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教育源头活水之新思考

好课的模样:巧用课文练语用

2018-11-15  本文已影响223人  秋之准备

一节好的语文课到底长什么样?名家流派众说纷纭各执一词。余映潮老师说,好课,是利用课文资源、设计学生活动的课,是精致利用课文、凸显语言学用的课,是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层次明朗的课,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课。听了余老师的《金色花》和《飞天凌空》,我看到了好课的模样。板块式推进、主问题教学的理念早在十年前就已经深入我心。比照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弊病,听课过程中,我对余老师课中的语用训练和对话技艺特别关注,感触颇深。

一、学用语言,依体而练

2011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440字的引言中,5次提到“语言文字”,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由此可见,语文课的所有教学目标和内容都要紧紧围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所有的教学行为和措施都要紧扣这一目标进行。而余映潮老师的课,正是扎实贯彻课程标准的最好范例。

王荣生教授在《阅读教学教什么》中强调:阅读教学要依体而教,要有较强的文体意识。纵观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活动,不仅是依体而教,更上升为以训练为主、依体而练:教师组织了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丰富活动,课堂上呈现出动静相宜、疏密相间的生动形态。

《金色花》是一首散文诗,兼具诗的精粹凝练和散文的细腻抒情。教学这一课时,余老师紧紧扣住散文诗这一文体特点,在进行了丰厚的知识铺垫之后,设计了以下学习活动:(一)和美的朗读。第一次朗读,读出亲昵的语气;第二次朗读,读清课文的层次;第三次朗读,读美人物话语。三次朗读训练目标明确,各有侧重,一练一得。(二)探求新鲜知识。任务:品析由《金色花》的抒情味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手法。方法指导:略作批注,可以利用课后练习;用一句话阐释你所发现的抒情手法。因为有提示、有示例、有方法指导,这个看似很难的品读活动,学生参与得也很积极。(三)尝试精巧品析。思考:《金色花》的起笔之美、结尾之妙,分开赏析。(四)深情的背诵。出示王宜振最新发表的儿童诗《两颗心》,指导学生读好其中反复出现的“真”字,要求当堂背诵。

提炼一下这节课的训练内容:朗读、品析抒情手法、品味精巧结构,背诵积累,强化所学。可以发现,这节课除了体现余老师板块式的教学理念之外,更凸显了他依据文体设计学习活动的教学思想。这个课的视点(切入点)是散文诗的特点,落点(聚焦点)是抒情手法的品析,三个主要活动,都指向散文诗抒情性、精美性的文体特征,带领学生在读、说、思中学会散文诗的阅读方法,通过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鉴赏品析能力。

再看《飞天凌空》。这是一个新闻特写,其文体特征是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达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并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或场景。形象化描写、放大细节、凸显特征是这一文体的本质属性。那么,来看余老师的教学活动:明确课型和学法,出示新闻、新闻特写的知识卡片。活动一:读一读。读字音,边读边写字形,理解词意,积累短语,感知本文语言的书面化。根据副标题,概括事件。活动二:背一背。学法:圈画、组合。勾画出文中对吕伟的描写,形成一篇精美微文。学生动笔,展示。教师出示浓缩的微文,要求学生大声地背诵。活动三:品一品。学法:评点、批注。实践:就课文内容进行旁批。句式:……很有表现力。教师示例。学生动笔,批注3分钟,师生对话。教师小结。

提炼一下这节课的训练内容:读词句,概括事件;课文集美,勾画人物描写;品味句子。第一个活动指向用词特色,第二个活动聚焦人物描写,第三个活动指向形象化语言。课堂的视点是书面化、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课堂的落点是形象化描写的集美和品析。三个活动无一不是针对新闻特写的文体特征展开训练的。

综上所述,余老师老师的课把语言教学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中之重,其教学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关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均指向文体特征,立足学生对语言的学用。回顾我们自己的课堂,对语言的学习常常止步于朗读和品析,而品析又常常囿于修辞、描写、答题格式等千篇一律的方式上。至于“这一个”的训练点在哪里,我们很少顾及。余映潮老师的课,教导我们要贴着文体训练语用,扣着文体设计活动。

二、精致对话,深化学用

语文课堂是师生围绕教师精选的话题进行平等对话的平台。良好的师生对话,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说的“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但我们的课堂对话大多数情况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要么表现为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学生变成盛装知识的口袋;要么教师设计问题,给极个别学生展示,然后匆匆出示标准答案;要么教师给出问题后全班异口同声回答,看似热闹,实则空虚;还有另一种极端是学生漫无边际地回答,不得要领,教师随声附和,“很好”“不错”“再想想”等成为口头禅。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余映潮老师主张课堂师生诗意对话。他认为,从教师的角度看,课堂对话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第一,参与学生的话题讨论;第二,对学生的讨论活动进行小结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第三,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进行解答;第四,对课文的难点进行讲析与诠释。对教师的要求是:诗意表达,平等对话。语言要自然、简洁、准确、优美、流畅、切题,表达要富有情意,富有诗意。他的每一节课都能看到这样的师生对话。

《金色花》一课,师生围绕“一句话阐释你所发现的抒情手法”这一话题展开对话。

生1:这篇文章是用物象来抒情的。

师:用金色花来抒发情感。金色花是印度圣树,是圣洁的树,很受印度人民喜爱。

生2:用了第二人称。

师:这首散文诗采用了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同学们要用一小段话来表达观点。

生3:文中有很多充满童趣的语言。

师:对,作者是从儿童视角展开的。

生4:文章写了三次嬉戏。

师:这是在反复抒情。

生5:“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说明孩子爱护母亲。

师:你看到了细节描写之美,母子间多么默契。

生6:结尾处母子俩的对话很有抒情味。

师:这是想象中的对话,能体现出母子深情

师小结前五位同学发现的抒情手法:物象抒情、第二人称抒情、反复抒情、儿童视角、细节描写。

教师讲解学生没有说到的抒情技巧:①“假如”一次,往往在诗文中引领者抒情。②第二人称常用独语的方式抒发深情。③用问句抒情。“妈妈,你会认识我吗?”“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从上面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对话中既有评点,又有补充完善。教师参与话题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诠释延展学生不尽完整的话语,在交流中对进行语言的学用熏陶。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又让学生的语用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飞天凌空》一课,师生围绕“……很有表现力”这一话题展开对话。

生1:末段很有表现力,衬托了作者对运动员的赞叹。

师:“衬托”这个词用得好。

生2:“哧”地插入碧波之中,这句话很有表现力。

师:“哧”而不是“啪”,用声音的描写表现跳水运动员记忆的高超。

生3:“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这句话运用了侧面描写。

师:还是场面描写,场景描写。

生4:“……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运动员有没的身姿。

师:注意“托”字,更能表现运动员身体的舒展。

生5:白云似在她的头顶漂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运用了衬托,写出她身姿优雅。

师:用了衬托,同时还有夸张的手法,白云、飞鸟都是高空的事物。

生6: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蹬”字用得好。

师:“飞”字用得也好,这两个字把运动员的力量写出来了。

教师小结:层次清晰,按时间发展顺序行文;视角美妙,运用俯仰视角进行细腻描写;场景描写、定格描写、衬托手法;大量运用四字短语,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比喻优美,充满赞叹之情;生动的画面,形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客观的议论,巧妙地点题。

从上面实录可以看出,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平等、融洽且富有诗意。而且,每次对话,都是一次面对面的语言运用指导,小到用词,大到句式、赏析角度。学生在老师亲切自然而又简洁贴切的指导下,越说越好。一节课尚且如此,日积月累下去,学生的语用能力必将有较高的发展。精致的师生对话,让语言的学用更加深入而具体。

比照自己的课堂,往往重复学生的话语,或者硬灌给学生所谓的正确答案,久而久之,学生厌倦了语文课,觉得没有意思,没有挑战,没有收获,课堂上就出现万马齐喑的状态。而余映潮老师的课,学生往往参与得很充分。根本原因在于老师高超的课堂对话艺术。这看似轻松平常的对话,源于教师对课文的深入研读。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教师必须非常熟悉课文,必须对课文有很深的体味与体会,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还应该有机敏的反应能力,有优化、深化学生认识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应该有与学生平等和谐地交流的意识。”而这些的获得,来自家常课的历练。我们只有把每节课都当成磨炼自己的平台,才能在师生对话中做到自然融洽而又诗意。

好的课堂是什么模样?套用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的一句话: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去看,都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余映潮老师的课就是这样。而我站的点,正是课堂中我所欠缺的地方:依体训练语用能力,对话深化语用学习。看到了好课的模样,以后我将不断努力,朝着这模样修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