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小知识| 你的生活态度是判断型J还是感知型P(下)

“要是一个人吸引我,他无论选择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对我来说都很可爱。”—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
接上文~
二、生活/交际板块
01生活条理性差异
判断型:
●喜欢收纳整理,摆放物品井然有序,偏好明显的,甚至会规定某样物品必须摆放的位置,用完后立即放回原处。
感知型:
●通常不喜欢整理和分类,在凌乱的环境中怡然自得,经常找不到物品。
注意:判断型也会凌乱,但通常是乱中有序,知道东西大概在哪个位置;而感知型则倾向于毫无印象,是真的凌乱。
02日常作息差异
判断型:
●作息规律,有自己一整套routing,日复一日执行。即使在周末或假期,也倾向于按正常作息进行,干一些正事,而不是闲散的浪费时间。
感知型:
●休息的时候,倾向于把正事全部抛开,怎么舒服怎么来,比如周末睡到十二点,再慢悠悠打发一个闲来无事的下午。
注意:判断型也会在周末睡懒觉,但懒觉也是有目的的,比如需要放松休息,补充睡眠,如果仅仅是偷懒,则内心是不安,觉得颓废的。而一旦回归到规律的作息,又满血复活,舒坦自在了。

03对待时间的态度差异:
判断型:
●倾向于利用好每分每秒,高效利用时间。比如上班路上会听书、看资讯,跑步机上会听课、看视频,甚至出去玩乐也是有目的性的,为了更高效投入工作而进行的短暂放松。
感知型:
●也许因工作、生活等现实原因限制,不得不做计划安排时间。但内心是不太习惯、不太情愿分秒必争行事的,可以选择的话,更喜欢随性自在,没有束缚,想干嘛就干嘛的生活。
注意:
1):判断型,喜欢有效利用好时间,如果没有事先告知,临时通知一个事项,并且不得不做时,会恼怒生气,认为不在计划内,也打乱了原本的计划。而感知型则不会有这种感觉,觉得临时的提议/安排也都可以,没什么关系。
2):判断型,只有关闭开放性和可能性才能做出决定,因此花很多时间去判断,而较少时间去感知。感知型则是保持着开放和随性的态度,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也希望有更多可能性发生,花很多时间体验,而较少时间判断。

04生活目标的差异:
判断型:
●更喜欢有挑战、有追求的人生,不断制定目标,完成目标,获得成就感
感知型:
●更喜欢轻松自在、随遇而安的生活,若不是大环境所迫,宁愿选择清闲、平淡的人生。
注意:判断型更倾向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果实在那儿,努力去摘取;感知型更倾向于“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05对待计划的态度差异:
判断型:
●做事倾向于提前做好周密计划,包括聚会、旅行、活动等,都喜欢事先计划,不然没有安全感。
●一旦制定好计划,便不太喜欢改动,也不喜欢被人要求临时改动。
感知型:
●更倾向于不过多准备,喜欢即兴的、灵活变通的、随机应变的临场发挥
●哪怕计划全部制定好了,依然乐意接受或渴望接收新的建议,即使全部推翻重做也没关系
注意:
1):判断型,喜欢制定计划,是因为如果不提前准备,会担心因准备不充分而表现不佳、出丑尴尬等。
2):判断型喜欢“做判断多于感知”,重新改动计划等于重新做自己不太喜欢的感知(搜集信息)过程,感知型“去感知多于做判断”,重新改动计划等于重新做自己更喜欢的感知过程。
3):判断型急于解决问题,给出判断,如果方案/计划/结论不能定下来,会因这种悬而未决感到难受;感知型害怕快速做出决策,尽可能多的搜集信息、材料,往往想拖延到最后关头再做决策。

06购物习惯差异
判断型:
●更倾向于快速高效,找准符合心中标准的目标产品,不喜欢花大量时间对比参考
感知型:
●更倾向于尽可能多的了解不同产品的信息,线上、线下货比三家,再决定要不要购买。
注意:判断型有时也会货比三家,但仅对比几样关键要素,比如价格、品质、功能,只要基本符合,就倾向于速战速决,不想在这件事上花太多时间。认为一直在考虑而没有决定是难受的。也许最后购买的不一定称心如意,但决定后就舒坦了,可以投身在其他地方。
而感知型,很可能经常这样,更喜欢尽可能多的对比很多因素,慢慢比较,不急于作决定。
举例:本人(INFJ)购物时,最怕逛超市,看到货物架上琳琅满目的物品和各种价格,头都要大了。因此喜欢反复采购之前用过觉得还不错的产品。而感知型则更愿意尝试更多新产品,反复体验和比较价格、性能等。
当然,判断型也可能有选择恐惧,但这个恐惧的原因在于信息搜索不全面的情况下又希望能赶紧做出决定,担心选择失误的恐惧。本质上还是希望能尽快做出决定,不让自己犹豫不决,浪费时间。

07社交姿态差异
判断型:
●社交中倾向于用行动、言语“影响、支配”别人,希望他人服从自己
●倾向于交谈时发表意见/判断/结论,因而会带有“掌控”意味的手势,比如“掌心相对、十指微曲”进行分析、总结,在有强调观点时,也有“指点”意味的手势;
●在听取他人言论,尤其观点相左时,表情上“眉头紧锁,眼珠来回转动”,即使嘴上不说,也在内心做判断。
感知型:
●社交中更倾向于配合、追随,不喜欢权力,每个人能按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就行。
●倾向于交谈时开放的、全面的搜集信息,全然投入的听取他人的言论。因而姿态上偏向开放,包容的,“打开肩膀,展开手掌,面向谈论者”;
●表情上,眼神柔和,不轻易打断他人的话,对于他人的表达,常用一种了解、感知、接受的心理,即使在内心都很少做出判断,认为每个人都不一样,都可以理解。
说到这,INFJ表示好想体验下P型的感知方式,当他们在使用感知功能搜集信息的过程时,是“封闭了”判断功能的。即听、看、体验、感受时,倾向于对人或事都抱着顺其自然的态度,让TA们按本性存在着。感受就是感受,没有想要判断的动作。
而我们,J型,对待人或事,会瞬间、下意识的做出一个决定,可能做出来后会立马被推翻,或者可以连续做出很多决定。但是,在做决定的瞬间,是“封闭了”搜集信息的过程的。
尽管INFJ在和人交谈时,言语上不常打断或给出判断,但内心是在做这件事的。又因为直觉敏锐,更容易快速的、凭感觉的做出一个判断。因此,才更觉得P型的小伙伴在交流时,那种全然投入、专注于倾听感受、而不妄加评论的状态是多么让人舒心啊!

那如果我们不满意于自己的偏好,能改变扭转吗?
比如,感知型想要像判断型那样,更有计划、更高效的完成工作,于是逼自己定目标做计划,充分利用时间。然而,一阵热情过后可能又会回归到自在随意的状态;
比如,判断型,想要像感知型那样多一些体验,多一些随性,而不是在计划中时刻紧绷,然而,放松一段时间后又终将回归到计划人生,定目标,完成目标,再循环。
因而,想要彻底扭转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在这两者之间找一个相对的平衡,想要偏好生活体验多一些,则必定控制少几许,想要偏好计划人生多一些,则自然对体验少几分。
最主要的是,不管哪个偏好,哪个类型,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拿自己的短板和别人的长板相较,丝毫没有任何意义。说不定你自觉短板的地方,正是他人可望不可及的呢!希望人人能够找到自己发光的部分,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夺目绽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