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的电影》︱相信爱情
《两个人的电影》是作家钟求是著的一篇中篇小说,刊登在2012年第一期《收获》杂志上。
读此文如同听邻家大叔讲一个爱情故事。文章的时间线条清晰,语言生动朴实,像一条清澈的小溪,静静流淌,偶尔扬起的浪花,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故事始于三十多年前,若梅嫁给了在部队当排长的邻居大奎,两地分居的夫妻俩靠书信沟通,文化不高的若梅时常向书生昆生请教生字和借书。两颗年轻的心,就这样撞出了火花。但彼此都没有捅破。
直到一天,若梅主动邀请昆生去看电影。看这场电影得到温州,路途相当艰辛遥远,长夜遥途必然要发生一点事,两人的命运就从这第一场电影发生了转折。
电影院里,开始了甜蜜的牵手。电影散场之后,夜色迷蒙,偌大的城市却无他们俩的容身之处——既没有结婚证,也没有单位介绍信。只好栖身在公园的亭子里,当两人激情迸发即将深入的时候,被纠察队逮个正着。昆生因破坏军婚罪判刑三年。
在探监的时候,若梅透露,在昆生入狱后,她仍在每年第一次约会的7月30日那一天去看电影,到公园的亭子静坐。
昆生1979年出狱后,彼此没有约定,心有灵犀地跑到公园亭子里等到了若梅,一起去看了电影。于是从此定下基调,每年的7月30日那一天,那一个电影院,见一次面,看一场电影。然后吃吃饭,唠唠家常,找一个能睡觉的地方,不做越轨的事。
直到多年以后,在一家宾馆里,昆生和若梅才完成了从精神到肉体的跨步。但若梅立即有了不安:“刚才我一直在想一件事,咱们这样做了,岂不是证明以前给你的判决是对的吗?”“可现在做,等于把证据给补上了。我是指咱们心里。”“不是不安,是不踏实。”……
不安过后,恢复平静:
这次以后的每回见面,我们保持着静心的状态。男女相处有时候就是这样,去了肉体的念头,心里反而变得轻松,有一种简单而干净的快乐。我们像情人,也像朋友,相互喂给对方淡静和舒服。如果说生活是重的,我们至少让这一天变轻了。
若梅得病去世后,昆生依然孤独地坚持着,在那一天去那个地方的电影院,认认真真地看一场电影,因为那不是他一个人在看电影。
文中,若梅是怎么嫁给大奎的,若梅长得如何美丽?这些情况作家并没有按照套路来做细致交代。且设计大胆——昆生和若梅的身体即便近在咫尺只发生了一次关系,近乎执著于精神上的相恋相爱,这令人难以置信。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解读《两个人的电影》,但我一路读下来,故事情节是顺畅的,信服的、感动的。
难道真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男女之情在人间?无疑,《两个人的电影》证明给我们看了。但随着时代的变化,观念也跟着变化。每次住宿开房不同的条件要求,就是最好的缩影和佐证,新的变化是更人性化了,但真爱情也越来越少了,特别是当下,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情色关系过于随便和不郑重了。这是作者所担忧和鞭挞的:
几个月过去他又回一趟家,带来的是另一个女孩。我提醒儿子,我的眼睛还没花,认得这个女孩不是上回的女孩。儿子说:“嗨,老爸,别理我们别理我们,我们的事你哪懂呀!”
作家通过《两个人的电影》讲述爱情故事,其实意在呼吁当下青年男女,要坚守挚情至爱的优良传统,真爱不要随时间和空间的流转而流逝。特别在房、车等物质重压下,在“性开放”的冲击下,能否相信爱情,值得新生代思考。
附链接: 钟求是:两个人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