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三极」小结
可能有人会说,三极无非八卦的别称,当不起作什么文章。但是在《系辞》里面,同一个东西给几个不同的名称,是非常难得的一件大事。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这句话深藏玄机,拦住了古往今来多少学者鸿儒。可以说过去的所有解释,都非《系辞》本义。
《系辞》不容易读通,有一个难题是不好区分《系辞》谈的到底是六爻的卦、还是三爻的卦。不解决这个问题,《系辞》的许多内容就难以准确把握。
举一个例子,《说卦》里有这样一段话:「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乍看之下,前后根本是矛盾的:前半部分好像讲六爻的卦,而后半部分又的的确确讲的是三爻的卦。考虑到语境的统一,是否前半部分说的也是三爻的卦?
不妨再看看《系辞》里的一段话:
「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三与五同功而异位,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其柔危、其刚胜邪。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这里也谈到了三才,但前后是一致的,好像所讲的都是六爻的卦。
因此是不是就下结论这两段话讲的都是六爻的卦?
不能下这个结论。因为「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这几句话已有定论,讲的是三爻卦的排列,就是《先天八卦图》,这几句话说的肯定不是六爻卦。
通过逻辑分析可知,在认可《系辞》表达的正确性的前提下,唯一可取且可靠的结论是:《系辞》是将我们现在所认为的六爻卦和三爻卦,当成同一个东西来相提并论的。以此为钥匙,再来解读上面的两段话,我们打开的是这样一扇神奇的门:
1、我们现在所称的三爻卦,《系辞》叫它「八卦」,或者叫「三极」、「三才」;而我们所称的六爻卦,《系辞》也叫它「六爻」或者卦;二者是两位一体的。
2、「六爻」是「三极」的另一种形式,或者说,「六爻」是「三极」的一种表达方式,与「三极」同质异象。《系辞》已经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所谓「非它」,意思还是那个三爻的卦,不是其它的卦;不过我们说的还是,是本质还是,不包括「象」,一个三画、一个六画,「象」同不了的,「象」不可能还是。
所谓「三极之道」,就是对「三极」的说明。三极逐极分解成「一阴一阳」的形式,就成了六爻。
《周礼·太卜》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将六画的64卦说成八卦的别卦,这个「别」精到异常。有理由怀疑,《易》的嫡系传承那时候应该还依然存在。
3、「三极」表达为「六爻」的过程,是「兼三才而两之」;就是「分阴分阳,迭用柔刚」。也就是统统区分成「一阴一阳」。
「兼三才而两之」过去的理解,无非「两爻为一才,六爻为三才」,因为不懂其中的原理,徒有其表。「两爻为一才,六爻为三才」只是形式,本质上六爻源于三极,六爻就是三极。
在次序方面,不是以一个既在的六爻卦为前提,说这个六爻卦里含有三极。真实情况是以一个既在的三极卦为前提,然后将三极的每一极「两之」,从而变成六爻卦。
更深入的问题,是为什么三极的每一极可以「两之」?因为,这些极都是通过「取象得极」的方法取得的。实际上,确定每一极上是什么爻,也就是确定这个爻是四象的哪一种象,所以就必须先求一个象出来。而既然是象,无论这个象是怎么得到的,在理论上,它都可以表达为一个两画的结构。当然就可以「两之」。
《系辞》下篇一开始就说:「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其实就是在解释「兼三才而两之」的具体步骤。
通过「取象得极」的方法卜三次,将所得到的结果依序画出来,这就是一个「三极」。
由于「三极」的每一极,骨子里都是一个「四象」,所以就可以将组成「象」的两个符号分解开来,自然就变成了「六爻」。
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得到一二、二一、一一、二二这「四象」的某一个「象」来得到一个「极」。例如,得到一二或者一一,即「阳」或者「刚」,就得到一个「阳」的极;得到二一或者二二,即「阴」或者「柔」,就得到一个「阴」的极;如此重复三次就得到了三个极,就组成了一个「三极」。
假设得到的三极分别为「阳」、「刚」、「柔」,所组成的「三极」就是两个阳、一个阴,巽卦。
但在此同时,也可以用刚才用来求极的象作为依据,「因而重之」。就是将三个象分开表达为:一二、一一、二二,它们「重之」,自然形成了六画的组合,即六爻的旅卦。
所谓的「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就是将三极的每一极的象(阴、阳与柔、刚),分开用阴阳两个符号来表达,成为六爻卦。于是,少阴、少阳只能「分阴分阳」,就是分成一个阴一个阳;而柔刚表达为「爻」必然是两个相同的符号「迭用」。
三极、三才在《系辞》里都只出现一次,它们的出现,显然是为说明六爻与三极的关系服务的。当然也不能排除另一个可能,就是以《系辞》的认识,三极是常识,无需赘述。无论是什么缘故,《系辞》谈《易》,并不过多涉及「六爻」,而是以「三极」为主流。
这就留下了一个困惑,《系辞》好像并没有说明「三极」是怎么演变为「六爻」的。
广为流传的是著名的「文王重卦」,传说周文王将八卦两两重迭,从而得到重卦。可惜这与六爻并没有理论上的瓜葛,应该算是砸锅卖铁、另起炉灶。
《系辞》作为《易》的说明书,肯定不能遗漏六爻的来历。最经典、最简洁的说明莫过于:「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