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散文颠覆认知

成圣之路(1584)静坐、冥想、读经、放空等等,本质一也

2024-01-21  本文已影响0人  今日昱言

静坐、冥想、读经、放空等等,本质一也

每个人都有良知,良知是无所不能的,物来则照,如果良知光明,那么有什么事来了,你自然会有相应的应对之法,而且这个“应对之法”是非常符合“道”(即规律)的,符合“道”,然后就能很顺利的把事情解决了

良知为什么无所不能呢?

王阳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六祖慧能在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后,悟到:“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既然本自具足,我们为什么不会用呢?还是找不着方向,不知道往哪走呢?

因为我们的良知都被后天的各种“过分的欲望”给蒙蔽了

比如,老子就非常推崇“婴儿”的状态。婴儿有什么状态呢?饿了吃,困了睡,吃的时候只想吃,困的时候只想睡。

我们自己呢?饿的时候“不愿意”吃,困的时候“不甘心”睡。。。

实际上,你“愿不愿意”“甘不甘心”,谁在乎呢?!不过是你自己的身体跟着受罪罢了

以上说的是“吾性自足”“无所不能”的事。

那么好了,“静坐、冥想、读经、放空等等”的本质是什么呢?

上面说了,我们“吾性自足”“本自具足”“无所不能”“能生万法”,但是因为被“过多的欲望”蒙蔽而发挥不了作用

那么,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蒙蔽良知(真知、真我)、影响良知的(真知、真我)的“过多的欲望”给去除掉

怎么去除呢?

两种方法。

第一是割草,即把这些杂草一样的杂念给割掉;

第二是养好田,即把自己的心田打理好,让它无法生出杂草。

这两种方法高下立判。

实际上,割是割不完的,而且,很有可能“越割越多”

相反的,把注意力集中到“养好心田”,根除“杂草”滋生的土壤,这才是治本之策

那么好了,“静坐、冥想、读经、放空”的意义就在于:

让自己静下来,

通过“引导自己注意力集中到正确方面”也好、通过“什么也不想”也好,通过“读经典”(即读经或优秀经典著作)也好,

让自己完全沉浸在没有念头的“小宇宙”里、或者全是“正知正见正能量”(指读经或优秀经典著作的时候)的“小宇宙”里,

这样,就把良知(或真知、真我、本我)外面影响我们良知发挥作用的“各种杂念”等“杂草”全部祛除了。

这样一来,在这样的小宇宙里,良知“光明”了,恢复作用了,那么“物来则照”,遇到什么事,就可以应对自如了,而且良知给你的决策完全是“合于道”的,所以可以很顺利的把问题解决掉

以上即是“静坐、冥想、读经、放空”发挥作用,产生不错的效果的真正原理。

对于一般的爱好者来讲,他们可能有了这些体验,但是可能分析地没有这么透彻;

他们可能会省略过程,直接把“做静坐、冥想、读经、放空”与“取得好结果”直接画等号。

其实,过程理解不理解的也不重要,亲自体会到了它们的好,直接画等号,就这么简简单单也很好。

那为什么要“反复静坐、反复读经、反复冥想”呢?

因为实践也是分层次的,越实践,感触越多,体会越深,对其的认识也越深;

通过“反复”这个过程,才会慢慢将良知之上覆盖的各种私欲慢慢掀开、抛掉,让良知显露。

单独说说读经。

读经的作用发挥,不仅仅在于“找个正确的事干,让心没空想别的”,

还在于:千百年来,读的人很多,信的人很多,副作用不大,大家多少都比较相信,有些认同”,我们有这个价值基础,所以在“读经”的时候,也会比干其他的事来的“真诚”一些、更加投入一些

还在于:经里面,除去带有宗教色彩的内容不说,其实仔细分析,它里面其实是“经验总结”,是各种事情的一个高度浓缩的“经验总结”,我们在读的时候,可以同时获取一些这样的知识;知识是“公器”,不是说“谁发现就独属于谁的”,类似于“我不喜欢某个歌手,但他的某首歌我确实喜欢听”,这里要区别开;

光干“静坐、冥想、读经、放空”,那我不用学习学习其他的了吗?

“为学日增,为道日损”。

具体的科学文化知识要学;

如果是为了“待人接物”“提升个人修养、境界”,那么做“静坐、冥想、读经、放空”就完全足够了,因为“本自具足”

怎么做呢?

人太复杂,想出了各种概念,让自己无法分辨,无从下手。

其实呢?

真理就一个字“道”(此处道指“自然规律”)。

所有其它的概念本意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道”而进行的、不同场景下的具体应用,其本源就是“道”一个。

怎么做呢?很简单,任何一句“老人言”理解到底、做到底,你都成;

其实,任何一句“老人言”理解到底,其实与儒释道也都是相通的,都可相互生成

怎么做呢?

“静坐、冥想、读经、放空”任做一个可以;

任把一个“老人言”学到底、理解到底、实践到底也可以。

都一样!

2024年1月21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