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字每天写500字随笔散文

话说厕所

2017-06-04  本文已影响159人  李彦国
唉!

不要埋怨游客不文明,是我们的厕所出了问题。如果有厕所,谁也不愿在没有遮隐的地方战战兢兢地随意大小便。

随着旅游开发,省里对我们村进行了一次“厕所革命”,给沿街的每一个厕所都加了漂亮的小门,本来人们都不想担粪,早想拒绝别人使用厕所,正好政府给安了门,像商量过一样,一齐把厕所都锁住了。上边又拔款30万,在村前建造了一个大厕所,无奈远水不解近渴,对不起,用词不当,就是想说,尿急了,实在憋不住了,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去撒,跑得太远就来不及了。俗话说“好人不能让尿憋死。”真急了,管你个厕所不厕所。靠个墙根就算遮住了丑。

简书上的一位新人写了一篇《城市媳妇pk农村旱厕》,让我领略了关于厕所的厚重文化。

我们村是个峡窄的小山沟,人口发展很快,转眼就是4000。南山北坡,顺势建房,见缝插针,挨挨挤挤盖到了上崖根,因山高坡陡,前面垒一道高堰才能衬平一片地基,建地基时先建好厕所,门朝路开,路上,十米一厕就成了王金庄的一道不太雅致的风景。

厕所见证着贫穷和落后,不是随便一句话就能改变了的。人民公社吃大锅饭时,厕所是不安门的,除了方便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攒粪。两米深的大坑,攒到冬闲时,队里出工的社员开始往地里担,晚上都到队部,上报统计,谁家几担,记在账上,折合成人民币算作收入,分了队上的粮食疏菜折合起来记在支出帐上,谁家支出大于收入,叫“脱款”,脱款户再往队上另外交钱使收支平衡。

为了不脱款,为了平衡收入和支出,或者使收入大于支出,人们狠劲往自己厕所里倒水,掺假,人人心里明白,但谁也不去捅破。

一担假大粪按一定间隔,倒两处,拌土,堆成两小堆,春播时撒开,叫施底肥。人哄地皮,地哄肚皮。那时一个生产队的收获总量,和现在一户差不多。

厕所由无门到有门到价值30万,折射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沧桑巨变。

现在,很多人不再担粪了,曾经的贵重物品成了负担。以前学校周围的农户,争抢着来学校公厕里担,早来的能担上,迟来的就没有了,老百姓好说个笑话,“没有了?没有了拉铃”,下课铃。来公厕担粪要出费的,等于去供销社买肥料。现在反了劲,学校厕所满了,要雇佣粪罐车拉走,出费的又换成厕所一方了。

山区的农村,耕种梯田,靠毛驴,主要肥料来源是圈粪,圈粪直接驮到地里是不行的,会生虫,肥力也不够,只有用大粪搅拌,堆成堆,把表面拍打平整,沤一段时间,才会产生氮磷钾等庄稼需要的养分。山区的农户,家家有毛驴,家家有厕所。

厕所有很多禁忌,比如刚生了孩子的“空身人”和戴着孝的孝子贤孙,不能随边进别人的厕所。会带来天灾人祸,车祸,跌崖,生病,大多从驴背上摔下来,或死或伤,当地百姓能列举出诸多真人真事来,弄得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在地户也懵懵懂懂。

满街的厕所,不分男厕女厕,讲个先来后道,里边占用着,听见来人,咳嗽一声,摒退。要进的人,得到信号,再去另一个厕所。习惯形成了思维定式,有人到外面的大公厕里,也论先后,不分性别,吵吵嚷嚷,不承认自己走错厕所,还给对方辩论“谁先进来的!”

联合国的人来考察梯田时,不懂中国文化,进不了厕所,我们用苇席给他搭了个临时的,写上“男厕所女厕所 ”,让他们去方便,告诉他们方便就是大小便。陪同人员要合影留念,说“等你们方便时照张相”,老外说“方便时怎么能照相呢?”

本地石厚土薄,地形复杂,有的人家房基下面,檐前屋后都搜索不出建厕所这么一小块地方,必须占用别处的地盘,大多形成买卖契约关系,立字据为证。有私人让出的,有占用公共地盘的,便无字据。年代久了,为茅厕打官司的很不少。假如那个父母官来这里为官一任,不懂本地文化,真得卷铺盖卷走人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