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谈语文课堂教学中背景资料的适时介入》
很多老师喜欢在课堂教学中介入背景资料,以便使学生更好地去感受文本的魅力和丰富的精神内涵。
背景资料是指与课文相关的,对人物、情节和内容有作用的资料。通常包括作者介绍、写作目的、创作背景及他人对作者或作品的评价等,有着铺垫引领、烘托主题、举一反三的功效。
备课时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翔实的背景资料,寻求对事件来龙去脉的全面了解,有利于以更广阔的视野,更精准的角度去深度解读教材,实现对教材的个性化、创新化处理,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厚实而大气。
背景资料如何介入才能有效地促使学生深入感悟,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又超越文本呢?应该适时适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握介入的时间。
一、课始蓄势导入,铺垫引领
把背景资料的引入设置在导课环节,对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把握感情基调,激发阅读期待有很大帮助。
1.了解写作背景,为奠定全文基调介入
学习文言文,如果教学手段单一,会使课堂气氛沉闷。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如果在吃透课文,充分积累资料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穿插背景资料,就能启迪思维,激活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执教《陋室铭》,在整体感知文本后引用刘禹锡被贬期间近半年连搬三次家的资料,生动有趣,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由,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授课伊始讲述一则与作品有关的奇闻异事,一段传为佳话的人物故事,可以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审美的愉悦投入到学习中去。
2.走进作者本人,为体会作品内涵介入
对于年代久远,思想深邃,内涵丰富的作品,最好是围绕文本介入相关的背景资料,以扩大学生视野,为学生创设阅读情境,拉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比如执教《土地的誓言》时,介绍端木洪良名字的来历,让学生从中感悟作者的爱国心。
“任何一篇课文的作者都不是为了我们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创作的,而是为了在自己的语境中向自己所实际面对的对象或自己假想的读者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而创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作者的创作意图,有必要将学生不熟悉的作者背景资料搬上课堂。
二、课中因势引入,烘托主题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利用背景资料的介入,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无师自通。
学生在阅读背景资料时,会不自觉地对资料进行对比、整合,信息之间互相渗透,相互补充,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教学中形成了合力。
1.激起学生情感,为达成情景交融介入。
在执教《纸船》时,有一个环节是全体学生齐读全诗,学生读至最后一节,没有整齐的收尾,有几位继续读诗歌的落款:“八,二十七,一九二三太平洋舟中”。
是否读出后边的落款,学生争执不下。老师提供《寄小读者七》中一则背景资料:8月17日的下午,约克逊号邮船无数的窗眼里,飞出五色飘扬的纸带,远远地抛到岸上,任凭送别的人牵住的时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飞扬而凄恻!痴绝的无数的送别者,在最远的江岸紧紧牵着终于断绝的纸条,放着庞然大物,载着最重的离愁,飘然归去。
此时诗歌创作背景资料的介入是最合适不过了,大家一致认为落款该读,能够帮我们进入诗歌的情境,更好地体会诗人的内心,并领悟作品的主题。
背景资料的及时介入,使学生停止了无休止的争论,避免了“游离文本规则”和“过度诠释”之争的出现,而且促进了学生的期待视野与文本融合。
2.感知人物形象,为走进人物内心介入
教材中许多写人的文章,学生并不熟悉其中的主人公,也很难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为此,教师要做好开渠引水工作,适时介入一些资料,使学生对人物产生强烈的兴趣,激发阅读欲望,便于更好地与主人公对话。
如《香菱学诗》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问:为什么宝玉认为香菱不学诗就可惜了呢?
学生不解,教师以幻灯片展示了香菱一生的悲惨命运,让学生体会美被毁灭之悲。最后出示香菱在作品中的名字资料,学生已和小说人物走到了一起,真正感受到谐音背后的含义。
可怜的香菱:
甄英莲——香菱——秋菱
真应怜——相怜——求怜
3.拉近文本距离,为突破教学难点介入
教材对于学生来说有太多未知的领域,当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存在差距,思维受阻时,教师应当从学生的阅读实际出发,趁势插入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在面对重点、难点时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自主习得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的“视野融合”。
如在教学《老王》这篇文章时,学生对文化大革命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知之很少,不了解特定人物的特定背景,对人物理解的深度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偏差和误解。如果能对文化大革命的背景材料给出必要的介绍,学生就能深入人物内心,体会到人物的良苦用心,更能理解作者这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体会作者博大的胸怀。
正如藏科夫所言:“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高度有效。”
三、课末循势插入,举一反三
在课末循势介入资料,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能延伸课堂学习。
1.拓宽文本厚度,为深化文本主题介入
由于受时空等众多因素制约,很多学生对文本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此时,适当使用背景材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领悟文本的精髓所在。
执教《慈母情深》时,一位老师在学生体会到母亲的伟大之后,引出“有了这么一位忘我牺牲的母亲,怎么能不做好儿子呢,母亲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从而切入到介绍梁晓声背景资料的环节。这样,不仅顺应人的成长过程,而且升华了课题,让学生感同身受,从感动于作者的母亲而更加爱自己的妈妈。
2.拓宽文本视野,为延伸语文课堂介入
在教学《唐雎不辱使命》后,让学生介绍历史上“士”这个阶层的典型人物和事迹,以了解“士”的历史时代和特点,还让学生介绍历史上像唐雎一样出使他国,不辱使命的著名人物。这样的穿插补充举一反三,自然贴切,与文本教学水乳交融,不仅延伸了文本内容,而且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背景资料的介入没有固定模式,可以灵活的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在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分发一些背景资料辅助阅读,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但是介入的原则必须是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于介入中了解课文背景,丰富文本信息,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走向多元、立体、有价值的学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