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当作朋友》摘要5-交流

2018-05-14  本文已影响54人  幻然

5.1学会倾听

某种意义上说,交流的有效与否更取决于听者而非说者,事实上,倾听能力比阅读能力更难锻炼,因为人讲话的速度远低于大脑的思考速度,所以走神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我们的大脑有一种拼接功能,例如911时在烟雾中看到魔鬼的面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种能力会让我们误以为自己没有错过任何信息,但事实与之相反。

尽管这种模式拼接能力与世间万物一样有它固有的局限,但它也和世间万物一样可以被有心人控制利用,对于有心人来说,几乎一切的解决方案都是源于自知,因为摆脱局限首先要了解那局限。用自知作为起点,审视模式拼接能力的运作机理,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必须想办法获得一种或者一些“能够甄别已知信息有效性”的知识,例如:双盲测试。

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多余的脑力进行回顾和预期,而不是打断与反驳。如果内容是关于事实的,可以花时间想想他所陈述的事实真实性如何,如果是看法,那就想想他这种看法的根源来自何处。只要花精力去想,很多原本没听到的东西就会自动浮现出来。

5.2说与不说

每句话都是有归属的,有些话你说出来可能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一般我们得到的建议是说该说的话,可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会更加长久:努力成为可以说话的那个人。时不时做出令人敬佩的事情,就会主动有人找你做朋友,尊重只能靠积累获得,这是铁律。

5.3共生状态

刚出生的婴儿是分不清自己与世界的区别的,以为自己就是世界,世界就是自己,自己掌控着一切,多么得幸福,甚至有些成年人也分不清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这便是共生状态,每个人都有返回共生状态的欲望,然而,最无能的状态被理解成最自由的,这是多么可怕的错觉。

很多人在思想上都处于共生关系,他们分不清我与我的观点之间的区别,所以在与人讨论时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有意义之讨论的前提是双方不仅要“相互竞争”更重要的是还要“相互合作”。
脱离有意义的讨论是有明确信号的:你说的都对,本来就是这样的嘛,滚;而相互合作就是在理性讨论的框架下进行讨论。

二、事实、真相、真理、道理是独立存在的,从来不会依附于任何个人或者集体而存在。
总有一些人以为自己掌握了真理,或者自己就是真理,甚至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的阶段,跨越这个阶段只能靠自己,靠心智的成长,如果讨论的时候遇到了自以为是的人,那么你应该躲远点。

三、truth不会因任何人而改变,不停变化的只是人们对truth的理解。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是吗?”每当有人这么说的时候,你就应该闭嘴了,我们讨论的是事实,并不是看法本身,尽管大部分讨论都是从看法出发,但是看法仅仅是对事实的理解,并不是事实本身。实际上大部分人的想法本身也并不来源于自己,而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被灌输了观点而不自知。

5.4正确复述

沟通是一个编码(表达)和解码(理解)的过程,可是由于每个人所处环境和长期积累的差异,最终导致编码解码的机制各不相同,所以有效沟通要多难有多难。

想要准确的理解他人,可以在交流中设置一个验证机制(反馈机制),当对方说完内容时,可以反问一句:“你的意思是······,我理解的对吗?”如果你理解的有出入,对方会重新表述一遍。

6.5勤于反思

我们每个人都会受到经验上的局限,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例如“把部分事实当作事实”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所以我们需要反思,不断地反思。

一、深刻了解经验的局限
很多重要的知识都具有这样的属性:了解的同时已经基本相当于掌握。经验是存在局限的就是这样一类知识,但是许多人会因为恐惧而放弃学会这一点,就像在水中抽筋了仰在水中不动就可以了,大多数人知道这一点但就是做不到,所以求知的路到后来都是需要勇气的。
二、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经验不仅需要归纳,更需要演绎论证,使用经验是存在风险的,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三、保持记录
有些错误就是会反复犯,但是记录会让我们尽可能的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四、用观察与阅读汲取他人的经验

五、经常使用类比跨越未知与已知的障碍

六、运用时间积累,耐心等待不能跨越时间的经验

遇到不解的问题,不确定的想法,可以先记录下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