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简友广场读书

“寒门贵子”与“普通人”

2021-04-20  本文已影响0人  小思的秘密小屋

最近,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大意是讲,自己是深山里养大的儿子,靠着国家的帮助,上了大学,读到博士,完成了学业,走出了大山,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篇现代版的《送东阳马生序》十分令人动容。

这不能不让人想起,清华某教授说的,不希望自己的儿子痛苦的努力,而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

然而,清华教授眼里的普通却令人大跌眼镜。原来,他所谓的普通,就是孩子能有一个自己的爱好,每天能朝九晚五的上下班,不为太多的烦恼操心,这是很多人努力也达不到的境界呀。

可是那毕竟是清华教授的孩子,和常人的孩子比起来,有足够的“容错率”。一般父母常说“孩子怎样怎样也无所谓,大不了去干某某事”。也就是说,清华教授的孩子选择“大不了”的机会要比“普通人家”的孩子多的多,做不完一件事,选择去做另一件事的的机会也要多的多,这是大多数人没有的资源。

我有一位山东同学,生活方式潇洒得很。聚会、交友,活的有滋有味儿。更令人羡慕的是他的父亲相当开明。大一时,他觉得学校太差劲,不想念了,这位父亲说,好,你回来吧,我给你找个好工作。就这样他回家了。后来在老师的努力劝说下终于又念书了。我一度抱怨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不这样开明,直到一天,我听到他家在烟台、威海、青岛有几套房,而且家里经营着一个公司,自己的父亲又是政府的干部,这才明白,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我的奶奶抱怨我身体瘦弱,干不了农活。然而每当我干一阵农活,奶奶又开始催促我回家学习。因为在奶奶的眼里,能在城里有一个安稳体面的工作,总强于在地里过一辈子。甚至在她埋怨某位母亲没有尽到母亲的职责时,也是标榜自己供养出来几个大学生,自己的子女都有了体面的职业,而不是一辈子种了几亩地。可见,真正的农民们是不希望自己子女“普通”的。农民眼里的“普通”和清华教授眼里的“普通”是完全不同的。

和这位“寒门贵子”的论文致谢一并火起来的,还有一则《谭谈交通》栏目的视频。视频里的老人,父母死了,妻儿因为难产都死掉了,只和弟弟及一条狗相依为命,然而弟弟却因为疾病的缘故傻掉了。就这样,这位老人依然乐观的生活,没有一丝抱怨,堪称现实版的《活着》。这恐怕才是很多人眼里“普通”的生活——没有失去“活着”的斗志,却不得不苦苦挣扎。请问,有父母愿意子女过这种“普通”的生活吗?

总有人歌颂田园生活,原来那群人都是有着稳定收入甚至生活相当富足的人。然而对于农村人来讲,这种“美好”却是不得不为之的事。

大学里学了中文专业,读了几篇具有“小布尔乔亚”精神的文章,也开始学会抱怨自己的长辈戾气太重了。后来我才明白像我们这种“太过普通”的家庭而言,一步走错,后面就要靠出更多汗甚至留更多血 才会有挽回损失的可能。长辈们的戾气往往是出于无奈。试问,假如你努力一点,你的子孙就会好过一点,如果你的子孙能够持续这种努力,就会有改变命运的可能,你还会“闲看庭前云卷云舒”吗?你还希望自己的子孙做一个“普通人”吗?

愿意自己的孩子做“普通人”的,往往是自己日子过得还算不错的人,甚至自己就不是什么“普通人”。

这位清华教授有一点我是十分赞同的,就是不提倡在中学时代参加各种竞赛,而且反对各种竞赛的加分。因为对于大多数真正的普通人而言,没有渠道、没有信息、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参加各种竞赛,他们能做好一张试卷,就要付出很大努力了。“素质教育”把握不好,就要变成“富人教育”。真正的穷人没有足够的金钱去支撑教育的“军备竞赛”,从而失去努力生活的动力。“宅”文化、佛系、大量靠救济生活的人,就是这种现象的警醒

我们的祖国之所以年轻,是因为给了很多人努力变好的希望,虽然“成功”的名额有限,但至少能让人看到一丝丝成功的可能性。

身份地位不一样,对“普通”的理解也不一样,为达到“普通”而做的努力也不一样,世界上不存在普世的价值观,人类不存在相通的悲喜。

小刘在深圳一家企业996,小王在山西一个煤矿挖煤,小杨在上海收房租度日,我内蒙古的草原上放羊,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都有着“光明”的前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