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真正的对手是鄙视链
1
在我印象中,罗永浩与锤子手机应该是个很励志的故事。一个没有读过大学的人,一个曾经不懂技术的英语老师,一个白手起家靠朋友们投资创业的人,进入了高技术门槛高资金壁垒的手机产业。
这个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这是一个巨头的角斗场。在一个80%的初创公司活不到一年半的时代,无论活的有多艰辛,有多狼狈,也许就是熬过来的,锤子已经在这个角斗场里活了五年。上一个乱入这个角斗场如今已刚刚被抬下去的公司叫乐视。
我有一个好朋友,他创过业,在北方种过土豆,后来回去了做职业经理人。原因是创业太苦了,每天风吹日晒,所付出的投入与收获,投产比往往并不如做一个好的职业经理人。他很认真的跟我分享了他的一个观察,“如果干两年后公司还在,才说明这事有点靠谱了。”
五年,锤子活了下来,看起来还越活越好。最新的消息是,锤子最新一轮的融资规模是10个亿。这应该就是锤子的投资人郑刚前几天敢在朋友圈公开喷阿里的底气所在。罗永浩说,到今年秋天,锤子手上能运作的资金会达到19亿现金。
大逆袭正在发生,只是,锤子可能并没有得到期待之中的掌声。在我转发了锤子这几条新闻的朋友圈评论里,有的直接说老罗就是学渣,圈钱,有的在质疑这些投资会不会打水漂。他们不是水军,也并不是真的了解锤子的人。
还有人利用锤子在四川话中的含义编排了段子:
"领导,现在都在搞福联网+了,咱们是不是也投资下?"
"投资个锤子!"
"要得要得~搞起!"
我很诧异锤子的进步与舆论的反差,为什么这么多人在黑锤子?思考的结论我有一些悲观。这个社会,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包容,强者崇拜文化盛行,毒鸡汤遍地,鄙视链比比皆是,强者很强,弱者的上升通道越来越窄。
无论是出身,学历,专业,地域,还是看电视,玩游戏,听音乐,到处都存在鄙视链。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各个鄙视链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很不幸,罗永浩就恰恰身处几条人生成就鄙视链的末端交集处。对于罗永浩来说,他面临的比苹果小米华为们更强大的敌人,是鄙视链。
2
对于罗永浩来说,他面临三条比较大的鄙视链压制:
学历:他是中学辍学;
学科:文科生搞高科技;
出身:白手起家,对手是一堆爸爸们
1)学历鄙视链
有一个人在评论罗永浩的这条10亿融资新闻时,就两字:“学渣。”这个人毕业于清华。
罗永浩的学历确实很低,百度百科上写的是17岁老罗从延边二中退学。在美国的商业传奇里,大牛比如乔布斯,比尔盖茨,TK,都是从名校大学辍学,高中辍学的不符合剧情嘛。
雷军还不意之间把老罗定位为初中生:
在清华毕业的人看来,罗永浩自然是“学渣”,都是学渣了,还干这么高科技的行业,不靠谱。
中国的教育体系内,存在者一条鄙视链:
985>211>普通一本>二本>三本>专科>高职,同一段位的大学国外学校高于国内学校。
学历鄙视链的荒谬在于:
a.中国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不平等,能不能进好学校,并不能成为判断一个人真实素质的唯一标准。
有的人学历比你低,并不是比你笨,比你蠢,只是没有你这样的教育条件而已。
b.应试教育的成功与在社会大学的成功完全是两码事。读书读成书呆子的人也不少。
要知道,刘项原来不读书。
2)文理科鄙视链
“文科生吧?”
很多时候,这一个问句就道出了又一条学科鄙视链,理科生鄙视文科生。很不幸,罗永浩又是这条链条上的末端。老罗没上过大学,但他是新东方英语老师出身,于是他就被归类为文科生。
尤其是锤子一上来定位太高,自己搞系统,要做“东半球最好用的手机”,这么高的定位,与他本身的专业出身反差太大,这就是很多人觉得锤子不靠谱的第一印象。
用文理科目来给人打标签并不科学,这并不能准确衡量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因为文理科只是应试教育下的必选题,许多人报志愿其实是乱报,并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一个人并不是他选了什么科就只有这个科的能力,比如英语可能只是罗永浩的一个普通技能而已。
我认识的人里文理兼修的很多,比如学经济的最后当了程序猿开了软件公司,学会计的最后去读了数学。我一个前辈是诗人海子的中学同学,他说海子是安徽的文科高考状元,如果海子考的是理科,也会是状元。读高三时候,他们平时模拟考前都在准备考试,海子的主要任务是帮老师印刷试卷,根本不用怎么学就拿第一。
人,当然是可以逆向学习的,而且复合型的人才优势越来越明显。这是一个跨界与交融的时代。
乔布斯是从科技向东方美学进发,没有乔布斯对东方书法的热爱,苹果可能也就是一个冷冰冰的科技公司,而如今是科技界的时尚先驱。
锤子则是人文向工业前进,下一个目标是人工智能。锤子的情怀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从第一天开始,无论是不是黑粉,就从来没人把锤子看成是山寨机。
3)穷二代
现在流行的是,霸道总裁,国民老公,各种爸爸。如果是穷人出身,那就要被毒鸡汤教育,你穷是因为有“穷人思维”。
老罗就是手机界的穷人。锤子手机刚成立的第一笔融资是1000万人民币,在这个手机界,就是穷二代屌丝创业。
锤子的对手们,要么本身就是富爸爸,要么就有个富爸爸。苹果的现金储备就有2600亿,美元。三星是韩国大财阀。小米的估值早过100亿美元,雷军在创立小米之前,本身就是金山的老大。华为一年销售超过5000亿。OPPO和vivo有个共同的老板步步高。被抬下场的乐视手机,也有个上市公司爸爸乐视网。
王健林说人不要着急,谈自己对于年轻人创业,以及梦想的看法的时候:“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一下成为金句。一位年轻创业者憧憬未来,表示明年要“赚一个亿分给团队”,然后被骂成狗。
这是一个食物链顶层通吃一切的时代,他们连梦想的权利都要拿走。
3
现实的残酷在于,明明知道有些事情从情理上不对,但它却是真实存在并且具有合理性的。有些鄙视链,更像是社会阶层歧视链。
今年的北京高考状元很谦逊,他有一句话:“现在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的大学。而状元都是我这种,家里条件好,又厉害的人。”
自身天分高,家里条件好,重视教育,科学培养,这样的人当然成功概率更大。
我有两个朋友,他们的孩子都在上初一。他们的孩子学习都很棒,对孩子的商业培养,从娃娃就已经抓起。
其中一个朋友是做投资的,他每次谈项目,只要是在他家所在城市的,他尽量都带上孩子去听。我上次与这个孩子交流对一个项目的看法,一开始我是带着玩笑的心态,但是聊了几句,这孩子把我震惊到了,他看事情已经看得很透了。
另一个朋友是一个互联网公司的CEO,前几天她跟我说,这个暑假就让她孩子待在公司,跟产品经理一起开会,跟程序员学编程,
学历真的没用么?也许作为一个文凭,价值越来越低,但是它背后蕴含的校友资源和社会圈层,价值越来越大。还记得去年某个大社会新闻事件么?“人大校友”的力量对整个事情起了重大的逆转作用。
鄙视链的存在的客观原因是,人们没法也没时间去深入了解一个人,一个事物,只有根据经验和印象尤其是根据自己的阶层做出判断。偏见,不会无缘无故的产生。这是一种低成本的判断方式。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我”:一个是自己眼中的“我”,一个是别人眼中的“我”。
别人眼中的我,就是过去的你。一个人过去所有的背景、经历,就在给自己不断地贴标签。
当这两个“我”的反差极其巨大的时候,就会产生极大地反差和冲突。罗永浩,他身处学历、学科和财富的鄙视链末端,上来的口号却是“东半球最好的手机”,这就是巨大的认知落差。
一旦有了这种落差,就要被反噬。乐视贾跃亭,也是这种社会认知落差被反噬的人。
4
关于鄙视链,有些只是趣味,比如看英剧的看不起看美剧的,看美剧的看不起看日韩剧的。
有些确实影响人生,比如罗永浩所遭遇的。对于这样的鄙视链,我有四个建议:
1、做一个包容谦逊的人。在每一个所谓的鄙视链上,几乎所有人都同时处于两重角色,对某些人你是上端,对某些人你又是末端。
就算是首富又这样?还不是一样在灭火,吃瓜群众则在看他的戏。人生是漫长又是多维度的,为什么太膨胀的人一旦落难就很难翻身?因为他之前施加给别人的一切都会反噬回来。
2、 如果你遭遇了偏见,那么不要去说服,而是用心把自己的事干好。人是无法被说服的,只有实实在在的成绩才能改变看法。
就像罗永浩所做的。2016年,锤子艰难到两次发不出工资,都进行了破产演练,老罗就是扛了下来。没钱了,自己卖身去直播平台去问答平台回答问题,赚了几千万救公司。不抛弃,不放弃,终于熬到了锤子Pro的大卖和亿投资的到来。
对于罗永浩的投资人来说,在困境中罗永浩的作为,就是最真实的罗永浩。做了什么,永远比说了什么更重要。
3、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围观者永远只是围观者,他们说什么,与你的关系其实不大。如果内心不够强大,非要去迎合、证明,那么你就傻了。
网上有个视频,内容是史玉柱第一次创业失败后,在央视参加了一个节目,一群观众对着他指手画脚,评头论足。视频里的史玉柱一脸无奈,唯有苦笑。
4、对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有清晰地认识。不要得意忘形,不知天高地厚,避免形成真实的自己跟别人眼中的自己之间巨大的认知落差,那样的话,反噬力可不好受。社会的潜规则,你内心可以不认同,但你不能不重视。
之后的史玉柱变得非常低调,潜心开始了二次创业,一直到2007年巨人集团纽交所上市,才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凡客的陈年每一年写一封信,既是给员工,又是给公众。其实,他根本没必要这么做,在公众心中,凡客已经是创业鄙视链的失败者末端,这时候还写这些东西,不仅不能挽回公众的判断,反而会加大这种认知落差。等到真的做好了,再说。
这个社会的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并且有固化的趋势。鄙视链,是社会分层的一种戏虐表达。所幸的是,人无法改变过去,但可以选择将来。
这就是与命运的抗争,这种竞争从未出生就已经开始。中国人讲投胎是门学问,美国股神巴菲特对比尔盖茨说,我们只是中了“卵巢彩票”。这种逆流而上的成长,也是人生的乐趣所在,否则那跟一条咸鱼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