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感|人生应做减法,思维亦如是
今天我不想写文章,就想问一个问题,毕竟有了复活卡真的能为所欲为哈啊哈哈。
为什么我们(大部分人)对工作事业兢兢业业而对自我及家庭(就算少部分人吧)的经营稀疏平常?
拿一个例子举例。我们做一项工作都知道定项、可研、初设、审核、执行、把控、验收、总结、绩效等流程。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一个人生小目标,比如说健身、学习却茫然无措,求问于茫茫互联网,呼天喊地无法坚持呢?
工作中的方法论往往能套于学习、自律或教育中,为什么我们会舍近求远呢?
我自问自答,只能说以我为例,在行为认知上,往往将工作学习生活割接开来。或者广义上大部分人,定义工作应该是痛苦的,生活应该是愉悦的,不想将工作与生活掺和起来,不想让痛苦与愉悦搅拌起来。
其实按现在说法,人生真的应该做减法,减法的意义不在于扔东西摒弃事物,而在于思维一而贯之,应该有一些准则类的指导思想,将工作学习生活隔阂消除。
比如王阳明先生格竹子格了大半辈子,突然一天领悟心学,“知行合一”,并指导于做事做人中,脱离了当世时的普世理论,以自己的方式取得了大成就。
但是实际情况是,我们现在生活在好的时代,也生活在“坏”的时代,可以说现在又进入了一个一定意义上的“百家争鸣”时代。我们接触的知识太多太杂,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快捷迅速通过各种方式地找到各种先贤、全球各地、当世最强大脑、杰出领军人物的知识精华。这种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能吸收到前所未有的复杂繁多的信息,另一方面这种浩瀚的知识宇宙又让我们的认知结构体系在不断重建,价值观不停重塑。
所以在这个时代、社会,最难能可贵的技能就是分析真假对错吸纳总结触类旁通,以及,一以贯之的能力。
就比如说经济学的很多思维方式,例如“机会成本”,不仅可以考虑微观经济学的个人决策,更可以用于我们很多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你望向深渊,深渊也在凝望你”,“机会成本”决策后,我们就可以将深渊的眼睛搞成绿豆般大小就好了。
又比如说背单词,健身,小孩自律行为等等目标制行为的培养,就可以作用管理学中的“流程管理”路径实施,毕竟,管理学的创立,大部分是建立在社会行为学和心理学基础上。
说的有些散,特别散。
行文到最后,我又突然想起一本书(你看,其实目前我们所有的疑问,想得到的答案其实一般都有体系),叫《如何高效学习》,书中大意,就是说我们一般认知上的知识体系都是孤立的,如历史就是历史学范畴,地理就是地理学范畴,他们就像一栋栋摩天大楼,而我们学习中应该做的,就是要修建高速公路将这些大楼连接起来。譬如说,这让我想起有一年的文综题在问(大概,记不清)郑和假如想下西洋,哪个季节出发,是最优解?
人生应该做减法,思维也应该做做减法,总结一些套路,得出一些普适于自己的方法论,也是很有必要的。
怕您看不下去,最后我自我总结一下,全篇大意应为“触类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