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做好孩子的《起跑线》吗

2018-04-07  本文已影响27人  尘埃说

“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等着去要饭吧”!

小时候常听父母说这句话!

这两天热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里,女主米娅的说得最多的也是类似的话:“如果米娅进不了好的学校,她会感到很失败很没有信心,没有朋友,她去吸毒怎么办?” 

每次看到米图声泪俱下地拿这句话来给丈夫施压时,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天底下的妈妈果然都是一样啊,一样的不可理喻,一样的热衷于过度联想。

电影《起跑线》讲述的是一对印度中产阶级夫妇想尽一切办法让女儿进入好的学校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笑中有泪、泪中带痛的故事。在整个故事中,起到催化作用的恰好是女主的这句台词,“要是皮亚上不了好学校,说不好英语,就会被排斥,她会感到孤独,将来就会吸毒…….”

于是,对老婆惟命是从的男主拉吉一次次违背自己的本心,搬离自己从小生长的地方,假装上流社会,后又伪造证明装穷,住进贫民区应付学校检查,欺骗正直善良的穷人希亚姆…..。

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因为女主米塔认为,女儿皮娅只有进入印度最好的学校,将来成为精英,进入跨国公司,进入上流社会,才会生活幸福,不至于走上吸毒的境地。

换句话说,在米塔眼里:好学校=幸福的人生;差的学校=悲惨世界

这个逻辑,大多数父母都不陌生!但这个逻辑背后的问题,却很容易被人忽略。

我丝毫不否认好学校对于孩子会产生很多积极的影响。但积极的影响绝不等同于唯一的影响,而这两者之间也绝不可能画上等号,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将它们画上等号。

我们会觉得:好学校=好未来;好大学=好工作;好工作=幸福的人生;且不论这好坏的标准什么,这幸福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在每个人那里答案都还不一致呢?我们为什么就如此笃定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呢?

说到底,还是我们一元化的思维模式在作怪。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潜意识里对幸福或者成功都有着某些固定的标准或者期待。只有符合这个标准才算是成功,才算是幸福,我们同时还认为,只有唯一一条路才能通往这个成功的终点。遗憾的是,在我们确信自己明白某些重要的人生道理时,却又无奈的发现自己几乎已经毫无成功的可能,于是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点每一滴都想进行细致的规划,以期能严丝合缝的迈向所谓的成功的人生。

通常情况下,结果当然都不尽如人意。且不论孩子本身也是具备个人意志的独立的人,单看这个逻辑,就存在严重的问题。

首先,这一逻辑存在的前提是每个人通过努力都能成为精英。这,真的可能吗?

第二,如果成不了精英,我们真的就找不到生命的意义?真的就只能去吸毒?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在我看来,当代的父母,最大的挑战其实是不是学会如何跟孩子过招,而是试着放下自己的掌控欲,认识并接受生命中的不确定性及各种可能性:成功、失败、灿烂、平凡、惊喜、平淡等生命中的常态。就好像,电影的结尾,米塔最终接受了丈夫作为一个普通人自信善良幽默的样子,接受女儿将来可能不会说地道的英语,不会成为精英的样子。

所谓“起跑线”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我们把人生当成一条赛道,而不是一种经历;我们对人生只抱有一种期待,而拒不接受其它必然存在的可能性。我们对生命中的其它常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门心思的只想着怎样拼尽全力的去抵达人生众多可能性当中的一种,而且是概率极小的那种,那么多人挤在一条路上,不焦虑才怪。

《起跑线》里米塔的焦虑,其实是我们大多数父母的焦虑,米塔的逻辑是我们大多数父母的逻辑。而想要缓解这份焦虑,必须要学会有弹性去应对生命中的各种可能性,学会在任何境遇下都能为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而不是追逐米塔所说的那种“只有….才….”的生活。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具备“无论….都….”的心态,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米塔式焦虑,也就能把自己从画地为牢的境遇中解脱出来,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