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史记》
曾经做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时候,看《史记》看的是古代文字与现代文字的变迁;重读《史记》,看到的是国与国之间、君臣之间、臣子和臣子之间的权衡利益,勾心斗角。整个中国的历史,似乎都是一场人心和人心之间的较量。
伴君如伴虎:萧何的小心翼翼,不断打消刘邦的疑心,才得以保全自身;王翦率领秦军六十万军队,不断向秦始皇索要房屋田产,以示自己衷心,打消君王担忧他反叛的心思。稍不留意,就会身败名裂。韩信军功累累,却从齐王贬为淮阴侯,最后被迫起了反叛之心,却被吕后诱骗宫中诛杀。文种伴随越王勾践,管理国政,越王称霸后,给文种赐死。如果不懂得帝王的心思和顾虑,再多的功劳,也会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功成必须身退:范蠡辞别霸主勾践,利用师傅计然的策略治理家产,成就了陶朱公的美名;张良拒绝肥沃的齐地,甘愿要留这个小地方,被封为留侯,才在刘邦和吕后大肆诛杀开国功臣之时保全自身。所谓“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个道理,自古如此。如果看不清这个局势,不懂得提前谋划,最后结局难以善终。
自古耿直无法全身:伍子胥多次提醒吴王夫差注意越国动向,却因伯嚭的谗言和君主的猜忌,最后被吴王赐死,抛尸江中;秦将领白起,给秦昭王攻城略地,因不听号令去攻打赵国首都邯郸,最后一柄短剑赐死;周亚夫封侯封将,前半生辉煌无比,给汉景帝立下汗马功劳,耿直性格屡屡得罪汉景帝,当嫌隙逐渐恶化,最终饿死牢房。名将的败仗,自古不是在战场,而是在宫中。
游说君主,算计人心:不管是张仪的连横策略,还是苏秦的合纵主张,一切的游说,算计的是国家形式,君主心思,臣子心态。当人心算计到位,才能张嘴提建议被接纳,才有机会封侯拜相。穰侯扶持秦昭王上位,然后起用白起,自己出将入相,最后被范雎轻轻一句点破,秦昭王免其相位,所得封邑陶邑在自己死后也被收回。范雎点破秦昭王的,何尝不是秦昭王所担忧的呢?——母后专政,穰侯擅权,兄弟奢靡,自己的国政何尝稳固?臣子用与不用,在君王心思;想获取自己利益,也得算计君王的心思。
读史使人明智慧,明哪里?不过就是看清了人与人的关系,看清了人心的算计,看清理的权与利之间的纠葛,然后知道如何行事而已。
读的是历史,想的是当今。看懂了历史,或许就能看懂职场,看懂一切人际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