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1287篇】安住当下的力量
2022-12-20 本文已影响0人
悦静岁月丨心理咨询师
今日收获还是蛮多的。早上爬山时边走边听音频,心很静,语音很入心。
孩子不是我们的复制品,不是我们自我感的衍生。我们能做的可能是活出自己,我们的不需要向孩子证明我们是多么完美的父母,同时我们也不能拼命想把孩子养成自己期待的完美模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16077/59b58b066025074b.jpg)
如纪伯伦所说,“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16077/80edf0768247f393.jpg)
这之中,我又一次提醒自己,未来不要把你对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啊!记得照顾好自己内心的需要,也要祝福孩子成为他自己啊……
我能更多地去看见生命了,这感觉很爽。
![](https://img.haomeiwen.com/i12516077/4264df6ea1fc641d.jpg)
下午在咨询观摩课上,来访的内心拉扯,那个“我不够好”的声音一次又一次跳出来,对于自己的批判真的是严苛到致伤性。我脑子里冒出来“为什么不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享受一下再出发更有力量”。同时,我也理解着那个不曾放过自己的他,大概只有这种自我折磨才更突出自己的重要性,否则,生命就太淡太轻了吧。
“原生家庭”,差不多被当成了“童年阴影”的同义词。人们在孩提时代遭遇的不幸,天灾人祸也好,父母失职也罢,或者是观念的偏狭、风俗的落后,都在人格形成中留下伤痛的烙印,其影响被认为会持续到经年之后。
可是,一朝不幸,永远不幸究竟是谁的选择?自己被描述成受制于过去,无从反抗的,受害者的角色,为走出原生家庭,却把目光再次投向原生家庭,究竟是为了告别,还是为了维持问题?
我感觉自己好幸运,可以去看到更多视角。可以享受现在的一种生活状态。
中午做午饭时不由自主地小声哼唱起来,妈妈过来见到我的状态,说“像个娃儿一样”,是的,那会儿,我就是个自在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