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小说小帮手骚客

谈谈对话与副词

2017-02-11  本文已影响5646人  一鸣
文 | 一鸣
对话

前一段时间我跟一位作者朋友聊天,她说到一个问题:小说作者的写作技巧是否成熟,有时候一眼就能看出来,最直观的方法就是看作品有没有出现大段大段的对话。

这个观点我是认同的,事实上在连载专题审稿过程中,我看到的情况也是这样。新人作者不容易把握对话的长度,一个章节里面对话内容占了七八成,剧情没有明显的推进,读起来没有什么味道。

新人作者需要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你写的是小说,而不是剧本。

小说由三个部分构成:叙事,描写,对话。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看过的小说名著,一部小说里对话所占的比重一般不会超过一半。而且就算是对话部分,也常常夹杂着叙事和描写。

新人写对话很容易犯一个毛病,那就是太“真实”。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对话常常会包含着一些无意义的信息,有些作者会把这些信息也加入到对话中,明明一句话可以讲完的内容,却用了几次对话来完成。这些作者可能会这样想,别人写的对话太假了:“怎么可能每个人说的话都那么干净利索,那些复杂的意思肯定要支支吾吾解释个半天吧,仅仅一问一答就完事了?”小说创作就应该这样,要给读者有用的信息。其实不光是写小说,大家看电视剧也是如此。平日里两位久不见面的买菜大妈偶尔遇上,常常会拉家常,聊个四五分钟不在话下。可这样的情境在电视剧中出现往往就是三言两语带过,而且她们的对话对剧情的发展还会有推进作用。设想一下,现实情景在影视作品中真实还原,对话内容极其无聊,你看个几分钟会觉得烦腻吧?写小说也是如此,尽量把你对话中无意义的“拉家常”去掉。

如果读者被故事吸引了,他们会关心小说的剧情走向,因此他们更在意叙事部分的内容,而对话的出现往往会打断叙事过程。小说的对话要根据故事当时的节奏感来设定,如果剧情紧张,那么就少写对话,就算写也要简短。不要让不恰当的对话破坏故事的节奏感。长对话一般出现在剧情比较舒缓的位置,当你真的需要通过对话交待很多内容,不得不写出长对话的时候,你要避免只写对话。你可以在对话过程中加入适当的描写,可以包括心理、动作、神态、环境,这样可以让读者不容易从大段的对话里“出戏”,他依然可以感受到故事里的场景气氛,以及当时的人物表现。

好的对话描写不仅要提供信息,还应该表现出人物特征和情绪。当人物处于愤怒状态,他说的话会带着愤怒的情绪,语句会相对简短。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人物的对话内容还是以云淡风轻的口吻说着长篇大论,要么是作者有意为之,突出人物极强的自控力;要么就是作者还没有意识到对话内容要跟情景气氛保持一致。对话里能够表达出人物情绪,在接下来的内容里就可以避免用到副词来强调,这是一个减少副词的有效方法。

上面说的这些内容都是我个人对小说对话的一些看法,其实关于小说对话要怎样写并没有固定的标准——这也是写作的有趣之处。只不过,作者的写作风格是不是成熟,确实可以从对话里看出来。当连载管理员以来,我看到的情况是这样的:很少出现大段对话的作品,文字风格通常比较成熟,读起来流畅,各种修辞技巧也应用得当;反过来,常出现大段对话的作品,文笔一般稚嫩,内容平铺直叙没有味道,故事的吸引力不足。正如上文说的那样,小说由叙事、描写、对话三个组成部分。有一定功力的作者对各个部分的编排有一套自己的模式,在不同的剧情需要下,哪个部分该长哪个部分该短,他们都心中有数。这种能力是可以练出来的。

副词

副词用作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一些写作教程或者写作讨论群里常常看见避免使用副词的说法。《写作这回事》的作者 斯蒂芬·金 在书里说过:“通往地狱的路是副词铺就的”。看过这本书之后,我认为他针对的是用副词修饰动词的情况,比如:他生气地说,他用力地甩手……就是我们常见的“地”字用法。

我相信大家都写过这样的句式,也许直到现在还这样写作。为什么我们会习惯这样做?那是因为我们从小学的文章里就经常看到这样的写法,多年写作文也这样用。这是一种错误的用法?不见得。毕竟我们的教科书都这样教授,可见这种句式是“官方”认同的,至少在语法上它并不是错误的用法。在《写作这回事》这本书里,斯蒂芬·金 也没有说明白为什么要避免用副词,副词到底有什么罪过。他用了一个比喻,把文章看作是一个美丽的草坪,而副词是蒲公英,如果他不刻意限制副词,那么草坪就会被越来越多的蒲公英占据,显得凌乱不堪。而且他在书里面也举了一些反例,某些知名作家的作品里出现大量副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用不用副词只是一个作者的审美问题,不能说用了副词就是错误的写作手法。

之前受 @无戒 的邀请在写作课程里作一些写作经验分享,期间有幸听到 @尹沽城 的分享。他是一个阅读达人,看过大量小说名著。在这一次分享中,他谈到中西方小说创作上的一些差别。西方作家特别注重细节的描写,他们力求把事物描绘得具体详细,这种做法似乎已经成了西方文学圈子里约定俗成的创作技巧,而且也受到世界各地的普遍认同。而中国作家在这方面却没有这么重视,对事物的描写上显得较为概括笼统。我感觉西方作家厌恶副词很可能跟这一种创作氛围有关,因为副语本身就有概括作用。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他愤怒地吼叫: “滚出去!”

“滚出去!”他双目圆睁,脖子上青筋鼓起,像蚯蚓在皮肤下蠕动。

前者使用副词,后者没有使用副词,前面的概括,后面的具体。至于哪一种更好,要看读者愿意接受哪一种风格。如果读者心情舒缓平和,他有足够的耐心去想象作品描绘的细节,那么具体的描写对他更有吸引力;如果读者没有什么耐心,哪怕写得再形象具体,他也觉得是无用的信息。我曾经看过一本名著,开头的描写很细腻很具体,但是我看得很不耐烦,开头一章写了上万字故事还没有开始。这不是我喜欢的风格,最后也没有勉强自己看下去。我认为精细描写需要有一个尺度,过犹不及。

斯蒂芬·金 列举了一些在对话中避免使用副词的例子,如前文所述,避免出现副词的一种方式就是将写作情绪在对话内容里表达出来。在作者看来,这些副词是累赘。我在网上看到一些写作技巧讨论的文章,有一点观点是这样说:小说里的对话不要加任何副词,这样会破坏读者对会话情景的想象。他们建议写作者采用下面的方式写对话:

A说:“……”
B说:“……”
A说:“……”
B说:“……”
……

对此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作者加入副词能够起到引导作用。例如,作者在对话里想传达出人物不耐烦的情绪,那么他用“XX不耐烦地说”就可以简单利索地达到效果;否则,作者可能需要描绘出人物相应的动作和神态,让读者从情景中猜想出主人公不耐烦的心情。通篇细致的描写,作者会疲劳,读者也会疲劳,不喜欢精细描述的读者还会觉得罗嗦至极。在对话中加入副词,一方面是便于读者去理解,不让他们过于费神;另一方面作者对作品进行掌控,以免读者误解自己要表达的意思。

我自己对副词的使用态度是既不反对,也不支持。如前文所言,我认为副词的使用是作者的审美问题,而不是文法错误。不是所有人都痛恨副词,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精细描述的写作方式。事实上在写作过程中,你会发现很难完全不用副词,就连 斯蒂芬·金 也坦然他的作品做不到这一点。以前写作过程中我并没有特别注意这个问题,初期的作品里用了很多副词。后来写作风格慢慢成熟了,文风上有所转变。看回以前的作品,读到“误用”副词的地方,我也会觉得别扭。那种感觉就是遵循了某种规则之后,对犯规的情况总是敏感的。并不是觉得副词用错,而是副词的用法过于笼统,不容易体现出作者的个人风格。

我不像 斯蒂芬·金 那样痛恨副词,他觉得副词是累赘,而我觉得副词只是一种“偷懒”的写法。我不会刻意去用副词,也不会刻意不用副词,有必要精细描写的时候我就避免使用,需要笼统概括的时候就用上。另一方面,作者在长期写作过程中容易产生写作疲劳,开头写得很具体形象,写着写着就会变得笼统概括,可能无意识地用上副词。

副词使用上还有一个问题,我之前在某些文章里也提过:当大部分人都觉得少用副词才是正确做法,它就成为了一条检验作品优劣的标准。对于读惯了西方名著的读者而言,读到大量副词的作品可能会跟他们的阅读习惯相抵触,他们会认为那是不合格的作品。所以,仅仅从取悦文字编辑和读者这一点来看,副词的使用都应该引起写作者的重视。

小结

对话要提供有意义的内容,不要写出流水账式的对话,太长的对话会影响作品的阅读体验。

使用副词不是错误的写作方法,但过多使用副词,别人容易低估你的写作水平。写好对话内容是其中一种限制方式。


更多写作经验分享请点击:【写作那些事】目录
关于转载问题:请联系我的经纪人 南方有路
青春小说《晴时有风》已经上市,请大家多多支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