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哲》哲思哲学之光

跟哲学家一起读书-存在:性与死亡

2019-05-21  本文已影响47人  大清倒数第一巴图鲁
《性与死亡》-Beverley Clack

写在前面的话:

我是在图书馆偶然遇见这本书的,书名叫《性与死亡》(2002),作者Beverley Clack,她现在是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神学和哲学教授。我之所以借走这本书,也是出于对这个话题的关切。我将以随笔的方式,跟随本书中作者的指引,回顾西方知识分子关于存在话题的思想脉络。以此为背景,我会写下一些自己的思考与解读。我会不定期更新,暂时打算每更新一次就发布一次文章。

另外,我觉得在谈论哲学时,敲字的我,和读文章的大家,我们都是在试图认识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的人。(悄悄说:其实标题上“哲学家”这样一个称呼也不过是吸引一点点眼球罢了)

一、开篇:何以为人?

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三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我们被生下来,凭借性孕育后代,最终我们走向死亡。人的存在,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在此过程中,我们通过性孕育后代,开启下一代新的存在循环。循环绵延不断,而个体存在必将终结于个体的死亡。性与死,即人的存在的开始与终结。

一个人的死亡,存在的终结,于这个人而言,意味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从与她从此无关。在所做所为终将与我们自己无关这样的宿命面前,作为个体的我们,是否还有追寻生命中其他意义的必要呢?详细说,是否人终有一死这一事实,会使得我们失去各种精神活动可能赋予给存在的意义呢?

克拉克在此书中主张,在人世间,通过触及深刻的精神生活,我们可以凭借深刻的精神活动赋予存在以意义。另外,她的观点并不排除,也不回避人终有一死这一事实;克拉克认为正是通过聚焦性与死亡,我们才能从中衍生出深刻的意义和理解。

--------------------------------------------

写着写着今天变成全做翻译和摘要了,看来以后得摘要和随笔分开来写。注:克拉克的观点中斜体这个“性”字,就是性交的,我怕单个字容易误解,就给弄斜体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