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摄影个人风格的形成与审美

2017-10-23  本文已影响0人  东八区影像

3月30日,我(微信号:downflyer)有幸被"拾光盒子“邀请做了一次不成熟的分享课,内容比较乱,现在稍微整理一下,一是和大家分享,二是回顾反思自己的不成熟之处,以此达到共勉的目的。


课程大纲如下

课程正文:

【引言】

我今天来聊一个可能很多人觉得很无聊的内容,就是审美和风格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可大可小,小的话微不足道,大的话,它可能会引发世界性的战争。但是请你给我一堂课的时间,我争取把他变成一个有趣的话题。先说我本人不是什么专业摄影师,职业和艺术更没啥关系,但是我今天以一个实践者和亲历者的角度来挑战这个特别学院化的话题,所有的观点仅用于支持个人审美取向,完全主观化,好比是井底蛙大挥舞着板班门之斧来挑战各种权威,权威们听了笑而不语就好。

(一)审美的启蒙(成长过程)

在开始学习摄影的阶段,几乎没有人会考虑到“审美”这个问题,但是恰恰你的审美倾向就是这个时候形成的。这和饮食口味的形成是一个道理,是由一些客观和主观因素联合决定。

先说客观:你的启蒙老师的风格,他常去看的网站,很可能成为最初你去看的那些网站,这些就限定死了一个主流方向,这些片子形成了你最初对美的一个印象;而主观方面,则是对客观的一种过滤,你在你看到的各种五花八门的风格中,会逐步被某一类所吸引。这就是审美的进一步确立,越来越具体。

说了这么多,初学者其实最关心的就是,我去哪里学呢?哪里看片?

这里介绍一些常见的在线摄影图库:

国内:

图虫:www.tuchong.com

乐乎:http://www.lofter.com/

图虫上风光摄影占据了半壁江山,结合了北美及澳洲等海外华人力量,以及国内众多优秀的户外摄影师,总体特点是年轻化,尤其以理工背景居多,代表人物如北美四光圈,澳洲扫海帮,以及最近成立的光影者,极影Adventure等等。

总体来讲国内的风光摄影在水平上基本上能够和国际接轨,因为有一大部分比例的照片是在海外热门地点拍摄的,加上国内外的摄影师交流非常多。超广,大前景,景深合成,曝光合成,orton效果等等技术成为现在数码风光主要手段。但是正因为因为很多片子都是在热门的场景中拍摄,所以想脱颖而出有一定难度。

而图虫上的人像,几乎全部以本地摄影师为主,在审美风格方面非常本地化,与国际上的主流的风格相去甚远。主要一个原因是,人像摄影基本上是在围绕本地商业市场来的,以流动工作室或影楼模式居多,风格受客户影响比较大。在图虫上的人像小清新风格占据多数。

国际:

500px:www.500px.com

Viewbug:www.viewbug.com

1x:www.1x.com

500px本来是国际化的摄影社区,近期对中国开放,然后迅速被中国人迅速占领阵地,在摄影作品数量最多的flickr仍然不能在中国大陆被访问情况下,500px的进驻中国大陆给大家打开了一扇通向国际视野之门。摄影师来自世界各地,拓宽了一个广阔的思路。

Viewbug是一个以比赛为见长的在线摄影师图库,总体风格更像是对500px的提炼。

它的各种题材比赛非常有意思,竞争也比较激烈,其实很类似图虫的比赛活动,大家不妨玩一玩。

1x.com和上面那些都不一样,此网站的摄影风格偏向美术风格,网站布局类似高档美术画廊,此外,1x特殊之处是靠少数评委审核来决定照片是否进入首页,而且录取率非常低,每天只有大概50-80张作品被发布出来。

按照评审的说法,每一幅作品,除了完美苛刻的各种标准之外,还需要在独创性上有所作为,拍的完美但是风格非常类似已有作品的,机会会大大降低。浏览1x,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体验,让你眼前一亮的好片非常多。

对于初学者来讲,更多考虑的是技法上的问题,相机的使用,拍照计划,后期学习等等,第一步考虑的更多的是安全的拍出清晰的照片。其实审美的触角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帮你进行挑选。所以可以不太太多考虑这个问题,审美口味的重大转折,不是没有可能,但在大多数人身上鲜有发生。

(二)审美路上的癫与疯

那么有没有“正确”的审美呢?审美不是数学题,所以没有正确性这一说。审美有着很强主观性,还有时代印记。比如,现在微信的各类表情中,对表情的接受程度和年龄段有很大关系,有一种表情叫做”中老年表情”:

被广泛的用在50岁以上的人群当中。这种时代印记会同样发生在现在的年轻一代身上,大家都说老法师审美,等20年后我们的审美就是新一代的老法师审美。

那么问题来了,老的东西,审美就一定是落后的吗?其实这个没有关系,我个人对中老年不表情不感冒,但是我喜欢古典音乐,文艺复兴绘画这些几百年前的东西。在艺术史上,大众的审美一直起着一种辅助烘托的作用,帮助经典被沉淀下来,经典就是这些大众审美的一种抽象结晶,脱胎于平常生活,但又远远高于生活。

真正的艺术品从来都是持久保鲜的。这是一种审美的“成功”属性。没有“正确”的审美,但是存在着成功的审美。所以对于众多五花八门所谓的现代艺术,能否成功,还需要历史来检验。

对于审美的发展,我做这样一个比喻:审美是一棵大树,追求美的人们好比是一群猴子,我们都要从树干这个基础爬上去,在树枝开始分岔的时候,我们要做出选择。树枝本身隐喻着审美方向,树枝还会有更细的分支,那么就是在流派内的进一步细化。比如说印象派是一个主树枝,其中还有莫奈马奈等不同的具体分枝。

选择过程是比较有趣的,有些猴子是靠猜测随机选择一个,有些是靠游说,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看哪个树枝猴子最多,另一些人专门找猴子最少的,这叫做审美初始化。在不同树枝尽头,有着不同的风景,如果猴子发现风景不好,就会转向其他树枝,这叫做审美重定向。

有些树枝,一开始看上去不起眼,也没什么猴子,某个猴子一想,我试试,然后爬到了顶端,哇塞,风景不错,此猴子占据在这个制高点不走了,这就是本风格的开山宗师。这个风景开发成功之后,猴子们蜂拥而至,都爬向这个树枝。

树枝的承受力就是这种风格的最大容纳度,超过这个范围之后,树枝垮掉,这叫做审美坍缩,这种曾经的经典,不幸成为了糖水风格。所以说一种风格被过渡模仿和使用之后,无论一开始曾经多么惊艳,艺术感染力会褪掉。

这个例子说明,一种风格能否成为经典,无法通过对美的内在本质进行直接判定,但是却可以由群众接受度来从侧面检验。在一个时代,人见人爱的一种风格,很难成为所谓的高阶艺术。越具体的东西,越容易被接收,抽象程度越高越曲高和寡。在一个始终能保证稳定的低数量但又不是大部分人接受的审美领域,是最容易成功并且能够持久的。

说到糖水片,很多人其实一脸懵逼,很多人不明白到底什么是糖水,还有一些人简单的把焦段和糖水联系到一起,长焦就一定糖水,35不糖水,或者是记录不糖水,唯美是糖水……这些都是荒谬而毫无根据的。

我这样理解糖水,好看又好拍的片子,才算是糖水,两者缺一不可。而好看不好拍的片子,是大片;好拍不好看的片子,是烂片;不好看又不好拍的片子,是先锋派。

糖水片一般来讲,只要器材到位即可轻易出片,或是经过少量后期,尤其是一键预设可以搞定的,普罗大众接收度比较高,没有太多个人理念。

这是我早期学拍娃的时候,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张糖水,我现在一直仍然觉得,拍自己家宝贝,怎么糖水都不过分。

至于“非糖水”,就是那些不被大众看好的风格,它不一定就一定是艺术品,艺术创作产物还是会有一个稳定的受众人数,这些人大部分受过良好的美学教育或者熏陶。高阶的摄影片子,除去那一类罕见事件的新闻作品之外,都是要有一定的创作理念,渗入人心,感染力强。让人多次回味和思索,而非只是觉得好看而不值得玩味。

纯视觉摄影领域的“高阶”作品,具备很强的美术抽象性,后期注入了作者强烈的情绪渲染:

这是1x画廊的一个随意截图,从学院角度评价这些片子,它们共性其实非常明显,主题突出,画面干净,光影到位,可玩味性强。

从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后期是作品的成型,作者的风格表达起决定作用,好的作品离不开成功的后期,完全不后期的作品,是依赖记录内容本身的话语来实现,是否容易被观者捕捉,取决于具体内容。对于大部分内容来讲,只有后期才能更容易帮助作者更好的表达。

对于后期的真实性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我这里不想多说,如果有些人内心抵触后期,觉得只相信相机记录的是真实的,无论你怎么劝也是没有什么太多用处的。而且很多人对摄影的艺术性不感兴趣,拍照对于他们来讲就是记录,这个是无可厚非的。

凡是主张”真实的东西是美的”,对于这个说法,我不否定,我只能说你定义的“美”和我定义的不是一回事。

对那些希望自己作品有独立风格和审美品味,也就是怀有一定艺术追求的摄影师朋友来讲,需要意识到的是,艺术作品高于生活的原因是抽象化表达,而不经过加工的照片本身很难抽象,表现艺术主题的过程中,你需要去除照片中的干扰,加入强化表达的额外素材,这些都是难以避免的。

这张照片叫做《A.I.》,手机原片是这样的:

这是我在火车里面,路过一个小火车站时随手拍的,原片和我最终的成片要描述的,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后期才能实现我的想法。

(三)关于那些年我那些碎成渣的初心

近两年摄影圈最流行的两句话,第一就是”不忘初心“,第二就是Ansel Adams的那段”我们拍的不仅仅……”, 初心到底是啥呢?其实初心并不一定是最初的想法,应该是玩了一段时间之后,根据自己的程度进行的远期目标规划。有些人为了商业,以此为生,有些人想去拍自己想拍的东西,比如远足旅行,或者买个徕卡去扫街。这些都是目标。

可见,这句话根本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你无论干了什么,你都可以说你顺应了你的初心,甚至模仿别人的做法而成功,也可能是一种初心,初心就是成功呗。下次别人问你初心的时候,你机智一些,我的初心就是玩的爽。我现在很爽,我的初心未改。

其实初心改了又怎么样?互联网时代,信息共享,计划不如变化快,这是难免的。完全独立闭门造车能成为大师的人寥寥无几,大部分人还是从模仿开始,就是对套路的学习。

因为身在国外,自身的便利性让我从世界上最大的老牌摄影图库flickr开始看图学习,几年前我在flickr, 500px以及viewbug上每天看图上千,研究每张图的参数还有后期思路,很多新奇的玩法都想去试试。但是到了后来,很多玩法还没有开始试就打算放弃了。所以说看的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

有人会和我说呀,那不一样,你自己拍的意义非凡,这个我同意,其实很多我也有拍,但是它们大多数都停留在我的硬盘里,这个是因为我脸皮比较薄,特别怕别人指指点点说我这个是套路,也觉得分享的必要性不是很大,对你自己意义非凡,自己知道就好了。很多时候,摄影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儿。

怎样拍出不套路的片子?很简单,去发现,去抓拍。因为从数学概率角度去理解,随机遇到的场景与设计好的相比,更不容易重复和类似。

这张照片是我最新发表在1x上的作品。完全是随机抓拍,这样的片子对我的头脑来讲,是设计不出来的。

最大的困惑其实不来自于套路,是来自于一个矛盾,自我肯定与求肯定调和。人人都说我拍照是为了自己,那么分享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大多数人说的分享,除非他明确指出我自己不满意,求拍砖,并且人家确定你是老师级的人物,之外的潜台词就是求赞,即使有时候说求指点,你也要头脑清醒。这其实是个坑。

另一些情况就微妙了,你觉得照片非常好,自己非常满意,你求分享,这个很危险,因为任何拍砖会让你不爽,有些人和我说,我是求知音,这个,先不说你求知音的目的是否纯洁,其次这个世界上再不同的两个人都会有审美交集,再相同的人都会有冲突的地方。知音这个词,仔细想想其实挺扯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运的时代,感谢微信让我们交流更容易,微信是个好东西,微信第一好的东西是群,第二才是朋友圈。摄影群不计其数,我自己就有十几个群,其中一多半我是群主,我到底想干什么?我自己也困惑。

我猜测摄影群和其他门类的群差不多,都存在着各类小帮派,因为大部分人基本上在现实中没有见过,结盟的主要纽带是类似的审美取向。真正的问题来自于如何面对不同审美口味的人,互撕在摄影群中是常见的事儿,各执一词,其实最后谁也不可能取胜,旁观者坐收渔利。

我们面对不同审美风格作品,无需淡定,撕逼其实也要看场景。如果你心情不好,又陷入麻烦,这个时候更容易看不惯异类,但是恰恰这个时候去撕是危险的,你会失去冷静,输掉这场战争。我建议心情好并且实在无聊的时候去撕,保持冷静,记住,你要的目标不是说服对方,而是摧毁对方的耐性,从而赢得这场战争。

为什么要冷静而优雅的去撕逼?赢得撕逼是否重要?答案是肯定的。第一有利于用话语理清你自己原本模糊的思路,第二也有助于你从对方那里学到东西,你表面否定对方,内心一定要尊重对方。话语要富含思辨性,逻辑充沛。

一场辩论之后,你要的结果是让旁观者收益学到东西,而非觉得你很厉害,被觉得厉害其实没有任何卵用。重要的是最后你自己的收获满满,很多撕逼其实解决了很多你的困惑。当然,如果对方很生气,不要忘记私下去主动和解或道歉,说你是对事不对人的,仅仅是观点碰撞。之后对方会更加佩服你(或者把你拉黑)。

当然,在别人撕逼的时候不要忘记去努力围观和学习。

(四)个人审美理念的形成过程

我来自澳洲珀斯,飞机三个小时都到不了另一个大城市的地方,2007年移民到这个地方过来,一呆就是十年。

我从小收到的艺术熏陶有关,从音乐到美术到文学,偏好比较西化,而对中国艺术的接受程度保持愚钝。比如说绘画方面,我更倾向于西画的感觉。四两拨千斤,以意境取胜这些国粹概念,我是实在是领悟不了,我不大能接受没有力量的东西。

小时很早接触西画,但是在哪个数理化走遍天下的年代,最后只能放弃艺术道路。可以说摄影对我在幻灭的美术梦有了一点点少许的拯救,正式开始玩单反是2013年底,第一年我差不多都是拍风光,珀斯这个地方是个世外桃源,美景不断。

在这期间我虽然偶尔拍拍孩子,但是没有考虑太多技法。直到女儿满周岁之后,我开始思考如何好好把娃拍好。

后来我意识到风光摄影不是我的出路,很多客观条件不具备,所以基本上固定在拍娃上面来,个人风格基本上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对东欧系儿童摄影风格情有独钟,主要学习对象是Elena Shumilova,Iwona Podlaskinska等等,后来还曾经代表拍娃党独家专访过Iwona。

https://500px.com/elenashumilova

https://500px.com/iwonapodlasinska

因为主要拍娃目标是我家小女儿,我的拍照风格是和模特自身的特征分不开的。她从小就不怎么爱动,在户外的时候比较安静。所以我捕捉到更多的是她思考人生的表情。

从Iwona的摄影风格受到的启发,结合自己的环境特征,我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路线,简单来讲就是捕捉孩子真实游戏场景,完全以观察者身份记录,不使用过多道具或者专门准备服装。在拍摄过程中,孩子和环境是完全融合的,如果孩子对环境抵触,拍不出我想要的结果。

我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长,也一直有带着相机,但是我能够拍摄的时候仅仅占不到1%,我在等待机会。等待那种我想要的天时地利人和,在长时间与孩子接触过程中,我越来越意识到,捕捉孩子的自然性是相对容易的,下一步你要做的是捕捉一种孩童自然性中的超自然气息。

我甚至不介意捕捉孩子的侧脸或者背影,让画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即,我的确是一个观察者身份。当孩子背对着我的时候,我看到他们看到的,就如同自己看到的毫无二致。与其说我帮孩子打造一个游戏场景,不如说孩子帮我还原我个人内心的那些梦境。

梦境是真实的倒影,打造梦境靠环境,不是衣裳,不是道具。有孩子的地方,都能带领你重拾童年的印记。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个长久睡着的孩童,当遭遇悸动,孩童需要被唤醒。

我的拍摄地点围绕我家附近的湿地湖,也有很多是随机捕捉的场景,或者室内。我选取光线柔和的地点和时间,几乎很少使用硬光,履行我对拍摄孩子的基本要求。

后期方面,我使用Photoshop为主,用camera raw做基本的色调调整,然后在Photoshop中进行细化。我喜欢去除和画面无关的元素,保证画面足够简洁但又说明问题。

详细的内容,这里几句话说不完,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东八区影像。

还可在下面这些网站看到我的作品:

http://www.dximages.com/

https://tuchong.com/1098340/

https://500px.com/despird

https://1x.com/member/despird

谢谢大家!

图文:东八区 DX  downflyer 欢迎交流

关于东八区影像

我们的老师生活在国外,从打基础初期就耳濡目染全球各类摄影风格流派的顶尖作品。审美决定作品高度的上限,不是技术,我们不缺技术,我们缺少国际化视野 (VISION),只有看过更多风格流派的作品,你才有自己的更高阶的认识,在更高的审美视角上建立的风格,好比是在更高的山岳上铸就的烽火台,必然更加精巧和瑰丽。关注我们公众号和课堂,我们坚持将更好的国际化内容的输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