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

2020-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江左镇刘楼小学王晓楠

94

昨天看了微信群里冯俊老师的“花盆碎了之后”的小打卡后,深有同感。

在上班的第一年,压力非常大,生怕自己教不好学生,因此对学生要求比较严。当时教的三年级英语,四年级数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还处在一个需要让老师督促和培养的阶段。当时,一个班里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同学都完不成作业,当时采取的方法就是不管不问,直接“惩罚”。当时也是只关注到了“行为的结果”,并没有关注到“人”。

自从加入了新网师,看到如此多的优秀老师的教育故事和教育经验,我才发现,自己的方法是不正确的。

今年开学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对那些总是犯错误的同学先问原因,再进行疏导。

小刘同学是四年级的一名走读学生,我代着他们的英语课,他每次的英语作业都没有按时完成。在忍了几次之后,实在忍不住了,就在班里问他原因,他也不说话。同班同学说:“他每次回家都不带作业,到校还比较晚,总是提前十几分钟到校。放学回家的时候,我们都提醒他带上作业,他也不听。我们见到他妈妈,给他妈妈说,他妈妈说不管他了”。听到这里,我心里一惊:怎么能说不管孩子了呢?寒假期间,家长不是在及时的督促孩子完成作业了吗?怎么开学了说不管孩子了,并且是当着孩子同学的面说的,这对孩子的影响得多大啊!

第二天早上我把小刘叫到办公室,问他:“你妈妈是一直在家还是只有农忙才回来,忙完了还出去打工?”他说:“只有这段时间在家,收完小麦就又出去了”。听完,接着问:“你自己想学习吗?”他小声说:“想”。我便顺着说:“既然想学习,你就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按时完成作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你妈妈说不管你,是气话,她会管你的。老师也会管你,所以你也要学会自己管自己。”他看着我说“好”。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他按时完成了作业。

在中国的教育中,传统的“应试教育”根深蒂固。但是在关注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人,关注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起主要作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坚持以人为本,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个体身心发展有以下几个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现在不好,不代表将来一定不好。要看到学生的发展潜能,肯定学生的进步。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进步和改变的,因而应该对每位同学充满信心。不能因为学生犯的小错误而否定学生,要看到学生发展的潜力和美好的未来。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所谓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学生还是不成熟的人,是正在发展中的,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只有犯了错误之后,才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学习的机器,而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温度的人,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思想,增加学生的温度,促进有机体的统一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的独特性就要求教师要看到学生的独特性,从而加以引导,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这也要求教师要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每个同学的独特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不能把老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得出相关知识,并不是一直听老师讲授。

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和权利,教师要引导学生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成绩,更要关注学生。正如新教育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只有把学生当做主体,从学生角度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学生就有很大可能会幸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