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作•遇见每天写1000字

成甲《好好学习》读书笔记

2017-03-27  本文已影响1015人  英语老师洪泽荣

第一章 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在海量信息可以随处获取的时代,我们拼的是认知深度。

何为认知深度?

指的是在分析问题时,能够跳出问题本身思考更普遍的情况,能够从黄金思维圈的why层面对问题进行解剖。

那如何提升认知深度呢?

答案是学习临界知识。临界知识就是那些能够解释普遍性问题的知识,这少数的知识能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底层思路,比如复利效应,比如黄金思维圈。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多数人学习知识不求甚解,觉得懂了就可以,并没有去想要如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用罗胖的话来说就是“缝合到自己的知识里”,所以这些人会在看完知识之后说“好有道理”或“好厉害”,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正确的姿势应该是学会一些关键的临界知识,可能这些知识只占所有知识的20%,但能够普遍性地让我们理解世界。

哪些知识值得学?

或者说在这个时代,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书中给出的答案是多元化的知识,首先要有自己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又要有多元跨界的知识广度。更形象地说“一个人,活成一只队伍”。但是出于专业之外,我们怎么知道自己需要学习哪些有用的知识呢?其实这个问题可以换成“你以为无用的知识会在某一刻帮助你”,抱着这种心态学习,就不会急功近利了。

回归到本书重点:掌握临界知识,深刻理解底层通用规律,是我们在学习其他知识之前,需要学习的必修课。因为,通过临界知识,我们将对其他知识或技能有个融会贯通的了解,学习起来会更快,更能缝合到实际运用中。

第二章 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和方法

为什么很多人看了好多书,但是学后就忘,也没法把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呢?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陷入了“低水平勤奋陷阱”。是的,很多人很勤奋在读书,但低水平的读书就是效率低下,成甲老师说自己以前一年读100+本书,但现在很多都忘了,想想都觉得可惜。我们很庆幸能够在这个想读书的年代遇到了《好好学习》这本书。

那读书方法如何升级呢?

肯定不是再:阅读+划线+摘抄的形式了,而是要放慢速度,像李笑来老师说的“逐字逐句,一字不差”地阅读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的知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读书中最大的惊喜就是我们发现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临界知识,比如概率论,边际收益等。

所以当我们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就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到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熟悉的知识?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还能应用在哪些领域?只有当我们这样思考时,才能做到融会贯通。

正如“求财心要静”,学习知识同样要有好的心态,书中强调了“绿灯思维”和“以慢为快”,前者指的是,我们要开放自己的内心,不拒绝学习,对知识海纳百川;后者指的是,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有时你以为自己很慢,但是方法对了,其实就是快车道。

本书对学习进行了定义:学习就是不断调整改变我们的假设,让我们在正确的假设下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那如何培养提升学习能力呢?成甲老师介绍了三个方法:

1. 反思;2. 以教为学;3. 刻意练习。

1、反思

反思是内功修炼的基础。我们思考问题经常都是由一个假设而起,而不同的思考深度也缘由这个假设的好坏。因此,如果我们要进行反思,我们就得回到最初的假设,去反思这个假设是否是合理的,是否有更好的假设,由此来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书中给出的模型是:

观察结果(现象)--研究缘由假设--反思矫正假设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反思起到三个方面的作用。

一是发现知识误区。我们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会在面对某种场景时,未经理性思考就马上得出结论,这种“跳跃性假设”可以通过写反思日记来获知和减少,避免以后出现同样的情形。

二是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通过反思,我们可以问自己几个问题:我过去还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我还听说过有其他人犯过类似的错误而别人做得更好的吗?有什么相关的方法可以应用到这件事情中吗?不断问自己这些问题,能帮助我们学到更多。

三是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用“对标管理”的方法,来检验是否我们正在使用学到的知识。比如参照《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对照我们的生活习惯,每天都改进一点点,久而久之,自己就能趋近这些标准。

如何训练反思能力呢?

有三个方法:从小事反思,深入突破;把生活案例化处理;培养记反思日记的习惯。生活就是一本书,我们每天都会经历各种大事小事,其中小事居多,当我们把生活中的事情案例化,并坚持写反思日记(关于如何写反思日记,书中有详细的介绍),我们就从其中得到更大的启发

2、以教为学

我本人是一名英语老师,我深谙以教为学的好处。我们自己学习时,总是会存在知识漏洞,而当学生给我们提出相关问题时,就会促进我们去找资料,来解答这个问题。这个可以引用到生活中,当我们学到一个新知识后,我们可以通过跟别人转述的方式来获得思维梳理,而当我们无法解释明白问题时,我们就会自助去寻求答案,如此反复,知识就会运用得越牢固。

3、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并不是1万个小时定律,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医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能力。具体方法是:对基本核心知识画小圈;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知识能力单元;在各知识能力大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以上三种方法(1. 反思;2. 以教为学;3. 刻意练习。)需要长期训练,并且要记录过程(包括事情发生时的情绪、为什么会那样做、外部环境是怎样的),定期回顾,对于优质知识要舍得付费购买,因为付费就是买时间。

第三章 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普适性的临界知识在本书的最后一章介绍,这一章主要阐述我们应该如何发现属于自己的临界知识呢?由于临界知识是对事物更底层更根本的解释,而这个世界的基本规律来自于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理学等,这些科学可信度比较高,我们要尝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这些领域去查找底层逻辑。

成甲老师介绍了自己找寻临界知识的经验: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其实兴趣这种东西,有些人是没有的,或者并不知道自己有。例如成甲老师,当他置身安静处,复盘过去和审视现在,发现未来想做的事情就是聊天。这看起来很扯,喜欢聊天算兴趣吗?算,并且他在参加各种沙龙中发现,自己的这个兴趣得到了别人的赞赏,当聊天能升级为分享时,就可以转化为能力,再经过刻意练习等方法后,果真就成就了他今天的自己。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即罗胖在节目中介绍过的“第一性原理”。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因为没有解释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我们可以记录下来,等以后找到了基本逻辑之后,可以验证我们的解释是否合理正确,这也是一个迭代思想的过程。

当具备了这种不断质询。反思探索的学习能力时,在持续的发现和自我否定中,你的临界知识假设会进化得越来越可靠,越来越有解释力。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境界啊!

那当我们拥有了一些临界知识后,如何运用起来呢?这是一个难题。就好像你会品味一道菜好不好吃,但你不会煮,不知道盐和其他调味料的比例,烹饪的时间。本书介绍了得到的《精英日课》这个栏目,万维钢老师会把观察到的现象和概念进行剖析,这可以给我们提供分析事物的题材,并将其与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相连接。

当我们拥有了临界知识后,我们将会有以下优势:我们可以预知事情的发生;我们可以结构化地思考问题,不会太片面或表面;我们将能看透事物本身有哪些“看不见的设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