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心理学应该很好看——弗洛伊德 生平篇(二)
月半弯,原理工男一枚,后受弗洛伊德老先生冥冥之中的感召(厕所里捡了本书)转投心理学的怀抱,08年硕士毕业于华东某还算知名高校心理学系。生性活泼,对各种大部头、晦涩难懂的心理学书籍深恶痛绝,认为心理学应该写的跟段子一样好看。
谨以此文,纪念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诞辰145周年!
目录:
悬壶生涯
医学院毕业后,弗博士本打算继续从事神经生理学研究工作,但是单单从事研究工作,收入是非常微薄的。当时尽管弗博士已经26岁,但还在靠老爸接济(老爸也很穷),标准的啃老型屌丝一枚。
雪上加霜的是,弗博士恋爱了,爱上了一个叫玛尔塔.贝尔纳斯的女孩。
贝尔纳斯出身名门望族,貌美如花,气质高雅,女神一枚。弗博士也不白给,英俊潇洒,学识渊博,又会讨女孩子欢心(据说弗博士一生中供给贝尔纳斯写过一千多封情书)。

但英俊、渊博和情书毕竟不能当饭吃,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潇洒时代过去,努力赚钱娶老婆的苦逼日子到来。
出于生活和丈母娘的双重压力,弗博士放弃了神经生理学研究,到维也纳医院当了一名实习医生。在三年的时间里,弗博士接触了医院里的各个科室,但他最感兴趣的,当然是精神科。
正是这一职业转换,让弗博士获得了宝贵的临床经验,为日后的精神分析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在这段时间里,弗博士遇到了好基友——布洛伊尔,布洛伊尔是弗洛伊德的学长,知名的生理学家、精神科医生。二人在布吕克教授的研究所认识,相见恨晚,迅速成为好基友。弗博士通过和布基友合作的治疗案例,打开了通往精神分析世界的大门,这些后面再讲。

在这里要提一个不大不小的意外,弗博士在精神科工作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可卡因的研究,发现可卡因具有较好的麻醉特性,可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
自己整了一点尝尝,感觉超级棒,精神百倍,神清气爽,据说性能力都有一定的提升,之后便如获至宝,到处送人。
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只送可卡因。
后来出事了,一个朋友上了瘾,向上帝报到去了……

在医院实习工作结束的时候,在恩师布吕克教授的帮助下,弗博士获得了一笔奖学金。
弗博士拿了奖学金之后,没有请全班同学吃饭,也没有带女朋友出去旅游,更没有买辆山地车骑行川藏线,而是用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去巴黎和神经病学家马丁.沙可学习催眠。马丁.沙可是当时欧洲著名的神经病学家,在癔症(请看下文:癔症和歇斯底里)的治疗和研究方面颇有名气。

弗博士在巴黎待了四个月,正是这四个月,使得他的兴趣从躯体转到心理,成功的从一个神经病医生,转型成为精神病医生,就此开始在大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丈母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定律不论古今中外都是成立的!
1886年,弗博士开设了自己的诊所,正式开业,并于同年搞定了丈母娘,迎娶了心爱的姑娘。像童话故事里写的那样,从此之后,两个人在一起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初窥门道
1882年,弗博士在和好基友约瑟夫.布洛伊尔共事时接触了一个案例,正是这个案例,给了弗洛伊德一定的启发,为其打开了通往精神分析世界的大门。
这个案例就是安娜.欧,如果你是个普通读者,不知道此人没关系;但如果你是医学或心理学专业的,我就要怀疑你的毕业证是不是在火车站买来的。
安娜.欧是一个21岁的MM,是布教授的病人,具体的症状有:
半边身子瘫痪、不能用母语讲话、间歇性意识不清、不能喝水等等等等等。
经过布教授检查,欧妹子生理上一切正常,诊断为癔症。
在使用了多种治疗方案无效之后,布教授使用了当时很流行的催眠疗法。
布教授发现,当安娜.欧进入催眠状态以后,会讲出很多清醒时不记得的事情,并能表现出当时的情感体验。催眠治疗结束后,所讲述的内容所涉及到的症状会暂时消失,请注意“暂时”两个字。
焗个栗子,安娜.欧的其中一个症状不能喝水,只能靠吃水果来补充水分,这一症状持续了一个多月。在进入催眠状态后,她回忆起了原因:在很小的时候,有一天她走进她很讨厌的家庭教师的房间,看见她的狗在玻璃杯里喝水,很恶心!但是由于尊敬师长,她只好选择沉默。
在催眠的状态下,恢复了这段回忆,并宣泄了负面的情绪体验,这个症状便消失了。
通过安娜.欧的案例,弗博士有两个发现。
第一个:症状的背后,是被遗忘了的精神创伤在作怪,但这些创伤被压抑了,患者无法意识到。
第二个:通过技术手段(催眠),让患者回忆起精神创伤,并宣泄掉被压抑的情感,症状即可消失或缓解。
这两个发现,为弗博士打开了通往精神分析世界的大门。
后来弗博士发现了催眠疗法的问题——治疗效果很难巩固,有的时候仅仅是缓解,而且有很多人无法接受催眠。
另外,弗博士本人的催眠技术掌握的不好,很辣鸡,于是放弃了催眠术,开始使用按压技术。
所谓按压技术——就是让患者坐在躺椅上,全身放松,然后用手按在患者的脑门上(具体姿势可以参照一下梅超风同学),催动内力,然后患者就逐渐的想起来一些和症状有关的经历。
开个玩笑,弗博士不是武林高手,内力是没有滴。这属于一种心理暗示,我想如果病人不嫌熏得慌,用脚丫子的效果也是一样一样一样一样一样一样的。
后来弗博士发现有的病人无话可讲,就要求病人随时将脑海中浮现的想法说出来,不管这些想法有多么荒谬、多么猥琐、多么龌龊、多么难为情,多么……
反正想到啥就说啥。然后从病人的信口胡言中抽丝剥茧,找出引起症状的原因。
这就是自由联想技术,心理分析诞生的标志。
后来据说弗博士无法忍受一天十几个小时被人盯着,就制定了精神分析治疗的标准姿势——病人躺在躺椅上,治疗师坐的病人背后。

1895年弗博士和布基友合作出版了《歇斯底里研究》,此书奠定了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著书立说
1900年,在经过了长期的自我分析之后,弗爷的巨著《梦的解析》出版,这一巨著在1899年就已完稿,但弗爷认为,这是一本“伟大的巨著”,应该和新世纪一起到来。

出版之后销量惊人——6年,351本。
当然,这并不妨碍本书成为精神分析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
本书第一次用理性的思路论述了梦形成的原理,并讨论了意识的结构和运作机制。弗爷认为梦并非是毫无意义的,提出了梦是被压抑的欲望的满足这一全新的观点。
梦的解析出版后,弗爷开始将注意力转移至日常生活中的口误、遗忘、笔误等过失现象。
1904年《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分析》出版,这一次销量惊人,这回是真惊人,没有双十一促销就大卖特卖!
弗洛伊德在书中探讨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错误,认为许多看起来看似偶然的行为,以及看似意识主导的举动,其实都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的、隐秘而矛盾的欲望所驱使。具体的说,是由于对潜意识监管不当,所造成的潜意识对意识的干扰。
焗个栗子,一位领导,在一个大会的开幕式上发言:“我代表XXXX,代表XXXX,预祝本次大会顺利闭幕!!!”按照弗爷的解释,这位领导在潜意识里巴不得这次会议尽快结束。
《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分析》是弗爷所有著作中最“干净”,也是通俗易懂的一本。在本书中,弗爷尽可能避免使用“涉黄”的素材,而是使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的现象,并且使用了通俗易懂的写作手法,把看似深奥的精神分析以一种草根的方式,呈现给了世人。
大部头的理论书籍是没有市场的,要销量,还得走群众路线。
1905年是个高产的年头,在这一年弗爷发表了《朵拉的分析》、《玩笑及无意识的关系》和《性学三论》,其中有一本是极富争议的,不纯洁的同志不用我说也大致能猜到,是最后一本。

在此书中,弗洛伊德提出了“婴儿性欲”的概念,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在婴儿期就存在性欲,成人的心理问题,大多是由于婴儿期的性满足方式出了问题。
这一观点在当时的科学界,犹如炸弹扔进大粪坑,那叫一个粪量十足。在此之前,弗博士曾多次向同行们推荐自己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但是除了被视作怪人之外,并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
这下好了,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弗爷立刻成了科学界的异类和公敌,形象一下子变得鲜明无比——满脑子黄色思想的淫棍。就像田伯光同志在江湖上人人喊打一样,弗爷也受到了差不多的待遇。
诸多朋友和学术伙伴纷纷和弗爷划清界线,包括曾经的好基友——布罗伊尔同志。后来甚至自己最为看重的弟子都因为不认同这一观点而和弗爷分道扬镳,其中就包括后来非常牛逼的荣格和阿德勒。
其实淫棍之说,纯属扯淡,弗洛伊德是个比较专情的人,给贝尔纳斯1000多封情书就看得出来。弗爷在个人作风上,还是比较正派的,至少比荣格同学正派的多,后面的荣格篇中,弯弯会八一八荣格同志的风流韵事,敬请期待。
弗爷对批评者及攻击者并没有作出特别的反应,就像他的偶像达尔文当年所经历的一样——达尔文的进化论刚问世的时候,所受到的待遇和弗爷大抵相同。弗爷选择了不断的进行深入研究,不断的发表新的证据来回击批评和谩骂。
1913 年《图腾与禁忌》出版,这本书的重要性仅次于《梦的解析》。弗洛伊德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发现了儿童和原始人在心理上的很多共同特征,并声称自己发现了三大真理:
梦是无意识欲望和儿时欲望的伪装的满足;
俄狄浦斯情结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情结;
儿童具有性爱意识和动机。
这下好,又一枚炸弹,丢进......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为战争,诊所生意冷清,弗爷有了大量的时间用来写作,在这一段时间里一口气发表了《精神分析运动史》、《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对战争与死亡时期的思考》和另一部重要的著作《精神分析引论》。
一战结束后,弗爷创办了一家出版社,做起了老板,专门用来发行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同年《超越唯乐原则出版》,在本书中,受到刚刚过去的一战的影响(两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一个外甥阵亡,弗爷很焦虑),弗爷提出了著名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理论,认为战争是人类的死本能外化的结果。
随后,弗爷又出版了《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和《自我与伊德》,在《自我与伊德》中,弗爷在意识层次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精神分析学的重要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及超我。
1925年《抑制、症状和焦虑》问世,该书是《自我与伊德》的延伸,弗爷在书中论述了焦虑和恐惧的性质及来源——本我、自我及超我的冲突。
1927年,弗爷撰写了《幻觉的未来》一书,弗爷用严谨的理论和思路,对各主流宗教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了一个让宗教人士无比恶心的结论——一切宗教都是人类恋母情结的衍生物。
又一枚硕大的炸弹,扔进了宗教的粪坑。
1929年,又一枚大炮仗问世——《文明及其不满》,在这枚大炮仗中,弗爷分析了人类社会的很多根本性痼疾,再一次在人类已经血淋淋的自尊上,洒下了一大把盐巴。
未完待续
【连载】心理学应该很好看——弗洛伊德 理论篇(时代背景和本能理论)
【连载】心理学应该很好看——弗洛伊德 理论篇(意识层次/梦)
【连载】把心理学写成段子——弗洛伊德 理论篇(本我、自我和超我)
【连载】把心理学写成段子——弗洛伊德 理论篇(人格发展 俄狄浦斯情结)
【连载】把心理学写成段子——弗洛伊德 理论篇(癔症、冲突、焦虑、防御机制)
【连载】把心理学写成段子——弗洛伊德 理论篇(从电影异度空间谈防御机制)
未经作者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