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情至性的大唐众生相

2022-07-15  本文已影响0人  冯俊龙

至情至性的大唐众生相

——读纪廷孝《大唐天回》

虽然不认识写作《大唐天回》的纪廷孝老师,但从他的作品里,看得出他是一位至情至性的博学之士,因为,他用他的一腔深情,塑造了一群至情至性的大唐众生。文如其人,书似人子。如果没有一颗至情至性的心,没有饱满丰盛的知识储备,任是泰山压顶,也是写不出来这样一部精彩绝伦的“命题作文”。

《大唐天回》不管是从史料的翔实性,还是故事的趣味性,特别是作品里无时无刻不透露出来的作者意蕴深藏的思想性,都让读者看到作者发自内心对这个世界的悲悯,对人性光辉的推崇。

大唐盛极而衰,是从唐玄宗始。但唐玄宗确实也是位了不起的皇帝,他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开创了开元盛世。除了这些,他还多情。《大唐天回》里的李三郎,一直对他的爱妃杨玉环念念不忘。盛唐自唐明皇走向衰亡,安史之乱逼迫玄宗经金牛道向南逃蹿,马嵬坡兵谏杨玉环被杀,多情的李三郎更加魂不守舍。乱世之中,一国之君也保护不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何况乎平民百姓?

帝都长安何振业夫妇,忽然被来自西南的南诏国再次强掳,这位生在天回曾经师事南诏国王子的饱学之士,青年时期毫无征兆地被掳去南诏国,虽然意外收获了美好爱情,但耳闻目睹了更多同行者的不幸。那段真实存在的历史事实,起因皆是在大唐与土蕃之间摇摆的南诏国,为了迅速强大起来,便突进大唐疆域,掳掠年轻工匠,利用他们的技术和劳力,给自己增加国家实力。《大唐天回》根据唐玄宗向南逃亡,待叛乱平息之后回返;以何振业为代表的天回青年被掳南诏的一系列经历,描绘出大唐天回的民风乡俗、地域特色,把古天隳人那种坚韧不拔、智慧包容、以民族团结为重的“天回精神”刻画出来,特别凸显了他们至情至性的一面。

不可否认,一部书的精神内核,肯定打上了作者的深刻印记。这部《大唐天回》彰显的那种至情至性,也许跟作者在某个特殊年代的人生经历有密切关联。只不过,作者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细腻独到的文笔功底、对问题有深刻独立的思考,在某个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时机,蕴藏在内心深处的这种丰富情感与人生阅历,便转换成另外一种形式喷涌而出。

值得肯定的是,作者手中的笔如同一支灵巧的雕刻刀,仔细而认真,耐烦且洒脱,从容不迫地将古老成都特别是大唐天回的人文历史、政治经济、民间风俗、典故趣闻娓娓道来,不疾不徐,不卑不亢,张弛有度。读者随着作者的笔触重回大唐,不但看到盛时大唐开始走向衰败,而且从作品中看到了作者悲悯的内心,对着历史长长的感慨叹息。

充满惊险奇诡的楔子,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一场两国交锋、故土难离的家国情仇,拉开序幕。整部作品时而倒叙,时而穿插,多个人物的前世今生,在不同场景里不断被披露出来。但无论是老皇帝的宫闱秘史,还是小人物的婚娶偷情,无不笼罩在对人性的思考探索之中。对婚姻、爱恋的描写,其实就是展开了大唐关于文化、经济、政治的画卷,情景交融,环环相扣。

任何丰盈的历史都离不开创造它的人物,而承载它的是故事。如何让尘封的历史发掘出来,让枯燥的历史知识能够让人饶有兴趣地被接受,那么仅仅只是通过研究,揭开某些历史真相还远远不够。展开合理的想象,塑造贴近历史事实的人物,编撰合符历史进程的故事,从而再现历史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大唐天回》的作者正是如此,他把安史之乱唐玄宗狼狈南逃、毗邻的南诏国为了自我强大,突进大唐掳掠人口的那段历史挖掘出来,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时隔千年的人们重新看到彼时人们的仓皇无奈、奋起挣扎。当然,随着他们重新“活”过来的,还有他们平常普通的生活。一幅幅川西平原栽桑养蚕骟鸡狗、大唐皇室醉生梦死忙争斗的历史图景,生动形象地跃然纸上。

作者不但写大唐政局、写蜀地市井,而且对“蜀地从来就是包容之地”浓重着墨。何振业被掳去南诏,突然失去了正常生活,夹杂着字面意思大多数人都能弄懂、生活在西南地域的人更觉生动有趣的方言俚语,让乱世中的大唐盛景一一浮现,而且像打着旋的水,不断翻滚着呼啸往前。在人生地不熟的南诏国,一群远离家乡的青年男女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里,他们遭受折磨,过着非人生活,但人性倒底不至泯灭。何振业利用他的才学与睿智,不但尽力保护同来的家乡子弟,甚至成为王子之师。为了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何振业利用儒家思想影响王子,这对后来南诏国的走向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部皇皇巨著里,除了盐米酱醋,茶酒烟无一不细述;除了奏折家书,诗词赋无一不涉及。历史知识故事化,故事细节化,细节通过生动的语言体现出来。比如描写南诏丞相牛饮:“却已喝得水落石出、竭泽而渔了”;说蜀国亡,是“刘禅垮杆”;写采石场徐某的悲惨命运:“其家族就有遗传精神病史,这一弄促使病情加剧,想不疯咋整?”写屠夫卖肉:“”还有诸如“劣酒上头,穷话更多”、

对人生经验的总结,有“那‘自律’骨子里是一种自卑,一种缺乏自信的表现。潜意识里,很可能是怕担负责任。你既然没有准备好,机会就去敲别家门,这怨不得谁的。”这样的精辟句子;对李隆基为情所困,但很快又依红偎翠,作者更是做了一番深刻剖析,然后总结出唐明皇“不念过往”“让大家心情愉快起来”的“理由”。根据作者书中的自我介绍,我愿意相信关于南诏国的描写,其实就是作者那段历史刻骨铭心的过往。古天隳青年在南诏国的挣扎、适应、改变、涅槃,似曾相识。无论历史离我们有多远,但其中蕴藏的教训、经验,都值得所有人反思、铭记。无论落难皇帝,还是被掳唐人,男女都是对情之向往。只有人生阅历的丰厚,饱经世事的沧桑,才会对情有如此深刻的反省。在这部作品中,读者追随作者的笔伐,不仅看到盛唐遭遇安史之乱皇帝的落魄、边民受掳的苦难,了解历史给人留下的艰辛与辉煌,更透过文字看到作者对历史深切的反思,对人性饱含深情的省悟。积极向上、随势而为、不忘初心,大胆求索,让人感动。

文学作品是否必须要具有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传播?除了揭露人性丑恶,更为重要的是分析其形成原因,给读者予以启迪。揭露的目的是探究,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总结,最终达到扬善惩恶的目的。虽然文学作品不一定应该全都是颂唱赞美,但无论如何应该具有遏恶的导向。

小说最重要的特点,是读者明明知道是虚构,但愿意相信。在真实历史大背景下虚构的细节,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增添了作者的思考。具有资料性的细节、独到思考的视角,对读者全面了解历史并从历史中吸取养分作用甚大。

作者的严谨,还表现在书中无论哪个人物,都是有始有终,在作品中都有结尾。

本书着墨南诏国的部分,虽然与大唐有密切关系,但似乎占比过大;关于天回特色的豆腐,几乎都集中在篇末,有涉嫌堆砌之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