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盈人物想法

谈谈喜爱的史蒂芬周

2022-02-21  本文已影响0人  逸笔我流

    和他有关的话题很多,但是说来说去都绕不开那么几个,他的电影,他的人际关系,赞扬他,只有他真正呈现了小人物的奋斗史,他的演技再过30年都不会有人超过;贬低他,不会做人,情商低,纵然天才却只能孤独一生。就像他带给观众的笑与泪,和他合作过,认识他的人对他的感情大多也是爱恨交错,真真应了《食神》里主持人所说,他究竟是神仙的化身,还是地狱的使者?

    所以我用史蒂芬周来称呼他,并不在于这个名字所代表的角色本身,更类似于一种虚构的身份,虚构的存在。

    说到底,我们喜欢的是什么呢?

    是他和某位美女偶然被拍到在一起出游,是他已经赚的盆满钵满的商业帝国,是他在友人的葬礼上会有什么发言?媒体用他们口中的虚虚实实,为我们塑造着明星的一切喜恶,在被金钱捆绑的娱乐圈里,每个人都是隔着无数层滤镜堆砌起来的万花筒。

    他,之所以到今天都是无可撼动的喜剧之王,正是因为他的作品已经深深走入观众的心中,无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些作品带给我们的情感都是真实的。

    其实他拒绝向媒体,向大众营销他这个人,所有和他情感相关的问题,他是排斥的,或者是,根本懒得提起。可观众不是这样的,越是神秘,大家越是好奇,虽然揭开了面纱,不过是寻常人的鸡毛蒜皮,但明星的花边新闻依然能让大家谈的津津有味,可想这个人,除了能力实在牛逼地出奇,实在是不适合娱乐圈。

    他爱作品,在还是演员的时候就经常有创造性的发挥,更别说做了导演,从音乐到服装灯光,他什么都要管,就这样每一处细节地抠,把《功夫》抠得从最佳音效到最佳影片全得了一遍,虽然一部优秀的电影,其成功必然有整个团队在背后的运作,但恐怕谁都不会否认他才是《功夫》的精神核心。

    我们今天有一种奇怪的现象,正如尤那瑟尔在巴黎访谈中说的一样,当一部好作品出来的时候,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关注到其背后的创作者,希望能够借此挖掘出什么不同寻常的信息,这种过度营销渐渐使得作品无法证明它自己,必须要有相关的爆点作为支撑,而让大家忽略了优秀作品的背后其实无非是那些常人看来枯燥乏味的坚持与耐心。

    人无完人,艺术家的才能往往和品德也不相符,如果看待任何事物都不能一分为二,那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可以让你称心如意的作品——笔者在此想说的仅仅只是,不要本末倒置,创作者的伟大在于其作品,而不在于其本人。

    说到底,我们喜爱的是周星星,包龙星,何金银,尹天仇,苏灿,斯蒂芬周……而这无数个角色,构成了周星驰。

    已经无需用更多的言语来证明,他想说的,想做的,爱的恨的通通都藏在他的电影语言里,当他名声远扬,作品越发打磨成熟,他却越来越沉默,把自己包裹在茧里,好坏任由你说。

    因为他已经不再需要刻意迎合任何东西。

    《功夫》里实现了毕生想做的功夫演员梦,《长江七号》里有了可以相依相靠的亲人,自此再无遗憾,功成身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