他们的谈话内容提不起兴趣。

他们虽是那个时代正直善良的人,但是许多让人难以忍受的缺点也一览无余。由于是知识分子阶层,他们自视清高却终日无所事事,对自己的事业并无多大的热情,反而更像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义务。他们愤世嫉俗,对社会现状不满,却无力反抗。他们对于世俗物质排斥贬低,可惜他们自己本身就是庸俗无聊的。

这群人总是要装作自己博学多才,并且在很多情况下固执己见,似乎这样是一种光荣的立场坚定的品质。他们平时孤独冷清,没有生气,但是在聚会时一定要表现出随和高尚的样子。

其实呢,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孤独的个体,各自有各自的不幸和心事,但是在狂欢之中便要深深地掩埋,只有独自一人的时候展现出来,而这恰好被猫看见了。

03

资本家和文化人

《我是猫》创作于明治三十八年(1905年),是三十八岁的夏目漱石的成名作。比较主流的说法是“借猫之眼,批判了明治社会迂腐的知识分子和黑暗的社会现实”。

日本在明治初期,对外开放,努力吸收西方文化,民众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西方的一切礼仪和精神。但是这种学习更多的是带着强烈的盲目性,甚至失去判断和选择的能力。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社会上流行着一股“金钱统治一切”的风气。

而小说里的金田老爷一家就是那个物欲横流时代的典型。猫第一次探访金田家,就把金田家的金碧辉煌和主人苦沙弥家的家徒四壁做了一番淋漓尽致的对比。

此后,苦沙弥还和金田家有一场矛盾。不过,在现代人看来,这可能并不能构成多大的矛盾。究其原因,不过是苦沙弥对金田太太打听自己学生寒月的事情不太情愿,没有毕恭毕敬地对待金田太太。

而只是这样一件小事,就让金田老爷大动干戈,派书院的中学生去苦沙弥的住宅打搅他,指使学校里的几个学生让苦沙弥难堪和出丑,甚至派苦沙弥当实业家的同学去劝他“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此一系列的行为,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便毫不遮掩了。

但是也正是因为金田老爷的对比,才显得苦沙弥从骨子里讨厌实业家的顽固,似乎也是一种不愿随波逐流、坚持自我的美好品质了。

尽管苦沙弥这些知识分子阶层庸俗迂腐,但是我总觉得这是由外部原因所造成的。他们在心里对实业家的蔑视,宁愿守着破旧的书斋也不愿去从事人人羡慕的实业家工作,他们把这些不满发泄在高谈阔论中,似乎也是情有可原的。

让人愤慨的是,实业家比知识分子阶层富裕固然是正常的,但是小说中描写的已经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多寡,而是社会上的人们对这两个身份的截然不同的态度。金田家有钱,不论是一些知识分子还是车夫等人,都对他惟命是从,任劳任怨,而苦沙弥作为一名老师,却遭到不同阶层的嘲笑和欺辱。

实业家为国民经济贡献固然值得尊敬,但是知识分子同样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国民的精神食粮,不仅值得所有人的尊敬,更需要好好保护和支持。

04

无处不充满讽刺的小说

整部小说读完,虽充斥着无尽的庸俗和无聊,但是在小细节上却总是显现着让人叫绝的讽刺。猫总是在它有意无意的观察中透露着对人类无尽的嘲讽。

比如,在自己的主人和朋友们高谈阔论时,猫儿这样想到:

「总之,主人也好,寒月也好,迷亭也好,都是太平盛世的逸民,他们像藤上的丝瓜一般随风摇曳,似乎自以为超然物外,其实他们仍然未能忘怀尘世,而是充满俗情。竞争之念,争强斗胜之心,就连在他们平素的谈笑之中,也时有流露。他们再陷下去,就会和他们平素唾骂的俗物成为一丘之貉。这点,在我们猫儿看来,真是可怜得很。」
「表面看去,这些人似乎都是对一切事物无所谓的人,但如果叩开他们的心扉,就会发出某种悲凉的声音。」

比如,当一群中学生被金田家指使去打搅苦沙弥时,猫儿听到这群学生的言语时,不免感到可笑:

「撵走了,又进来,一进来就又唱起那闹哄哄的歌,或高声讲话。而这些君子们的谈话也与众不同,满口都是“你小子”、“去你妈的”之类的话。这样的话,在维新前据说本是属于武士的家丁、掌班的、搓澡工等人的专门知识,到了二十世纪的今天,据说已成了有教养的君子们所学的唯一语言了。」

明明是一群上了学的有教养的孩子,却口口声声说着不符合身份的脏话。

这又让我想到了如今的人,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大学只能过滤掉学渣,过滤不了人渣。有时候知识素养高的人品德反而不那么高尚,平时说话总是带着脏字,行为上也不算懂礼。

又比如猫儿在偷偷潜入金田家时,替自己的偷偷摸摸行为辩解道:

「既然这个虚幻的人世上存在着“强权即公理”的格言,不管我这方面多么有理,猫儿的主张是无法贯彻的。如果我硬要贯彻我的主张,那么就会像车夫家的老黑一样,有挨鱼铺老板扁担的危险。当“理”在这边而“权力”在对方的时候,要么放弃自己的“理”,老老实实顺从对方,要么瞒过权力的耳目来贯彻自己的“理”。至于说到我的选择,当然是后者。」

总之,在阅读的过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虽说是借猫儿的口说出来的感慨,但也是意味深长,值得琢磨的。

图片来源于豆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