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癖读书

自我管理 | 你会“睡”吗?

2016-10-05  本文已影响427人  乐小磊

睡觉,是我们一天24小时中,最连续、最长的一件“工作”,而且表面上看来,是对我们有效利用时间“贡献”最小的,最起码在睡觉时,我们难以主动再做些什么工作,出些什么成果。这时候,作为自律者,追求高效者必然会提出一个问题:是否我们可以压缩睡眠时间,以换取更多的工作时间?


最近读了一本书,《神奇睡眠》Kacper M. Postawski著,受益匪浅。通过提炼与查阅文献,为以下,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睡眠的误区

我们常常想打“睡眠”的主意,想剥夺其中的1、2个小时,用来工作或学习。但也存在种种疑虑,担心睡不够是否反而会影响到工作生活,更有甚者,有睡不够8个小时人们就会疯掉的舆论宣传。事实上,大有每天只睡4-6个小时的人存在,比如越洋赛艇队员,他们轮流值岗,要长达数十天,而船上的工作也是相当要求脑力和体力。另外还有无睡眠记录的热衷者,最长的已经达到18天之久,而这些人也只是感到需要睡觉和精力不能集中,并没有疯掉或怎样。甚至还有一些研究,表明睡眠时间少于8小时的人反而能够活得更长(科学研究中出现相反结论也是屡见不鲜了)。此时,我们就蒙圈了,到底该睡多久呢?

二、睡眠的机制

有些人每天睡不到6个小时就够,有的人每天睡10-12个小时依然浑浑噩噩,无精打采。因此,睡眠绝对不单是数量的问题,而是更多关于质量的问题。这么的话,就要深入点,谈谈睡眠的机制。

1、脑电波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个概念。科学研究发现,在脑电图上,大脑可产生四类脑电波,四类脑电波对应大脑呈现的四种不同状态。当您在紧张状态下,大脑产生的是β波;当您感到睡意朦胧时,脑电波就变成θ波;进入深睡时,变成δ波;当您的身体放松,大脑活跃,灵感不断的时候,就导出了α脑电波。

①δ波:深度睡眠脑波状态(范围0.5-3HZ)

当人们的大脑频率处于δ波时,为深度睡眠、无意识状态。人的睡眠品质好坏与δ波有非常直接的关系。δ波睡眠是一种很深沉的睡眠状态,如果在辗转难眠时自己召唤出近似δ波状态,就能很快地摆脱失眠而进入深沉睡眠。

②θ波:深度放松、无压力的潜意识状态(范围4-8HZ)

当人们的大脑频率处于θ波时,人的意识中断,身体深沉放松,对于外界的信息呈现高度的受暗示状态,即被催眠状态。θ波对于触发深沉记忆、强化长期记忆等帮助极大,所以θ波被称为"通往记忆与学习的闸门"。

③α波: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范围8-13HZ)

当人们的大脑频率处于α波时,人的意识清醒,但身体却是放松的,它提供意识与潜意识的“桥梁”。在这种状态下,身心能量耗费最少,相对的脑部获得的能量较高,运作就会更加快速、顺畅、敏锐。α波被认为是人们学习与思考的最佳脑波状态。

④β波:紧张、压力、脑疲劳时的脑波状态(范围14HZ以上)

人们清醒时,大部分时间大脑频率处于β波状态。随着β波的增加,身体逐渐呈紧张状态, 因而削减了体内免疫系统能力,此时人的能量消耗加剧,容易疲倦,若不充分休息,容易堆积压力(这是现代人的通病)。适当的β波对注意力提升以及认知行为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2、睡眠的5个阶段

睡眠的第一阶段:大脑发出α脑电波,是一种较为低频、微弱的脑电波,和一些θ脑电波,这个状态下,我们身体开始放松、呼吸和心跳渐缓,但这时我们依然是清醒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睡眠协奏曲”的前奏。

睡眠的第二阶段:这个阶段我们发出的是睡眠纺锤波和K-复合波,这些是脑活动的瞬间脉冲所带来的产物,这一阶段我们很容易被“惊醒”,并且认为我们没有“睡着”。

睡眠的第三和第四阶段:也称为深度睡眠或熟睡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脑电波为δ脑电波,实际上是在δ和θ脑电波之间徘徊者。这时,我们才是真正的“睡着”了,因此也被称为熟睡阶段,我们的血压、呼吸和心率降到了一天中的最低点,血管扩张,流入肌肉,人们的精力开始恢复。

睡眠的第五阶段:快速眼动阶段(REM阶段),这个阶段就是我们的做梦阶段。而这个阶段我们的脑电波迅速增加,跟清醒时一样,这也容易解释,因为此时我们在“做梦”。

其中深度睡眠阶段,是解除疲劳的关键阶段;第二阶段和REM阶段,还没有相关的科学结论,但存在一种猜测,跟人们白天所观、所感、所学有关。

这五个阶段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整个周期大约为60-100分钟(因人而异),而我们每次睡眠,都是由几组睡眠周期组成的。如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整个睡眠是由几个睡眠周期组成的。往往第一个周期的熟睡阶段最长,以后会越来越短;第一个REM最短,而以后会越来越长。

3、影响睡眠的因素

①体温节律:我们身体中有一个潜在机制,叫做生物钟,它控制了你一天的精神状体和身体机能,当然也影响你如何入睡、睡多久、多深。时差就是生物钟作用于人的典型表现。

而生物钟里有个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体温节律(为什么最重要?我想是因为它好测量),也叫生理节律。它是指我们一天24小时中的体温变化规律。如图:

我们的体温在一天24小时中,在37±1度的范围内变化,形成以上曲线,而这个曲线是有惯性的。值得注意的是,体温曲线与脑电波的关联,体温高脑波强,低则弱,分别也对应了我们的清醒和睡眠。但每个人的曲线有区别,受运动情况、入睡时间、起床时间等影响。

②褪黑素:褪黑素是负责让我们入睡的一种荷尔蒙,它在黑暗的环境中由松果体开始分泌,少量由视网膜分泌。在光线充足的情况下,褪黑素会急剧下降,人们的睡意会逐渐消失。

③运动量:任何运动都能快速提升体温,并在持续一定时间后,让你的体温下降到更低点(更加困)。

④非睡眠时间:清醒的时间影响着阳光摄取和运动量,进而影响着睡眠,这也是为何睡得很多反而不利于睡眠的原因之一。

三、优化睡眠的建议

1、规律的睡眠。这是老生常态,从以上原理中,我们可以知道,由于体温节律的趋向稳定,所以顺应体温节律规律睡眠,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在该睡的时不睡,该起时候不起床,搅乱体温节律,必然会控制不了睡眠的时长,更会降低睡眠质量。这里面要注意的是一个普遍的误区:周末补觉,睡到自然醒有利于我们精力管理。周末补觉一方面会干扰你的生物节律,一方面由睡眠阶段周期可知,熟睡阶段只是在开始的3-4小时,而随后的周期中熟睡越来越少,REM阶段则越来越长,要知道REM阶段脑波跟清醒时几乎一样,这样对你的睡眠没有太多好处。

2、完整的睡眠周期。我们最好在一个完整的睡眠呢周期醒来,即在REM阶段醒来。这是由于REM阶段的脑波与非睡眠时间脑波接近所决定的,这个时候起床我们不会觉得“醒不了”。相对应的,如果在深度睡眠阶段醒来,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那时的我们,似乎喝醉了一样,迷迷糊糊、昏昏沉沉、周体酸痛,缓好大一阵才能清醒,所以我们应尽量避免在深度睡眠阶段醒来。但这个点不好把握,只能通过试错的方法,对自己进行测验和记录,试着比平时早或晚起20分钟,持续做下去,并找到那个点。我建议的时间应该是晚10:30-11:00入睡,到早6:00-6:30起床,这么总时间是7.5个小时,按90分钟一个周期来计算正好是5个周期,尽量把时间调整到这个范围内,因为这也符合黄帝内经(子时养肝)。

3、涉入足够的阳光。阳光可以提升体温,降低褪黑素,让你更长时间保持清醒。因此,我们应保证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因为室内的灯光并不能帮助我们增加光的涉入,其实它跟处在黑暗中并没有太大区别(由光亮计算公式可算出来)。

4、要注意加强锻炼。锻炼,可以提高你的体温节律中体温的高点,这会提升你全天的精力;同时会使你的体温节律曲线中低点更低,让你睡得更熟,更不易被惊醒。有规律的锻炼,还可以避免过于平直的体温节律曲线,这能让你在偶尔的全天满负荷加班时,也能保持良好的精力和睡眠。但要注意,依据这个理论,晚上锻炼不是好的选择,因为锻炼往往会使你的体温持续4小时以上保持高点,那么你又如何入睡?所以还是早上锻炼,早上锻炼又会在一天的第一时间增加你的光线摄入量,这是良性的循环。

5、关于午休或打盹。很多人有午休的习惯,然而不合理的午休反而会影响睡眠,影响精力,一种是过长的午休,会影响体温曲线,体温降得过低,随后又活动的话,恐怕晚上就难以入睡。另一种是在深度睡眠阶段醒来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午休的时间应在第二阶段醒来,即30分钟左右,达到一定程度解乏的效果,而不是替代晚上的睡眠。

同学们,你会“睡”了吗?

80后/在读硕士/孩子他爸/基层干部/有志青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