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读‖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本章继续品读论语第四篇内容“礼仁篇”。
在上章学习了“里仁为美”,讲了所处环境对人的影响和拥有仁德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居处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和认知。
他认为和有仁爱的邻居乡里相一起居住才是最美好的。如果选择的住处不是一个有仁德的地方,自己怎么会变好呢?
除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还有自身的修养更为重要。
孔子认为,一个没有仁德的人,是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的境地,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的境地。
这个不能的意思,是说没有仁德的人,不管他处在于什么样的环境中,他都不会安稳当下,贫则为非作歹为所欲为;富则奢侈淫逸扰乱社会。
这样的人不懂得从自身出发,提高自身能力多宽待他人。
包括工作也是,一个自身修养就不好的人,不管到哪里工作,都总会怨声载道,挑剔他人,更不会懂得反躬自省。
所以孔子告诉我们,交友结缘要知道对方是否有仁德,没有仁德的人无论贫富皆不可深交。
也只要有仁德的人才能懂得安于仁道,具备了仁德之心,才不会失意时怨天尤人,得意时得意忘形。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这里的“好”,读第四声hào,喜欢的意思;“恶”读wù,厌恶的意思。
孔子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知道喜爱什么人,厌恶什么人。
通俗来说就是不要像“老好人”也不会像“小人”,有仁德的人,能正确地爱人,也能正确地厌恶人。
仁者能好人,是懂得发自内心的去喜欢一个人,喜欢的是这个人的本身,而不是这个人外在的物质或者头衔和地位。见谁都说别人好,就不是仁者,只能说是老好人。
仁者能恶人,是懂得不从利益的出发点,去评判一个人的好坏,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会因为对方给点好处,就觉得对方是好人,这样的人就不叫仁者,只能说是小人。
所以有仁德修养的人,既能够正确地爱人,也能够正确地厌恶人。客观正确地对待人,克服一己私见。大家都说他坏,他不见得一点不好;同样,一个人大家都说他好,他也不见得真有那么好。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这里的“恶”读wù。
这句也有记载说读è,按照前后相应和注解来看,更符合读wù。
孔子认为,如果一个人具备了仁的修养,就不会有特别讨厌看不惯的人和事了。
这样理解和前面的知识点就对上了,孔子多次强调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包括仁的概念,只有内心有仁德,礼乐才能匹配。
同样的,只有自身有仁德,才会懂得用仁德的心看待世界,懂得宽以待人,对不顺心的事世不做抱怨。
所以,人只有养成了仁爱之德,才不会去做坏事,既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去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仁德之心的修养在于中正平和,对人对事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偏执于爱或者恨。
来简村,怎么少得了会员呢?大熊邀请你开会员啦,满满福利等你领,千万权重为你助力文章。
详情请点击☞简书合伙人大熊之影叫你领取福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