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坚持理想化没那么难
晚上打开微信公众号,发现增加了2个非朋友的粉丝,小开心了好久。然后晚上打鸡血地码了这些字,这篇文章主要想分享,基于我近期工作的一些感悟:
我对BD(Business Development)的理解
如何平衡理想化与现实化
一、BD是寻找&整合资源,实现共赢
轮到生态战略部大概有1个半月了,职位是BD(Business Development)。大众对BD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因为不同公司的BD工作都不太一样,比如携程大住宿的BD是与酒店代理商建立合作,网易严选的BD是与产品供应商建立合作,美团的BD则是与大量商户建立合作。无论最终具体的工作是什么,在我看来,BD最本质的目的其实是:寻找资源,整合资源,实现共赢。正如你有一堆水果,我有一台榨汁机,我们一起卖果汁。
二、理想化,也要去兼容现实化
2018年11月12日,轮到了到生态战略部。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gonna get”。
第1天,负责带我的Michalle拷给了我她这一年来,所有的工作文档,将近2G的word、excel和PPT。
前3天,给我进行了每日至少4小时的培训,每次培训都要求我快速输出一份基于自己理解的PPT,就,有点累。
第4天,Michalle说:“我这周五last day”,猝不及防的离职讯息,其实很不舍,因为觉得如果Michalle不走,我还可以学到很多。
我印象很深的是,在前3天的培训里,我基于对目前业务的理解,提出了一套对后续的规划方案。Michalle很生气地对我说:一个优秀的BD,应该是公司的眼睛与耳朵,我不需要你用脑子想这些方案,你要去问,去听别人的方案。然后她生气地离开了会议室。当天晚上,我一直在想这句话,我在想是不是我的思维,我的做事方式有问题。我一贯的风格是在采取任何行为前,我都要想清楚最优方案A,然后尽我所能地完成这个最优方案,因为我非常不愿意接受次优方案B,这是一个刚毕业的应届生都会有的一种心态:理想化。而大部分的职场人在工作多年后都会慢慢褪去理想化,形成另外一种心态:现实化。
我和Michalle做事方式的差异其实就是理想化与现实化碰撞的完美例子。我强烈地想要达到最优方案A,所以我一开始想做合作规则的制定者,而Michalle知道在实现理想化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困难,所以一开始倾向于做合作规则的遵守者。但后来想想,其实这两种方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我不愿意放弃我的“理想化”,也意识到“现实化”需要考虑进来。因此在后续的BD合作中,“理想化”成为了我的目标,而“现实化”成为了一种手段。简单来说,就是我心里非常清楚我和你合作想要你提供什么样的资源,但我第一步还是会对方说,你们现在有什么样的合作模式。
如果没有,那正好,我有想好了的模式,你想要听听吗?
如果有,也ok,我从你现有的模式里做变形,努力变成我理想的模式。
理想与现实,其实可以较好地兼容~
三、原来,坚持理想化没那么难
后来,内容合作真的就剩我一个人了,一个刚轮岗过来的新手。合作的目的其实是:在即将上线的新产品里面接入短视频资源。从产品的角度来说,拿到合作方的短视频资源,用我们自己的播放器播放,不做任何的直接导流及变现,是最优的方案。我依然很理想,我想实现最优方案。
第一次接触短视频合作,唯一认识的资源是Michalle留下来的曾经合作过的2家短视频平台,但过去的合作双方效果都不好,最终失望收场。过去失败的合作总是会让未来的合作变得更加艰难。难,但也没有办法,因为新手我暂时没法联系到其他人。
首次联系,被拒绝,理由是:不想做类似的合作,吃力不讨好。
再次邮件方案,被拒绝,理由是:产品上线了,我们再聊吧。
我简单分析了一下各个平台的视频互动情况,决定再找其中相对优质的一家继续聊,脸皮可以说是无限厚了(如果是在生活中,找一个人不理我这辈子大概都不想再找,可这是工作)。后来这家短视频成为了我们产品上线前第一家按照最理想化的方式接入的视频平台。恩,原来理想化是可以实现的。
委婉的拒绝与沉默的拒绝
踩到了对方新用户的痛点 再打一剂希望四、除了耳朵和眼睛,BD还该有脑子
所有的合作,最终还是利益的满足。了解对方的诉求,满足他,拿到你想要的。如果对方不清楚自己的诉求,那就先帮他找到诉求点,再满足他,拿到你想要的。一个优秀的BD不仅应该会听,会看,还应该会用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