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景语皆情语——“蝉”的意象分析
蝉,是古代文人墨客常用的意象。虞世南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都是咏蝉诗,那么这两首诗在意象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呢?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象。从字面上来看,“意”是内在的心意,“象”是外在的物象,内在的心意是抽象的,外在的物象是具体的,抽象的心意通过具象去表达,有点类似于寄情于景、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需要注意的是,“意象”中的象,物象(具象)并非仅指一个具体的事物或某一自然景物,而是指事物所处的状态,或处在运动变化之中,或处于与周边事物的联系之中。事物的这种状态能与诗人所处的状态联系起来,引起诗人的感慨悲歌,这大概就是所谓的意象了。
蝉作为一种动物界的昆虫,它存在的状态是复杂的、丰富的,诗人以它为意象进行诗歌创作,是有所选择的。
先来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开头两句从形象、饮食、居所等习性特点去描写蝉的形象,诗人所选择的这些特点都跟诗人自身的状况有关。垂緌,蝉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而冠缨是官宦身份的标志;疏桐,枝叶高达繁茂的梧桐,梧桐是传说中凤凰栖息的地方,这两个意象象征了诗人身份地位的尊贵。事实上,虞世南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太宗对他的评价非常之高。饮清露,蝉以清露为食,流响,蝉鸣之声响亮传播之远,这两个意象其实是诗人的一种自况,暗示自己自清自洁,名声远扬。
最后两句则是分析了身份尊贵和名声美好的原因,是“居高”,而非“藉秋风”。“居高”应该是一语双关,既是指品德,又是指客观状态。品德,高洁,客观状态,我们看唐太宗对他的评价,“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能力出众,影响之大,是他客观上的状态。由此分析可以看出,虞世南的“声自远”,并非是借由皇权等外在的“秋风”,而是他自己争取来的。
那么,虞世南的蝉的意象就是强调自身修养和修炼的重要性了。
再来看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如果说虞世南蝉的意象是用的一种暗喻,骆宾王则是用的明喻。骆宾王在诗中把蝉的状态和自己的状态直接相对照、相联系。“西陆”对“南冠”:西陆是指秋蝉,秋蝉在中国文人意象中通常指“寒蝉”,寒字一出,自然明白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了;“南冠”指代囚徒,寒蝉对囚徒。“玄鬓”对“白头”:黑色的蝉对诗人的白头。蝉唱的是什么?是被囚禁的“我”的愁绪。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这两句则用蝉“飞难进”“响易沉”象征诗人壮志难酬;用“露重”“风多”揭示出诗人“壮志难酬”的原因,是被污蔑、被陷害的恶劣的周边环境。
蝉是高洁的,“我”也是高洁的,“白头吟”是乐府名曲,借卓文君“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表达诗人对国家的一片赤胆忠心。可是这样的赤胆忠心无人信,无人为我表白!
骆宾王蝉的意象表达的是客观环境的恶劣导致诗人被污蔑、身陷囹圄,是绝望的辩白。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虞世南的《蝉》和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两首诗中蝉的意象都是诗人自身状态的表达,表达的是诗人的此思、此想、此情、此意……
诗歌如此,小说其实也应该这样。小说得有意象才会有意蕴,才会有美感。“圆规”的意象,“人血馒头”的意象,这些意象让鲁迅的小说意蕴隽永,值得一读再读。河里的渔舟、大淖的烟岚、陈四的高跷……汪曾祺小说中的童年视角的意象,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世外桃源的画面。梦、水、黄昏、虹……这些沈从文笔下的意象,让我们从中窥见湘西的自然美景和作者的人文情怀。
这是个需要学习和练习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