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影评人物传记江雪读书社

诗酒田园-《王绩传》

2021-02-05  本文已影响0人  pixiu小品文

    -PIXIU/小品文?

  纵观中国古代文化史,诗酒田园,历来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富贵贫贱还是通达潦倒,怀才不遇还是功成名满,古代的文人学士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的愿望: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告老还乡、南山锄禾、养鸡养鸭,喝酒吟诗赏月,过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

  诸葛亮出蜀时,就发出了这样的愿望:“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做垅亩民;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可惜,诸葛先生给后人留下的却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惋惜与悲叹。诗仙李白仗剑走天涯,一生不得志,最后不得不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古来圣贤多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辞官后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从他写下的诗句中,我们分明知道“诗酒田园”在陶公的人生中得到了完美的升华。因此,他成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行为被一代一代的后人所倾佩和效仿。

   初唐,有一位诗人就是陶渊明的超级粉丝。他不但比陶渊明爱喝酒、能喝酒,自称“五斗先生”,而且还因为喝酒丢了官。陶渊明仅仅辞官一次,而他辞了三次;陶渊明著有《五柳先生传》,他有《五斗先生传》;陶渊明有《桃花源记》,而他有《醉乡记》;陶渊明活着的时候就提前给自己写好了墓志铭,而他同样如此。一个人崇拜另一个人,能崇拜到这般境地,实在是古来少有。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写下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少年天才王勃的叔爷爷-王绩。王绩因酒丢官误事是出了名的,而最知名的是他被誉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在中国诗坛上的地位极高。

  佛学大师南怀瑾说:“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这进一步印证了“诗酒田园”在人生中的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愿意整理介绍王绩的故事如下,以飨读者。

    (一)少年不凡

  王绩(589--644):生于隋末,长于唐代,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人,唐初著名诗人。

  王绩的家族世代有人做官,属于一个六世冠冕、书香门第之家。高祖父王虬,官至并州刺史,爵封“晋阳穆公”。祖父“安康献公”,曾任隋朝前驱大总管。有一次,他随军出征,获胜后不取金银钱帛,而是载书而归,在家建图书馆,结交四方学士。

  父亲王隆,国子监博士(国家最高学府里的教授),曾向隋文帝进献七篇《兴衰要论》,言六代得失,深得天子好评,史称“铜川府君”。

  王绩的哥哥王通(584-617),19岁考中秀才,受到隋文帝接见,被任命为四子蜀王杨秀的侍读(皇子的老师)。后来,他辞官归乡,设帐办学,弘扬儒学,用9年时间著成《王氏六经》80卷。王通43岁不幸病逝,弟子们为了纪念他,仿照孔子的门徒作《论语》而编撰《文中子中说》,以保存王通的教义以及他与弟子、学友、时人的对话,因而王通被誉为“隋末大儒”。许多大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文学家都是他的学生。比如房玄龄(唐初名相)、魏征(以直言敢谏而闻名的宰相)、李靖(神话传说中的托塔天王、哪吒的父亲)。位居“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就是王通的孙子,可见王家辈辈出人才。《三字经》里有“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文中子”说的就是王通,他与老子、庄子、荀子、扬子并列为“儒学五子”。

  王绩比王通仅小5岁,自幼受家庭熏陶,好学博闻强记,8岁读《春秋左氏》,日诵十纸。15岁时,至隋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拜见权倾朝野的重臣杨素。杨素是谁?他曾帮杨坚(隋文帝)打下隋朝江山,又扶助杨广(隋炀帝)登基,可谓是辅佐了两代天子的重臣。在小说《兴唐传》中,他被列为隋朝九位开国功臣之一。这就是杨素的地位和影响。

  15年的王绩来到杨府后,见杨素非常傲慢,对他十分冷待,有点儿生了气,于是拱手上前,说了一番足以吓死人的话:“绩闻周公接贤,吐餐握发,明公若欲保崇荣贵,不宜倨见天下之士。”

  这句话包括了一个典故。意思是说,“我听闻周公礼贤下士,对有才德的人非常尊重。如果吃饭时来了客人,他会赶紧把嘴里的食物吐掉,起身快步相迎。如果正赶上洗发,他会马上停下来,手握湿发,前去迎客,从不敢冷落客人。周公的地位那么高,尚且如此的谦和低调,我觉得明公您要是想保住荣华富贵,就不该对天下的士人显出这样的倨傲之情!”

  此言一出,令在座的人都倒吸了一口气,大家觉得这个15岁的少年真的是不知天高地厚,惹了大祸。宋国公贺若弼马上出来打圆场,介绍说这孩子是御史王度的弟弟,然后牵着小王绩的手,来到杨素面前,说:“此足方孔融,杨公亦不减李司隶。”

  什么意思呢?这位宋国公也说了一个典故。东汉末年,孔融10岁随父进洛阳,听说李膺(官至司隶校尉,因而人称李司隶)的名气很大,决定去拜见他。当时能登进李府家门的,都是一些达官贵人和才华出众的名士。如果有谁能得到他的接见,那就是“登龙门”,无比的幸运与荣耀。孔融来到李府,担心进不去,就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司隶的亲戚。”门人见他是一个孩子,料他不敢说假话,于是将孔融领了进去。李膺见到了这个陌生的孩子,一脸疑惑,“咱俩到底是什么亲戚呢?”孔融慢悠悠地回答说:“想当年,我的先祖孔子曾经拜见您的先祖李聃(老子),遵他为师,所以咱们俩也是世代友好的亲戚关系。”孔融的一席话,让李膺及宾朋们一片哗然,无不称奇。《三字经》里有“融四岁,能让梨”的字句,说的就是孔融的故事。

  由此可见,刚才宋国公给王绩打的这个圆场非常妙。“杨公,您现在碰到了一个类似孔融的天才,我想您肯定比当年的李膺还要愿意做伯乐。”

  很明显,杨素受到了极大的恭维,想不赏脸都不行。就这样,他才放下架子,立即对15岁的王绩以礼相待。王绩坐定后,从容不迫地跟高高在上的公卿们谈诗文、品历史、论时事。他言辞滔滔,瞻对闲雅,辩论精新,最后大家一致赞誉王绩是一个“神仙童子。”

  当时,在场的还有一位高官薛道稀,隋朝第一诗人,这位向来被先帝杨坚倚重的文坛领袖看了王绩献上的诗《登龙门忆禹赋》后,一声惊叹:“这孩子,乃今之庾信也!”庾信是南北朝时期能"穷南北之胜" 的文学大家,薛道稀将一个15岁的少年与前朝的文豪相提并论,可见对王绩评价之高。

  王绩从小就显出不凡才华,如今又受到朝官们的褒奖,从此声名鹊起,天下皆知。长大后,他是不是也会像他的哥哥王通一样,不说飞黄腾达,也应该春风得意呢?非也!

  他一生都郁郁不得志,曾三次当官又三次辞职还乡,终生难以显达,直至56岁病逝。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有一个终生难改的嗜好,是女人吗?不是,是酒。因为喝酒他还丢了官,而他几次当官同样是为了那一口酒。

    (二)第一次出仕与辞官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王绩年仅16岁被家乡所在州郡“举孝廉”,推荐到朝廷做了秘书省正字。秘书省是掌管国家图书典藏的部门,正字就是校对书籍中的错字。虽说官位不大,但工作十分清闲。

  王绩小小年纪就入仕为官,又有杨素赏识,按理说平步青云只是迟早的事。可是,他生性简傲,偏偏不喜欢在朝廷做官,非要离开京城,做一个地方官。于是又被改授到扬州,任六合县的县丞。县丞的职责是辅佐县令,做一些文书和管理事务。

  当时,全国的政局是这样的:杨广登基后,好大喜功,建东宫、修西苑、辟运河、兴徭役,10年间征用百姓近1000万人次,在全国大兴土木。加之他常常携百官和嫔妃们四处巡游,奢靡成风,民怨深重,各地时有起义。

  在这样的乱世下,王绩对朝政心生厌恶,变得悲观不满起来。因此,上任后,天天手不离酒,口不离杯,只顾自己喝酒而不理政务,屡次被人举报。有一天,他又被人举报后,一声长叹:"网罗在天,吾且安之!”这日子如同陷入天罗地网一般,处处都是牢笼,到哪里我才能安心呢!于是给自己找了一个辞官的理由:“我患了风疾(中风啦)”。然后脱下官服,走出公堂,告别好友,把所得俸钱堆在县门之外,趁着夜色,驾轻舟逃回老家山西,从此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归隐。

  我家沧海白云边,还将别业对林泉。

  不用功名喧一世,直取烟霞送百年。

  彭泽有田唯种黍,步兵从宦岂论钱?

  但使百年相续醉,何辞夜夜瓮间眠。

  这首《解六合垂还》就是王绩第一次回到家乡写的。“我的家在哪里呢?就在那沧海白云边,山泉边有个大宅子,葱葱林木掩映着我的住地,我不需要一世的功名,有白云烟霞伴我这一生就最好。彭泽(陶渊明)和步兵(阮籍)就是我的偶像,我要学他们。只要有花有酒锄做田,朝朝暮暮有美酒,我便愿意夜夜卧眠于瓮酒之间。”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王绩因为喝酒丢了官,却依旧不忘他那个嗜好:酒。酒似乎就是他的命根子,若缺了这东西,他的生命便不能完整。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陶渊明和阮籍是王绩最崇拜的人。“阮籍清醒的时候少,陶渊明也是醉酒的时候多。我该怎样度过这一生呢?还是乘着酒兴,赋诗高歌,自寻快乐吧!”

   阮籍是三国时期魏国末年人,“竹林七贤”之一,以放旷不羁、隐居山林、醉酒避祸著称。当时,司马昭父子把持着魏国的朝政,蓄谋篡位。为此,他们积极网络天下有才华的人士,那些不肯前来效劳者不是被施以重罚,就是被下狱。阮籍违心地受了官,但他根本就不想为司马氏效力,却又不敢明目张胆地反抗,于是每天故意把自己喝的醉醺醺,糊涂度日,成为一个是蔑视世俗的逆行者。

  陶渊明是东晋末期人,也是胸怀天下,却只做了一个享有“五斗米”的小官。后来,他辞官回家,过起了“携酒去、耕于野、载诗归”的日子,成为一位品行高洁、追求人格自由的隐士典范。

      王绩为什么会如此崇拜这两个人?同病相怜,让王绩找到了心灵上的知音。这就是他受到弹劾后毅然辞官的原因。

  回乡后,经常有人嘲笑王绩说:“一个儒学世家弟子,竟因醉酒而丢了官,多么不光彩!”王绩对此不屑一顾,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用无心子的故事向乡人解释自己的志向。

  相传,无心子旅居越国时,越王不知道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强迫他做了官。对此,无心子面无喜色,对越王的厚爱并不感激。不久,越王听说无心子行为不端,就罢了他的官。这次,无心子仍然非常平静,坦然接受,面无怒色,并没去找越王争辩。退职后,他隐居林野,四处漫游。

  有一天,无心子在异地遇到一个机士,对方拍着大腿,感慨地说:“咳,这不是大名鼎鼎的无心子先生吗?像您这么贤良的人,怎么也会获罪而被罢官呢?”无心子默而不语。机士再三追问,无心子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请问,你听说过蜚廉养马的故事吗?蜚廉曾经有两匹马,一匹朱鬣白毳,龙骼凤臆,跑起来像在飞舞,它每天都被人骑着展示,结果累热而死。另一匹马却长得不怎么样,马头重垂,尾巴高扬,又踢又咬又会尥蹶子,于是被主人弃于野外,反而一年到头都是膘肥体壮,悠闲自在。可见,凤不憎山栖,龙不羞泥蟠,君子不苟洁以罹患,不避秽而养精也。也就是说,凤凰不嫌弃住在穷山僻野,蛟龙也不为自己在泥里盘曲而感到羞耻。君子不拘泥于洁行而避祸,圣人不回避污秽才能善养情操啊!”

  王绩嘴上这么说,内心又经常生出一个疑问:“我的祖上六世为官,哥哥王通又那么优秀,难道我这么年纪轻轻的,就要呆在家,一世无成吗?”

  漆抱蛟龙唇,丝缠凤凰足。

  前弹广陵罢,后以明光续。

  百金买一声,千金传一曲。

  世无钟子期,谁知心所属。

  蛟龙纵使能高鸣,可它的唇却被漆糊住,无法言语;凤凰纵然可腾云,而它的双足却被丝缠的紧紧的,不能高飞。钟子期一去逝,伯牙就失去了知音,如今又有谁能懂我的心呢?

   很明显,面对怀才不遇的困顿和无奈,王绩的骨子里是不甘心的。他在等待机会,希望有朝一日能大展宏图。而此时天下已经大乱,农民起义在全国此起彼伏,大隋的江山已经岌岌可危。

    (三)第二次出仕与辞官

   公元618年,李渊父子发动兵变,隋朝被推翻,大唐建立。建国之初,唐高祖李渊为了笼络人心,将前朝的官员召来授予官职,花名册里就有王绩的名字。

  这一年,王绩29岁,来到门下省待诏。门下省是朝廷的重心,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什么叫待诏呢?顾名思义,就是等待着皇帝的召见,通俗地说就是等待分配工作。一旦被皇帝召见重用,自然会花开朵朵,世路亨通。

  王绩对新王朝充满了热情与希望。在辞别家乡故友、准备入朝待诏之际,满腔热血地写了一首《被举应诏别乡中故人》诗,道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皇明照区域,帝思属风云。

      烧山出隐士,治道送征君。

      自惟逢艾影,叨名兰桂芬。

      使君留白璧,天子降玄纁。

      山鸡终失望,野鹿暂辞群。

      山气含丹日,乡烟间白云。

      停骖无以赠,握管遂成文。

   在诗中,他谦卑地把自己比喻为“山鸡、野鹿”,但无法掩盖内心的一片兴奋之情,还有那一腔不曾消逝的凌云壮志。

   “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入京后,什么时候能得到皇帝召见,还无法确定。此前,王绩只能耐心等待。

  按门下省的惯例,官员们每天可得到良酒三升。有一天,王绩的弟弟问:“哥,待召快乐吗?”王绩拒实相告:“待诏不但俸禄低,而且非常寂寞,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安排岗位。说实话,如果我不是贪恋那3升好酒,早就回家了。”

  侍中陈叔达(门下省的最高长官)是王绩的好友,他知道王绩酒量过人。“三升酒,咋能留得住先生!”于是,破例把王绩的供酒提到一斗。很快,王绩得了一个“斗酒学士”的美名。

  有了“斗酒学士”的名气,是不是就能让皇帝早点召见,封个大官呢?很不幸,王绩久待不诏,一腔热血迟迟不能如愿。怎么办?他的酒喝的更多更勤、更凶猛了。

  626年,唐王朝发生了玄武门之变,震惊朝野。李渊的次子李世民亲手射死哥哥李建成(太子),登上皇位,成为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残酷的现实、多变的政局,加之久待不诏,让王绩的希望开始破灭。到此刻,他已经等了整整8年。

  贞观初年,他的忍耐终于到了极点,于是又找了一个理由:足疾(脚疼),第二次辞官回乡。

   这次归隐和第一次如出一辙,都是政治避祸的无奈之选。不同的是,这一次王绩的政治热情已消失殆尽。他已经不再迷恋官场,最大的愿望是回家过一种闲云野鹤般的生活。这么美的愿望能实现吗?

  王绩的家乡离黄河不远。黄河边上有一个小洲,洲上住着一个隐士,隐士的名字叫仲长子光。仲长子光是个哑巴,没有妻室,也没有儿女。他在小洲上盖了一间草屋,已经独身隐居、自食其力30多年。王绩非常钦佩仲长子光,认为像他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隐士。

  起初,王绩动不动就渡河去看望仲长子光,二人一起饮酒、赋诗,有时还一起到田间劳作。2年后,他干脆盖了几间草屋,与仲长子光做了邻居,一起结庐而居。想家人和兄弟们的时候,就渡河出洲,还家探望。

      在这里,他们朝暮不分,“东川聊下钓,南亩试挥锄”,还一起研读《周易》《老子》《庄子》等,写诗作文;常常结伴郊游,或赶着牛车到酒肆喝酒,一饮数日。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

  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酒至酣时,情到深处,灵感纷涌,气血方刚,王绩大笔一挥,干脆把诗题在了酒店的墙壁上。这首《过酒家》表面上说:“这些日子我长饮不止,常醉不醒,与颐养性情没有关系”。事实上恰恰相反,大有屈原笔下“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之志。

  除了现实中的酒友仲长子光,王绩在醉乡和精神世界里仍不乏众多隔世的酒友,比如陶潜、阮籍、刘伶。“恨不逢刘伶,与闭户轰饮。”假如刘伶在世,我一定要闭户关门,不让人来打扰,就和他痛痛快快,轰饮一场。

  刘伶也是魏晋时期的名士,与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和阮咸并称为“竹林七贤”。刘伶的酒更是喝到了家,不惧生死。据说他常常坐着鹿车出行,腰间挎着一壶酒,身后跟着仆人,仆人带着一把锹。他说:“我要死了,就地埋了即可。”他走到哪喝到哪,无酒不人生,人称“醉侯”。东晋建立后,多次召刘伶入朝为官,均被拒绝。有一次,朝廷又派人来找刘伶,刘伶一看无法躲避,干脆脱掉衣服,裸奔于野,醉酒乱舞,这样朝廷才罢手。刘伶醉的是自己吗?不,醉的是天下。因为他不愿意给篡了魏政的司马家族效劳,故成为蔑视礼法、纵酒避世的典型,被后世传颂。

      这就是王绩喜欢的人,他们除了会喝酒,还要有才气、有骨气、有志气。

  自古英才多寂寞。李白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王绩有“恨不逢刘伶,与闭户轰饮”。一个是与天上的月对酌,另一个是与隔代的酒友对酌,二者又有何区别呢?

  一个人能把酒喝到这个份上,也是喝到了家。不仅如此,王绩还娶了个酒妻。辞官回家后,他写了一首带有征婚广告色彩的《山中述志》:

  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

  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

  直置百年内,谁论千载后。

  张奉娉贤妻,老莱藉嘉偶。

  孟光傥未嫁,梁鸿正须妇。

   “我什么都没有,只有琴、只有酒,还有清风明月。我和隐士张奉、老莱、孟光、梁鸿这些人一样,正急切地想要找位佳偶”。幸运的是,他找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

  郊扉乘晓辟,山酝及年开。

  柏叶投新酿,松花泼旧醅。

      野妻临瓮倚,村竖捧瓶来。

  竹瘤还作杓,树瘿即成杯。

  北潭因醉往,南亩带星回。

  田家多酒伴,谁怪玉山颓。

  从这首《春庄酒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王绩的妻子长的是否美丽,但她有四大特点:第一、与她的夫君一样,爱好杯中物,一大早就开喝,且酒量不小。第二、大气不拘。她不似贵族小姐那般娇里娇气,只似乡野春姑那般纯朴实在;不要那绫罗绸缎,只爱那山野郊扉;不喜那小家碧玉,只爱那山林风雨。竹瘤可作杓,树瘿也成杯,与她的夫君完全是志趣相投。第三、不怕吃苦,很勤快。 “小池聊养鹤,闲田且牧猪”,锄田种地,持家过日子,样样能干。第四、她很浪漫,还有点儿“野”。瞧瞧她,一大早就喝多,靠着酒坛在野外大睡,哪有半点贤妻的模样?可是,王绩就爱她这模样,就爱她这种质朴天然劲儿。

  王绩娶了妻,有了仲长子光为邻,还带了几个奴婢过来。在这个岛国乐园里,他和仲长子光亲自教奴婢们种花种菜、收米酿酒、养鸡养鸭。他的二哥王通不但学识丰富,还是一位名医。因此,五绩还移栽药材,继承家族传统,开了一个药铺。

  野妇调中馈,山朋促上樽。

      晓羹犹未糁,春酒不须温。

  卖药开东铺,租田向北村。

      梦中逢栎社,醉里觅桃源。

  除了劳作,王绩剩下的时光,或会友畅欢,或吟诗作文,或是与仲长子觥斛交错。“子光喑,未尝交语,与对酌酒欢甚。”仲长子光虽然是哑巴,他们没有言语交流,但两颗心已经紧紧交在一起,不分你我。什么叫知音?也许,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好山好水好风光,好酒好友好妻子。吃着山野村食,喝着满瓮美酒,呼吸着日夕山气,过着有鸡有鸭、躬耕田园、清风明月、自得其乐的日子。这不是人人向往的桃源生活,又是什么呢?

      入屋欹生树,当阶逆涌泉。

      剪茅通涧庭,移柳向河边。

      崩沙犹有处,卧石不知年。

      入谷开斜道,横溪渡小舟。

     对此,王绩满意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件事我们是知道的,就在他准备把自己完全放逐山林的时候,他的人生再次发生了意外的转折。

    (四)第三次出仕与辞官

  贞观11年(636年),王绩接到一个消息,朝廷调任他到吏部待命。此时,唐太宗李世民已经登基10年,王朝迎来了“贞观之治”,国家进入长达23年的大繁荣岁月。

   “这次又是待命,吏部会给一个什么官呢?我可不能再像以前那么糊里涂糊的啦,这次一定要仔细想想。”

  王绩打听到,太乐署史焦革善于酒酿,他家酿的酒闻名四方。王绩便向朝廷提了一个条件,主动要求担任太乐丞(太乐署的秘书)。太乐署是管什么的?是管理国家音乐事务的机构。每逢国家大典、朝会、祭祀、宴享时所需的乐舞,都由太乐署承办,平时负责音乐人才的培养。

  吏部认为这个岗位不适合王绩,因为品级降的太多,属于大才小用,故未予批准。王绩坚决请求说:“这是我深切的愿望。”求了几次后,吏部终于遂了他的愿。

  这一年,王绩已经46岁,不再是当年那个豪情少年。他想尽办法,非要做太乐丞,为的是什么呢?表面上是为了当官,其实是因为看中了焦革家的美酒。对于这次出仕,他提出的理由是家贫。其实,王绩家有良田,还有奴婢,何至于贫?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它是王绩对官场生涯不甘心而做的最后一次尝试。

  很快,王绩和焦革成了一对酒友知交,工作固然重要,可它又怎能比得上美酒重要?二人一边饮酒,一边探讨,开始迷上了酿酒技艺。不想几月后,焦革病逝。焦革的妻子袁氏仍不断给王绩送酒,一年多后,袁氏又死。从此,王绩失去了知音,再无人供酒。他伤心至极,回想自己不顺意的一生,禁不住仰天大叹:“天乃不令吾饱美酒也!”这是老天不让我尽情享受美酒啊!

  身边没有了焦革,王绩越来越觉得太乐署冷冷清清,工作生活毫无乐趣,要这个太乐丞的职位又有什么用? 1年后(637年),王绩48岁,第三次弃官,理由仍然有病。

  从此,他再也没有踏入官场,彻底走上归隐之路,躬耕乡野、纵酒放歌、寄情山水,在诗酒田园中彻底放飞了自己。

  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

  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

  人生在世,本来就岁月不多,为什么还要苦苦去追求功名利禄呢?还不如多酿一些酒,在竹林山水之间,开怀畅饮,度此余生!

    (五)醉乡桃源   

  回家后,王绩以家乡的东皋山为荣,给自己起了一个雅号:东皋子。“置酒烧枯叶,披书坐落花。”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他的隐居生涯,著书、饮酒、弹琴、赏月、酿酒、锄禾、写诗、学医,成为生活的全部。

  第一、专心著书。王绩根据焦革的酿酒方法和步骤,著书《酒经》,之后又着手著《酒谱》。传说杜康是高粱酒的酿造祖师,仪狄是米酒的祖师,为了掌握这两种技艺,王绩多次离开家乡,远游各地,实地访察,系统地收集了自夏朝以来名家门派的酿酒方法,著成《酒谱》一卷。这两部书成了当时的权威性专著,太史令李淳风(他和袁天罡是《推背图》的作者)看到书后,惊喜地说:“王君,可为酒家之南、董。”南、董是指春秋时著名的史官南史氏和董狐。

  可惜,《酒经》和《酒谱》没能流传下来,否则就像陆羽之于《茶经》,孙过庭之于《书谱》,李时珍之于《本草纲目》一样,王绩的历史地位一定会更高。

  第二、为酒祖立碑立传。王绩家的东南有一座盘石,他在盘石上为“酒祖”杜康建了一所祠堂。在杜康旁边又塑了昔日酒友焦革的像,一起祭祀,尊之为师,并亲撰《祭杜康新庙文》以记之,其酒心之真之虔之诚,令人感动。

  借此机会,让我们说说“刘伶醉酒”的故事。世上最美、醉了最难醒过来的酒是什么?杜康。相传,刘伶路过杜康酒的发源地-杜康镇康家卫村时,见酒店的门上贴有一幅对联:“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刘伶哈哈大笑,心想“我这赫赫有名的海量酒仙,哪里的酒没吃过,从未见有夸下如此海口的。且让我把你的酒统统喝干,看你还敢不敢狂?”

  他进了酒店,主人举杯相敬。谁知三杯下肚,天旋地转,刘伶果然醉倒,于是跌跌撞撞回到家,不久去世。三年后,店家前来讨要酒钱。刘伶的妻子义愤填勇,哭闹着要打人命官司。店家笑曰:“你家夫君未死,是醉过去3年。”众人不信,掘开墓地,打开棺材,见刘伶醉意已消,慢慢醒来。他睁开眼,伸开臂,打了一个大呵欠,吐出一股浓香,然后得意地说:“好酒,好酒,真是香啊!”这就是民间流传至今的“刘伶醉酒”的传说,足见杜康乃世上最美、醉了最难醒过来的酒。难怪曹操一生感怀“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第三、研学酿酒。王绩不仅在酿酒理论上卓有建树,还亲自付诸实践,开始酿酒,酒学造诣和酒量酒品均至巅峰。为此,他还写诗说:“六月调神曲,正朝汲美泉。从来作春酒,未省不经年。”只有一个真正有才学,下过功夫研究过,不是胡喝乱喝,能把酒喝出门道和学问的人,才能达此境界。

  第四、携妻劳作,郊游会友。除了山野、醉乡让王绩陶醉,其实他的妻子和好友也是隐居生活的快乐之源。前面我们说过,王绩的妻子有点“野”,但她也是一位贤惠能干、浪漫快乐的女性。在王绩的许多诗里,都离不开他的酒妻、野妻、贤内助,她给了王绩无尽的创作灵感。

  前旦出园游,林华都未有。

  今朝下堂来,池冰开已久。

  雪被南轩梅,风催北庭柳。

  遥呼灶前妾,却报机中妇。

  年光恰恰来,满瓮营春酒。

  王妻最大的美德是勤劳朴素,从不闲着。春天来了,她一会儿在灶前,一会儿在织机前,一会儿又跑到了酒瓮边,揭开那酒瓮盖子,看看自家酿的美酒是不是可以喝了。王绩喊自己的妻子快过来,快看这初春的景色有多美!可见,他们夫妇相悦,十分恩爱,不是吗?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王绩在自夸,试想假如您有一位天天瞅着就难受别扭的夫人,又怎能有好心情写出如此美好浪漫、情真意切的妙句。境由心生,景由心造,说的就是心情与环境的关系。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在一个秋收的傍晚,王绩写下了著名的《秋夜喜遇王处士》。当天,他在屋北的菜园锄完了豆,又从东边的坡田割麦归来。秋月正圆,月光洒了一地,四野静悄悄的,途中巧遇老友王处士。他们一边走,一边聊天,那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就在两位友人身边穿梭飞舞,这是多么宁静和谐的田园月夜!

  看到此处,又有谁不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陶渊明笔下那个从不被人打扰的桃源世界:“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此刻的王绩俨然就是那桃花源的主人。

  隐居期间,王绩并不寂寞,经常有好友来看望他。他也经常受人邀请,外出作客,或畅饮,或郊游,或授书讲学。但他也是有傲气的,不是谁都愿意见的,尤其是那些沽名钓誉之徒。比如,刺史崔喜听说王绩的事迹后,非常欣赏他,想设宴招待,他却避而不往。还有一次,王绩的老友杜之松,也是刺史,想请王绩讲礼学,他却说了一句非常气人的话:“我不能丢下我的美酒,到你的官府谈论那些糟粕!”杜之松知道王绩的脾气,他蔑视权贵,不愿邀名取禄,最爱美酒。因此,这位长官并没生气,反而派手下给王绩送来许多的酒脯。

  对于平民百姓,王绩却从来不傲。有人以酒相邀,无论贫富,总是欣然前往,饮五斗而不醉。当大家提起他以前在门下省待诏期间获得的雅号“斗酒先生”时,他就不高兴了。“什么斗酒,你们说的太少了,吾乃五斗先生也!也就是说,我不是仅仅能喝一斗,而是五斗不醉。你们叫我五斗先生,我才高兴呢!”这就是王绩的为人,率真放旷,有真性情。古代的一斗等于十升,想想“五斗”有多少?王绩能喝“五斗”,虽显夸张,但酒量确实不可小瞧。

  第五、占算射覆,妙玩于阴阳历数之间。王绩是一个奇才,据说对阴阳历数之术,无不洞晓。第一次弃官后,王绩曾拜访过裴寂。裴寂是曾经设下美人计,逼李渊造反的唐朝开国丞相。为了验证王绩的占算技艺,裴寂让人用布盖着一只鹦鹉,请他射覆。王绩布卦完毕,念念有词:“剪落毛羽,羁滯樊笼,欲飞不举,能鸣有言,此必鹦鹉也。”当时一座皆惊。在隐居期间,常有人进山请他占算。

  第六、弹琴鼓瑟,吟风抚乐。王绩还喜欢弹琴,曾“加减旧弄”,改编琴曲《山水操》,为知音者所赏。“促轸乘明白,抽弦对白云。从来山水韵,不使俗人闻”,这就是王绩谱曲调琴、吟风抚乐的生动写照。

  第七、写诗作文,陶然自得。在王绩一生崇拜的人当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陶渊明,因而王绩除了喝酒,还写下了大量的诗词文章。

  陶渊明归隐南山,门前有五颗柳,故自号“五柳先生”。王绩隐居东皋,自称东皋子,且他的酒量大到五斗不醉,叫“五斗先生”又有什么不行的。陶公有《桃花源记》,王绩有《醉乡记》与之呼应,醉乡就是他心中的桃花源;陶公有《五柳先生传》,王绩有《五斗先生传》与之媲美。这就是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的崇拜程度。陶渊明有《饮酒诗》20首,还有《止酒》《述酒》等名篇,王绩写下了《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在他流传后世的119首诗中,有42首是描绘饮酒纵怀、逍遥于壶中日月的情形。

   “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这就是王绩在《五斗先生传》里对自己的评价。

    (六)山高水长东皋子

  晚年,王绩更是醉饮无节,有乡人谏止,他却笑着说:“汝辈不解,理正当然。”人们常见他乘牛驾驴,出入郊郭,止宿酒店,动经岁月。酒杯大发时,在酒店的壁上更加题诗连连,咏怀不绝,才情纷涌奔放。许多人把他的题壁诗抄下来,讽咏流传。

      我们知道,许多人醉酒后往往会失行乱性、招人厌恶,王绩也是这样吗?非也。他的酒品和酒德非常好,“醒不乱行,醉不干物,赏洽兴穷,还归河渚。”可见他“以酒德游于乡里”,也并非自诩。

  后来,王绩染了重病,他预感不妙,于是仿陶渊明的《自祭文》,给自己写下墓志铭:“……有唐逸人,太原王绩(祖籍太原)。若顽若愚,似矫似激。院止三迳,堂唯四壁。不知节制,焉有亲戚?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无思无虑,何去何从?”

  在病中,他想起了三哥王凝临终前的嘱托。王凝曾是隋朝的著作郎,写《隋书》未成,不幸逝去。王绩拿出哥哥留下的手稿,拨亮油灯,奋笔疾书,准备尽快完成三哥生前未能完成的事业,然而他也未能完成。

  贞观十八年(644),王绩病逝家中,享年56岁,家人按他生前的嘱咐薄葬。他身后留有《王无功文集》《东皋子集》《老子注》《庄子注》等大量文字。

  就这样,一位嗜酒终生、因喝酒曾经丢过官,受人嘲笑过,而又能把酒喝出高度,能从酒中酿出诗文,著《酒经》、作《酒谱》、学陶公、记醉乡的饱学之士,永远离开了我们。

  就这样,一位生于六世官儒之家,少年显天才,中年几不济、晚年乐陶然,三仕三隐,终有满腹经论却一生不能得志的正气儒者,永远告别了人间。世人再也看不到他乘牛驾驴、游于乡野的身影;听不到他纵酒五斗、呤风放歌的声音;感受不到他满身的酒气才气、真气骨气。

  就这样,一位简傲不拘,看不惯这个世界却又深情地活在这个世界上,能酒能诗、能耕能书、能琴能卜,却不善官场作戏,知荣辱而有志,行若无拘而有节,历数职而退归的隐者真人,随风散去,回到了他一生最喜欢的沧海白云边,百年烟霞里。

  就这样,一位尝耕东皋,顽愚人生,似矫似激,放浪于山水林川,长饮于酒乡梦境,陶醉于书香大地自然之间的怪才赤子,如秋熟的一片落叶,飘然而去,魂归大地山川寂野。

  就这样,一位此刻还没有名气,将来会被后世尊为“五言律诗奠基人”的开拓者,在他和他的野妻、他的永远没有和他说过一名话却早已心心相映的哑巴好友仲长子光,共同打造的桃源世界里,一醉不起,长眠不醒。

  “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垅头刻石,马鬣裁封。哀哀孝子,空对长松”。王绩生前养有一匹紫驴、二只白犬,据说他死后“驴鸣犬吠,有若悲号,数日皆死。”

    (七)诗华开天地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王绩不就是一个有才气的酒鬼吗?像他取的字“无功”一样,一生也没有什么大功,有什么值得称赞的?然而,几千年来,世人公认王绩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千万不要小瞧这个称号,我们知道中国的古诗最早生发于西周民间,辑于《诗经》,兴于汉晋,盛于唐代。唐诗为什么会成为中国诗歌的巅峰?大唐盛世是造就诗歌鼎盛的时代背景,而科举取士是它的推动因素之一。当时,科举制度有很关健的一条是考察应试者的文采,一个不会写诗作文的人是不可能中举的。这样,推动全社会对诗歌创作形成热潮,作诗水平越来越高,直到走向成熟。

  王绩的功劳有两个:一是从形式上看,开辟了五言律诗的新天地,从他之后,唐诗开始有了“格律美”的规范和标准,要求工整对仗、平仄起伏、朗朗有韵。二是从内容上看,扭转了齐梁以来词藻靡丽却无病呻吟的问题。王绩的诗,以琴酒、山林、田园为题材,亲切自然,感情浓重。如闪电,似激瀑,打破了宫廷诗派的靡靡之音,让人们眼前一亮,为后面的诗歌创作打开了新的思路。这就是王绩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他最著名的诗《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的意思是说:傍晚时分,我站在家乡的东皋上,纵目远望,我的心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林木挂染着秋色,重重山峦笼罩在落日余晖中。牧人驱赶着牛羊结伴归来,猎人带着重重的禽物也正返家。我和他们彼此互不相识,感到十分孤独寂寞。此时此刻,只能在山冈上吟风长啸,追怀古代那些隐士,幻想着和伯夷、叔齐那样的圣贤交朋友。

  这首诗写于王绩辞官归隐后,从内容上看:(1)首联:以情寓景,情景交融。夕辉的山野如此美妙,而作者的心却是孤寂惆怅的。“欲何依”,引自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流露出诗人彷徨的心绪。(2)中间两联:静中有动,远近结合,画面生动。“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和余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在静景之上加入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后,画面完全生动起来,生动到呼之欲出。摆在我们面前的,宛如是一幅山乡秋晚图。仔细品味,难道没有感到一派田园气息正向我们弥漫而来,正在把我们团团围住?仔细静听,难道不会听到那迷离的牧歌正向我们悄悄袭来吗?(3)尾联言志,景到美时,情自生起。这么美的秋景,可我为什么会感到如此落寞?难道只是因为醉酒误事,丢了官,这么简单吗?其实,世人哪里知道,我是看不惯这混乱的世道、勾心斗角的官场啊!遥想隐士叔齐和伯夷(商代孤竹国的公子),他们不愿吃周朝的粮食,隐居首阳山,采薇草充饥,最后饿死在山上。“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的人,那我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高洁之人了。

  从格律上看,这是一首标准的五言律诗:(1)五字一句,工整对仗。“树树”对“山山”,“秋色”对“落晖”,“皆”与“唯”相反;“牧人”对“猎马”,“犊返”对“禽归”,“驱”与“带”呼应,而且词性也是一致的。(2)平仄起伏,声律优美,尾字押韵,因而读起来朗朗上口,意韵无穷。

  律诗作为一种新体裁,由南朝的齐武帝开创,他提出要把声律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直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才成熟定型。而王绩的《野望》要早于沈、宋60余年,可见他是一个勇于探索开拓的诗人。我们知道,王绩会弹曲调琴,又曾在国家音乐管理机构(太乐署)工作过,这估计也是他对诗歌格律深有研究的重要基础。

  那么,王绩以前的宫体诗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以粱武帝萧衍的《子夜歌二》为例子来对比说明:

  朝日照绮窗,光风动纨罗。

  巧笑蒨两犀,美目扬双蛾。

  宫体诗是南朝梁、陈时代的主流诗风,主要作家有萧梁皇族及其文学侍从。他们多写女性与咏物,形式工巧,声律严整,用词非常华靡艳丽,但内容上并非能完全打动人的心弦,引发共鸣。既使到了唐初,上官仪的宫体诗仍然保持了受人追捧的地位。而王绩的诗别具一格,与主流的宫体诗截然不同。“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是多么的优美动人、形象到位又接地气。

  如果我们把宫体诗比作一位贵妇人,那么她就是裹着绸缎、高贵温雅、珠光宝气的,而王绩的诗就像一位山野村姑,荆钗布裙,不施脂粉,如山风,似响泉,若鸣蝉,是那么的朴素,那么的动人,又是那么的跃然纸上、耐人品味。

  文章有高逸,传乎在人间。王绩死后第6年(公元650年),王氏家族又出生了一个划时代的青年才杰,他就是王勃,也就是王绩的二哥王通的孙子,说来王绩还是他的叔爷爷。可惜,王勃26岁英年早逝,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遗憾,也留下一首流传千古的名篇《滕王阁序》。

  (八)最后的思考

      看过王绩一生的经历,我们该如何评价呢?他在官场上一生没有得志,未能如他的几个哥哥一样显达,原因何在?猜想他最大的问题肯定出在酒喝的太过和脾气个性上。按理说,在隋末混乱的时代背景下,王绩不能得志,是情有可原的。可是,到了唐太宗“贞观之治”的开明年代尚不能如愿,还是值得反思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王绩身上有许多优点:第一、正直勤奋。家族基因、家庭背景固然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但还离不开本人的勤奋努力。王绩是有志气的,既便说他是一个有才的酒鬼,但他绝不是一个无德的懒鬼,正直勤奋是他的第一个优点。第二、他的内心非常强大。许多人受了三次挫折后,估计早就气病了、气倒了、甚至于气死了。王绩虽怀才不遇,借酒消愁,却没有就此沉沦倒下。他对自己的评价非常准确:“若顽若愚,似矫似激”。这说明他对入世出世看的很透,否则不会三次辞官回家。第三、敢于三次辞官,也是勇敢自信又有魄力的。他不被世俗束缚,注重人格骨气,不太看重利益,不会尔虞我诈,是一个正直善良、刚毅洒脱的人。第四、始终保有一颗乐观火热向上的心。他非常会开创生活,官场失意后把心神转移到了打造自己的世外桃源上,他的内心本质上是追求自由美好的。因此,在宋人编的《唐才子传》中,开篇第一位的才子就是王绩。为什么不把别人放在第一位呢?也许,除了他在五言格律诗上的开拓性贡献,我想,他的人生情怀对后世也大有借鉴价值。

      观古可以鉴今,看看他人的经历,照照自己的人生,学习他们的优点,避免他们的教训,对塑造一个人是有意义的,这就是我们写作本文的初衷。愿您读过后,能从中受益。

      最后,让我们以后世对王绩最为准确的一段评价来结束本文,并向这位一生直爽不拘、嗜酒不羁、有真情有真义、诗华开天地的律诗领路人致以深深的敬意。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