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2
艺术师资培训课第一天
今天的课程大致分为两部分部分:
一、概念部分
二、基础造型感受、基础造型升级版
第一部分老师从人类两大特点:模仿和期待开始,老师讲到模仿和期待的关系模仿意味着自我意愿在后退,这后面其实是有一个期待在起作用的。
在模仿的初期我们并不希望所发生的模仿有任何改变,甚至我们在不断的尝试模仿的更像,于是一遍遍的重复与模仿对象一致的程度,直到达到自己“期待”中的感觉。之后才开始尝试做一些改变,随后越发敢于尝试。这其实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
这部分举例:我们身边经常会有烘焙高手,于是我们可能会羡慕而产生学习对方怎么做到的,我们要来配方后就会“模仿”对方去做,配方中的材料及用量都会一丝不苟的严格执行,直到非常娴熟地掌握这门技术后,我们才会想到尝试改良。这个例子很好的展示了模仿的整个过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是目标导向的,期待就像我们的绊脚石,直接把我们引向了那个目标,而缺乏“实用的思考”(老师用词),忽略了过程。老师所讲“实用的思考”通过举例,我理解这种思考就是指追根溯源的发现根源性问题。这部分内容让我联想到我们常说的“活在当下”,放下期待、充满专注与爱的去看去发现问题。
“认可”从某种意义上是在鼓励孩子的期待行为,同时认可也是在帮助孩子的自我确认。这个没有对错,只是度的把握的问题。期待值越小才可能发展出给予的能力。
带着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老师,课堂上老师要尽可能的延长这个问题的时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追着反问一个问题,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最好是学生自己通过思考找到答案。老师在和孩子们相处的过程中,用心的关注孩子的作品,认真而专注地看到孩子,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整体的人对待,而且是长期的一个时间段的持续关注。(比如,当天看到的作品并没有做什么过多的表示,但过几天后老师表示了那天对的感受,会让孩子有被持续关注的感觉),我们是真诚或敷衍的,孩子都能感受到,所以我们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决定了旁人对我们的态度。这点让我想到的是萨提亚心理治疗中,心理咨询师要相信对方有力量,咨询师只是在做点让他内在力量的工作。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基础,通过我们对工作对事物的好奇,引发孩子对待周边事物的好奇。
单纯的模仿是没有意义的,老师要避免用自己过去的知识来教授学生,“真实”是很重要的。我理解这个就好像我们道家所说“为学日增,为道日损”。
第二部分:塑形
2018-04-02在塑形前,老师给了我们20分钟时间充分去和泥土在一起,感受它,带着玩儿的心理去感受。提示我们不要期待,尽量去专注而投入的工作。
凹凸是两个相对的造型,所有的物体的面都是凹凸面组成的,我们今天的塑形就从塑造凹面开始
想象一个正在被抽空的正方体,六面都会呈现被吸进去的样子,这个造型过程适合7年级左右年龄段的孩子。并不是因为低年级的孩子不具备这样精细动作的能力,而是因为7年级阶段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容易变得往粗糙的趋势发展,这样是为了保护孩子们的能力流失。
泥塑其实就是在塑造自己的身体,我们赋予物质体有灵性。
凹造型的升级版分上下三部分,就像我们身体的头部、身体和起站立作用的腿部。这是适合9年级孩子的课程,是一个直立的凹陷型,下面不断挖下来的粘土要放到上面去,以不断增强他的直立感。如果塑形成扁平的趴在桌面上的形状,那孩子的状态也是这样的不够挺拔的。这个塑形练习是一个清晰的,挺拔,有界限感的练习。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没有耐心做工作,总是无所畏惧的着急的投入工作,其实这也是为入世做准备。他们需要挺拔的力量。
现在孩子多数趋于,描述一件东西时只会说:这个像什么,而不能真正去描述细节,因为少了这些细节感受,语言逐渐趋于贫乏。而塑形是可以帮助孩子专注、全然感受工作其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