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墨者说墨学国学与传统文化

从墨学到普世价值

2017-09-29  本文已影响300人  墨者永在行

由香港浸会大学饶宗颐国学院举办的’’普世价值再思论坛’’(2015年11月27—28日 ) 已经结束,网络平台上反应热烈。由此,也可以看出,当代中国对普世价值的认同。在论坛召开的当天,我给好友黄蕉风发过一篇我对普世价值再思的一些感想。由于时间仓促,很多要说的话,没来的及说,我觉得有必要把我的想法完整的表达出来。

我希望这次普世价值再思,能够成为学界,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将来发展的启明星。虽然我也知道这样的愿望近似太天真。但是,我仍然认为这次论坛,对于学术,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是因为参加此次论坛的学者都是当今学界的知名人物。其次,这次论坛的核心是对普世价值的思考。普世价值,被看做西方文化,参加本次论坛的不乏国学学者,所以本次论坛,实际上可以看做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这样的融合,应当避免更早之前建立在华夷之辩基础上的什么体,什么用的狭隘。而应当用更开放的心态面对文化融合。没错,我认为当代学者,尤其是传统文化者,首要任务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而不是停留在刻意强调华夷之辩(中国特色)中体西用的初级阶段。再次,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就是:吾友黄蕉风的参加。

黄蕉风,是墨教协会主席,是当今新墨家的发动者和代表人物之一。我曾在李肃的智库论坛群里说过:没有墨家参与的智库,不能算智库,至少是一种极大的缺陷。因为墨学作为先秦显学,作为中国文化主流之一,其所包含的智慧,是其他学派所不具有的。乃至于在清末,学者们对墨学的评价是:能救中国者,墨学也。并且认为西方文明的建立,恰恰是以墨学为基础,或者说完全符合墨学思想。中绝两千年的墨学智慧,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被清末学者们发现了。我认为,西方文明的建立,未必是以墨学为基础,但至少说明,墨学与西方文明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中西文化融合,不存在特色不特色的问题,两千年前的墨学与当今西方文明的相通,恰恰证明,人类文明是共通的。’’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犹在’’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在本次论坛召开之前,黄蕉风曾发表过一个观点:国学现代化墨家不应缺席_ 为什么说我们今天要提倡墨学、弘扬墨学,是因为墨学它能够真正充实我们的国学体系。如果国学是作为我们国家现在文化软实力输出的重要途径跟凭证的话,那么它应该 就是一个完满的肢体,而不应该有任何的缺环,比如说墨家的缺环。

然后我看到这样一条评论:进入西汉的时候,墨家就已经彻底退出中国文化的舞台了。如今2000多过去了。又冒出一个所谓的“新墨家”,你不感觉滑稽吗?

面对这样的质疑,我觉得很无语。因为墨学在秦汉之前,作为主流,是其他学派所不能撼动的。孟子就曾说过,天下之学不归于杨,则归于墨。这就是说,孔子死后,到孟子之前,墨学一直是主流。韩非子也说,儒墨显学。也就是说,在韩非子时代,墨家学派仍然是显学。甚至唐代韩愈也认为,孔子死后,孟子继承了儒学,儒学的发展是孟子荀子的功劳。柯之死,不得其传,荀与扬焉。孟子和荀子对儒学的发展,才得以使儒学在韩非子时代能够成为与墨学并称的显学。至于孔子时代,儒学是否为主流,孔子自己就说过,无以成名。而孔子周游列国,终不见用,也实在无法说儒学是主流是显学。历史的确是这样记载的。就看,学者们有没有承认历史记载,尊重事实的基本底线。

墨学的中绝,有很多原因。总的来说,就是反常识的结果。早之前我提出一个观点:墨学即常识。

中国历史一向缺少常识,墨学即常识,拥有常识,墨学就不会中绝,在讨论历史传承时,不去质疑批判中国为何缺少常识,而去否定常识,是典型的缺少常识的表现,新墨家的出现,恰恰证明中国开始回归常识。只有建立在常识基础上的思考,才能称为智慧。

讨论墨学中绝,一直是学者们感兴趣的事。但各种论述,都不的要旨。墨学中绝的原因就两个:上不以为政,士不以为行。墨子本人其实早就预判到了结果。

为什么西汉之后,墨学突然中绝呢?不能回避的一个事实就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恰恰是墨子所说的’’上不以为政’’。为什么,统治者要独尊儒,而不以墨为政呢?这就要从儒墨两家的思想说起。

第一个对比,儒家讲,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王制礼义。也就是说,统治者拥有制定社会规则和制度的绝对权力。而墨家则讲,君不足以为法,不可以修法。要以天为法,要以民众是非为是非,要民若法。

第二个对比,儒家讲,君是民众的父母,民众要移孝做忠,忠顺不失。墨家则讲,执政者要像孝子一样,要忠信利民。

第三个对比,儒家讲君权神授,讲权力世袭,讲亲亲封弟。而墨学讲,选贤立天子。有能则上,无能则下。

凡此种种,决定了历代统治者对墨学的不用。是上不以为政的基本原因。

那么,士不以为行呢?从早期的孟子辟墨,比如说,兼爱无父。遗憾的是,孟子并没有给出具体论证,兼爱为什么就无父呢?到荀子非墨。到韩愈排墨。到王阳明曲解墨学。王充也批墨学鬼神思想。历代学者,少有研究墨学的。历史上对墨学研究的,只剩下晋鲁胜,遗憾的是,连书都没有留下。明朝李贽可以看作第一个为墨学辩解的学者。至清末,胡适研究墨学,还曾遭到黄侃戏谑。

由此可见,中国古往今来,从上到下,都在拒绝常识。墨学又怎么会不中绝呢?所以,黄蕉风说,墨学不能缺席,实际上就是说,我们思考,要建立在常识和逻辑之上。而常识和逻辑恰恰是墨学的基础。

现在,我们讲普世价值。什么是普世价值,每个人会有每个人的看法。(一人一义,万人万义。)所以,我们要探讨能被认同,并接受的价值,即共识。所以,普世价值,应当是一种共识。

首先,这个共识,承认不承认人权。所谓人权,即人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力,以及平等,自由等等权力。承认人权,就理应承认每个人的事情,每个人自主决定,大家的事情,大家决定。

其次,承认人权,就理应承认,人权不可侵犯。

关于人权,正当性等哲学课题,复旦大学高研院的刘清平教授做了非常深刻的研究,并在学术网站上发表了一系列的相关文章。比如,在爱思想网上,发表了《 关于自由人权的若干反思 》,《 中国哲学语境下的善与正当问题 》《 关于正义的元伦理学解读 》《 论正当、权益和人权的关联 》《 善与正当的语义等价性——兼论后果论的优势与缺失 》《 关于善恶的元价值语义分析 》《 “Rights”如何源于“Right”? 》《 人权理念的普适性新证 》等文章。刘清平先生的这些文章,都在论证人权的合理正当性,与不坑害人的社会伦理底线。

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其实,正是在围绕着上面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而发展的。承认人权,尊重人权,人类就走向文明,并且不断完善文明。不承认人权,不尊重人权,人类就走向野蛮和自残。所以我说,普世价值不是什么西方文明的结果,而是古往今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共识。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群人,他们摩顶放踵,利天下而为之,体现出最崇高,最完美的人格。他们显极一时,犹如历史上划过的最耀眼的流星。是的,他们就是墨子墨家。但是,当我们今天再来面对墨子墨家墨学时,我们才发现,墨子墨家墨学,绝对不是划过的流星,而是挂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的永恒的恒星!《吕氏春秋》称墨子是无地之君。《淮南子》称墨家是上世之若客。即使心高气傲的庄子,也称赞墨子是古之道术之子,是难求的才士, 庄子说:墨子啊,您老人家作为古之道术之子,传承道术,为了天下,连自己享受的时间都放弃了,你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弟子,都能够为了利天下而舍生取义。虽然没有把上等治道发扬光大,却开创了足以治乱世的实际之方法。这些也只有您一人能做到啊,您真是天下无双的难得的才士啊。 所以说,如果讲普世价值,就不能脱离墨子墨家墨学。因为墨家是真正的普世者。

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炜光先生说,墨子是一个我们忘却,更让我们羞愧的名字,我们失去了墨子,墨子也不再理会我们。 黄蕉风也说过,如果墨学不从我们手中复兴,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所以我一直说,回归墨学,回归常识,一切思考建立在常识和逻辑之上。以墨学为本,融入人类文明之中,而不是自绝于人类文明之外,让以墨学为本的中国传统文化文明,为世界文明进展,提供新的动力和内涵。所以,新墨家的出现,是中国人应值得骄傲的事。

什么是新墨家? 尧之义也,声于今而处于古,而异时。说在所义。我们不构建新墨学。有句话叫做,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昨日之墨学到了今日就是新墨学。此即异时而新,所义不变。相对于古之墨家,我们当然是新墨家。

墨学中的常识,正是先秦墨家利天下而为之,以身载行的指导思想。墨学的建立在常识基础上的思想,在人类文明发展和完善中,不断被证实。换句话说即,当今人类文明,不是无根之物,而是对人类常识和共识传承的结果。我必须再重申:墨学即常识。

一:人权第一的人本主义

子墨子言曰: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时,盖其语,人异义。是以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其人兹众,其所谓义者亦兹众。

古者天之始生民,未有正长也,百姓为人。若苟百姓为人,是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百人百义,千人千义。逮至人之众,不可胜计也;则其所谓义者,亦不可胜计。《尚同》

人无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法仪》

现在提到人权,通常会说,天赋人权。天赋人权 的概念一般被认为是西方文化,其实不然,天赋人权概念的本质最早是由墨学所提出来的。比如我上面所引用墨学尚同篇的原文,天始生民,百姓为人,一人一义,千人千义,其人兹众,其义兹众。什么是天赋人权呢?通俗点说,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力。所以就算因为人有强弱智愚的差别,有性别年龄的差别,有个人能力的差别,有社会地位的差别,有财富多少的差别,都不能成为否定人权的理由。所以墨学讲,人虽然有各种差别,但都是天臣是自然人,即人人平等,人权平等。所以我前文说,所谓人权,即人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力,以及平等,自由等等权力。在讲到人人平等时,很多人都反对,认为人人平等是不现实的,是理想主义,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只是人们追求的一个目标。但是我认为,人人平等是绝对的。因为天赋人权。作为人,其与生俱来的权力必然是平等的。你张三一条命,他李四一条命,谁也不比谁多一条命,怎么能说不平等呢?

古龙说,生命原是平等的,尤其是在死的面前,人人都平等,但有些人偏偏要等到最后结局时才懂得这道理。 生命本身的价值,是绝对平等的。谁也没有权利认为自己的生命比别人的生命更有生存的价值,谁也没有权利认为自己的生命远比别人可贵。 所以我说,平等是绝对的,从出生,每个人只有一条命,这是基础的平等。到死亡,没有人能逃脱。这是结果的平等。那么,基础与结果都是平等的,为什么在过程中因为个体差异而存在不平等?存在不平等,即不符合基础,也不符合结果。为什么会被人认为不平等的存在,是合理的呢? 我一直搞不清楚,因为个体差异不同,就以此划分出人的等级,制造不平等。其理由是什么?比如说,大学教授,和一个文盲农民,因为知识的多少就不平等了么?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因为财富的多少就不平等了么?那么一个清贫的教授和一个文盲土豪,是不是也不平等?谁更高等一些?所以我说,不平等是相对的。而造成不平等的原因,完全是人为的。或者说,人为的不平等,是恶,是违背天赋人权的。

需要说明的是,平等不是平均。比如说,穷人和富人是平等的,不是说要把富人的财产分一半给穷人。比如说大学教授和文盲是平等的,不是说要把教授的知识分给文盲一半,也没办法分。比如说,智者和愚者是平等的,不是说,要把智者的智慧分给愚者一半,也没法分。比如说,年长者和年幼者是平等的,不是说要把年长者的年龄分一半给年幼者,也没法分。比如说,视力正常的人,和盲人是平等的,更不是要把视力正常者的眼睛挖一只给盲人。所以,人与生俱来的权力,人人平等。这就是天赋人权,人权平等。因为天赋人权,与生俱来,所以人就拥有平等意识。

人的平等意识,不是学来的,同样是与生俱来的。用孟子说的话就是,不学而知,是谓良知。所以,认同人人平等是良知的表现。很多鼓吹不平等的人,都是在自证没有良知,都是在自证违背天理。人类社会上大部分人祸,都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所以,那些鼓吹不平等合理的人,他们文过饰非,要么是自以为高人一等或者几等,要么是所谓高等人的奴才。他们鼓吹不平等,就是要人们相信:高等人坑害下等人是完全合理的。下等人要自甘臣服于上等人。至于如何化等,也是他们或者他们说的高等人和上等人的权力。

天赋人权,人权平等,用墨学来讲,就是天始生民,百姓为人,一人一义,人皆天臣。这就是墨学的人本主义。

二:非攻的底线

什么是非攻?非攻即不欲人相恶相贼《法仪》 子墨子曰:“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天志》

在墨学非攻篇,明确提出,反对亏人而自利,不欲人相恶相贼。反对亏人而自利,即墨学非攻思想的本质。刘清平先生将此精炼的概括为——不坑害人的底线。不坑害人的底线,正是墨学常识。不坑害人的底线,也是人们的共识,当然也就是普世价值。

对于墨学非攻不坑害人为底线的思想,墨学通过一系列的递进列举来说明。比如说, 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是坑害人,是损人利己,是不义。 至攘人犬豕鸡豚,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偷别人的猪狗鸡,要比偷别人的桃李更不义。然后通过, 取人马牛者,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剑者,层层递进,来说明,偷人的马,偷人的牛,甚至杀人越货,是程度更严重更恶劣的亏人而自利,是损人利己的坑害人的不义之罪。最后通过,杀人,杀一个人,杀十个人,杀百人和发动战争侵略的例子,来指出,非攻不坑害人的底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于墨学非攻不坑害人思想的践行,墨子曾经夜以继日的奔赴楚国,阻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墨子还阻止过,鲁阳君侵略郑国,阻止过齐国侵略鲁。在后世的墨家弟子中,也坚定不移的践行非攻思想: 司马喜难墨者师於中山王前以非攻,曰:“先生之所术非攻夫?”墨者师曰:“然。” 曰:“今王兴兵而攻燕,先生将非王乎?”墨者师对曰:“然则相国是攻之乎?” 司马喜曰:“然。”墨者师曰:“今赵兴兵而攻中山,相国将是之乎?”司马喜无以应。《吕氏春秋》

为什么反对坑害人?刘清平先生有文章论述。我只说说我的看法:第一,反对坑害人,首先建立在人权基础上,建立在,人人平等基础上。如果认同人人不平等, 认同人权不平等,那么,有钱有势的高等人,坑害无权无势的下等人,就变的理所当然了。比如说,皇帝是高等人,奴婢是下等人,皇帝死了,用下等人陪葬,是理所当然的。很明显,这种所谓的理所当然,正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如果承认人人平等,贵如天子,又凭什么能够用下等人来陪葬呢?陪葬是典型的坑害人。杀一人,有一重不义,杀人越多,越不义,罪孽越重。所以,人殉陪葬是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被当做了理所当然。而这种理所当然,不义甚重,其罪更重。所以,墨学有节葬思想,明确提出反对人殉。之所以反对人殉,就是因为,人殉是违背一人一义,是违背人皆天臣的,是违背天理的。

第二,反对坑害人,是建立在确定人与人权力边界基础上的。墨学非攻篇讲,入人园圃,入人栏厩,偷别人的桃李牛马,是不义,每个人看到都会批评,都会反对,执法者对偷别人财产的人,会进行处罚。这个论述,首先建立在产权明确,边界清晰,不可侵犯的基础上。别人家的果园,别人家的牛棚马厩,别人家的桃李,牛马—财产。所谓产权明确,边界清晰,通俗点说就是,你家的是你家的,我家的是我家的,大家的是大家的,无主的谁的也不是。这些是常识,也是共识,当然也是普世价值。因为产权明确,边界清晰,所以,人们对侵犯别人产权,侵犯别人边界的行为都会反对。人们反对侵犯产权,反对侵犯边界,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自己家的产权,边界被侵犯了。而是因为,产权明确,边界清晰,是人们所固守的价值。如果没有这个标准,比如说,张三跑李四家,把李四家的财产拿走,我们就失去了判断的尺度。如果哪天,张三也把我们自己家的财产拿走,我们不知道是该让他拿,还是不该让他拿。为什么不该让他拿呢?产权不明,边界不清,拿不拿是张三的自由。谁也无权反对。但是,产权明确,边界清晰的话,我们就有了判断的标准。所以,当今世界文明,是建立在产权明确,边界清晰,不可侵犯的基础上。而这就是普世价值,也是墨学所讲的常识,同时,也是人们的共识。这样的常识,共识,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几千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消失,相反,社会越文明,产权边界越清晰而不可侵犯。产权边界是人权的一部分,就像生命权,生存权一样,完全合理,神圣不可侵犯。

三,规则,社会规范的重要性。

子墨子曰: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巧者能中之,不巧者虽不能中,放依以从事,犹逾己。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辩也。《法仪》

首先,这里说的法仪是什么意思。法,在这作动词。是以什么规则,按规则去做的意思。仪,指的是标准,规则。墨子讲,言必立仪。就是指要有标准。为人从事,为什么要讲规则,要按规则去做呢?因为,讲规则,更容易把事情做好。墨子用百工画方画圆依靠规则,来说明规则的重要性。并且指出,依照规则做事,可以让更多人,不论是有天赋能力还是没有天赋能力的人,都把事情做好。换句话说,按规则做事,可以让一般能力的人也成为有优良能力的人。更进一步说,建立制度规则可以普遍提高人们的道德。

其次,墨学讲的仪即规则是什么?墨学讲, 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既以天为法,动作有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也就是说,规则要建立在天理 之上,要以天理为规则,并按照天理从事。墨学所讲的天理包括三点,人皆天臣的平等,不欲相恶相贼的非攻不坑害人,和相爱相利的兼爱。所以墨学有尚同论,尚同于天,其实就是说,动作有为,必度于天。这是墨学所讲的规则的一个标准。另一个标准是:民若法。什么是民若法呢?墨经说, 法,所若而然也。意,规,圆,三者皆可为法。佴,所然也。 然也者,民若法。也就是说以民意为基础的自发秩序的规则。墨学讲,以天为法,民若法,其实也是在说,民意若天意。所以,墨学在尚同篇讲,要明民善非,要以民众善非为善非。很多人把尚同曲解为民必须上同于君,其实,尚同指的是君要下同于民。 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是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明于民之善非也,则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也。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上之为政也,不得下之情,则是不明于民之善非也,若苟不明于民之善非,则是不得善人而赏之,不得暴人而罚之。善人不赏而暴人不罚,为政若此,国众必乱。《尚同》 墨学提出的三表法,同样是以民众耳目之情为标准。这也是对民若法的论述: 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非命》

墨学所讲的建立在自然正义和民意基础上的规则即天理人情,同样是普世价值。因为,天理昭昭,民意所归,民心所向,正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基石。

四,相亲相爱,互助互利的兼爱共生。

什么是兼爱,如何施行兼爱等问题,我在我的文章《兼爱无等差,何为兼爱,何谓等差》中做出了论述。我现在要说的是,为什么相亲相爱,互助互利的兼爱共生是普世价值。兼爱,讲的不是如何爱别人,而是爱自己,是如何让自己活的更好。墨学讲,爱人如己。为什么要爱人如己呢?因为,为彼者犹为己。所谓为彼犹为己,简单说,就是爱别人等于爱自己。或者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因为只有我们付出给别人,才能收获别人的给予。试想一下,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如何面对生活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呢?当然要依靠别人。如果你不能为别人付出,别人凭什么对你付出呢?我们不能依靠什么救世主,要靠自己。靠自己的付出,获得别人的给予。

子墨子曰:“姑尝本原之孝子之为亲度者。吾不识孝子之为亲度者,亦欲人爱、利其亲与?意欲人之恶、贼其亲与?以说观之,即欲人之爱、利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乎?意我先从事乎恶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乎?即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然即之交孝子者,果不得已乎?毋先从事爱利人之亲与?意以天下之孝子为遇,而不足以为正乎?姑尝本原之。先王之所书,《大雅》之所道曰:“无言而不雠,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兼爱》墨子在针对兼爱害孝的辩论中指出,究竟是我先爱人利人,能得到别人的爱利呢,还是我去坑害人 ,别人就会爱我利我呢?其实,这又是常识问题。有谁会被别人坑害了后,然后去爱利坑害他的人呢?恨,还来不及呢。也许有人会宽恕,但我们不能假设每个人都会宽恕坑害他的人。就算会宽恕,也不会去爱利坑害他的人。这是人之常情。孔子不是说过,以直抱怨,何以报德呢?墨家不唱高调,只讲常识常情。所以说为彼犹为己,所以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每个人的能力不足,要通过付出,得到别人的帮助,大家互助互利,相亲相爱,这就是兼爱共生。当然也是普世价值。

另一方面,人皆天臣。当面对无助者,尽量提供自己能力之内的最大帮助。也是兼爱的一个方面。这是人道关怀。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为天下度也,辟之无以异乎孝子之为亲度也。”今孝子之为亲度也,将奈何哉?曰:亲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也,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亲为之者矣。若三务者,孝子之为亲度也,既若此矣。虽仁者之为天下度,亦犹此也。曰:天下贫,则从事乎富之;人民寡,则从事乎众之;众而乱,则从事乎治之。当其于此,亦有力不足,财不赡,智不智,然后已矣。无敢舍馀力,隐谋遗利,而不为天下为之者矣。若三务者,此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既若此矣。《节用》

老而无子者,有所得终其寿;连独无兄弟者,有所杂于生人之闲间,少失其父母者,有所放依而长。

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今唯毋以兼为正,即若其利也。 《兼爱》

墨学兼爱提出的人道关怀,不正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所能坚守的最高尚的价值么?

综上所述,从墨学到普世价值,既不存在时间障碍,因为人类所固守的常识,共识,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也不存在中西文化的不同。因为人类文明,是相通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