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一)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2021-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AdRainty

1.1 计算机网络概述

1.1.1 计算机网络概念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与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计算机网络是互连的、自治的计算机集合。

网络把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而互联网则把许多网络连接在一起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

1.1.2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1.3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图片.png 图片.png

1.1.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1.4.1 按分布范围分

1.1.4.2 接使用者分

1.1.4.3 按交换技术分

1.1.4.4 按拓扑结构分

网络拓扑结构是指由网中结点(路由器、主机等)与通信线路(网线)之间的几何关系(如总线形、环形)表示的网络结构,主要指通信子网的拓扑结构。按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分为总线形、星形、环形和网状网络等,星形、总线形和环形网络多用于局域网,网状网络多用于广域网。

图片.png

1.1.4.5 按传输技术分

1.1.5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1.5.1 带宽

  1. “带宽”原本指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即最高频率与最低频率之差,单位是赫兹(Hz)
  2. 计算机网络中,带宽用来表示网络的通信线路传送数据的能力,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是“比特每秒”,b/s,kb/s,Mb/s,Gb/s。

链路带宽=1Mb/s 即主机在1us内可向链路发1bit数据

1.1.5.2 吞吐量

吞吐量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单位b/s,kb/s,Mb/s等。吞吐量受网络的带宽或网络的额定速率的限制。

1.1.5.3 速率

网络中的速率是指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位数的速率。单位是b/s, kb/s,Mb/s,Gb/s,Tb/s

图片.png

1.1.5.4 时延

指数据(报文/分组/比特流〉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也叫延迟或迟延。单位是s。时延的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发送时延=\frac{分组长度}{信道宽度(发送速率)}

传播时延=\frac{信道长度}{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因此,数据在网络中经历的总时延就是以上四部分时延之和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除题目有说明外,排队时延和处理时延一般可忽略不计。另外,对于高速链路,提高的仅是数据发送速率而非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提高数据的发送速率只是为了减少数据的发送时延

1.1.5.5 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又称为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即“某段链路现在有多少比特”。指发送端发送的第一个比特即将到达终点时,发送端已经发出了多少个比特。

图片.png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信道带宽

1.1.5.6 往返时延

往返时延(RTT)指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接收方的确认(接收方收到数据后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延。RTT越大,在收到确认之前,可以发送的数据越多,包括往返传播时延(=传播时延*2)和末端处理时间(一般忽略不计)

1.1.5.7 信道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一信道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是有数据通过的
信道利用率=有数据通过时间/(有+无)数据通过时间
网路利用率即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图片.png

1.2 计算机网络体系与参考模型

1.2.1 计算机网络的分层结构

分层的基本原则:

  1. 各层之间相互独立,每层只实现一 种相对独立的功能。
  2. 每层之间界面自然消晰,易千理解,相互交流尽可能少。
  3. 结构上可分割开。每层都采用最合适的技术来实现。
  4. 保待下层对上层的独立性,上层单向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
  5. 整个分层结构应该能促进标准化工作。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各个层次中,每个报文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数据部分,即SDU;二是控制信息部分,即PCI,它们共同组成PDU

图片.png

1.2.2 ISO/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

1.2.2.1 ISO/OSI参考模型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网络体系结构模型,称为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 RM),通常简称为OSI参考模型。OSI参考模型有7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低三层统称为通信子网,它是为了联网而附加的通信设备,完成数据的传输功能;高三层统称为资源子网,它相当于计算机系统,完成数据的处理等功能。传输层承上启下。OSI参考模型的层次结构如图所示。

图片.png

1.2.2.2 TCP/IP参考模型

图片.png

ARPA在研究ARPAnet时提出了TCP/IP模型,模型从低到高依次为网络接口层(对应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网际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对应OSI参考模型中的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TCP/P由于得到广泛应用而成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TCP/IP模型与OSI参考模型有许多相似之处。

两个模型除具有这些基本的相似之处外,也有很多差别。

图片.png

1.2.2.3 5层参考模型

学习计算机网络时,我们往往采取折中的办法,即综合OSI参考模型和TCP/P模型的优点,采用一种如图所示的只有5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即我们所熟知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图片.png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