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简友广场想法

浅谈“至一养真智慧”的意涵

2021-09-12  本文已影响0人  覚明

这是2013/3/18在道慈禅观讲课的录音,稍加整理分享给诸位有缘:

大家上午好!今天的开场白,给大家讲一讲“至一养真智慧”的意义和涵盖范围。

先讲“至一”的“一”字,至是达到的意思,也叫到达目的地。即是说我们修炼所要到达目的地是“一”,“一”说白了就是“道”,《黄帝内经》里面有句话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简单的理解就是阴阳平衡了就符合道的标准和要求了,人生就活得内在的健康快乐幸福顺畅!

再讲一下“养真智慧”,“养真”是我们所要到达至“一”目地具备的基本要素和条件,只有条件符合才能最终了悟至“一”的真缔。而要达至符合养真的条件,必须具备一定的“智慧”,“智慧”是什么?

简单回答:

“智慧是没有烦恼的状态”!

一个烦恼重重的人是没有智慧的人。没有智慧怎能“得一”、“至一”?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得其一,万事毕”!俗话说,人活一口气,如果这口气没有了,还成不成为人?很快我们这个躯壳就会化为乌有。佛说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之体,是由地水火风组成,靠呼出二氧化碳和吸进氧气而活着。如果一口气上不来,我们这四大假合之体就会烟消云散。变成了我们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了。那么也就是分子也好,质子也好,夸克也罢。或者变成了一个虚无也好。总之形体消失于自然中。

但是不是这个身体没有了,我们这个人就不存在了呢?是不是这个样子呀,不是吧!我们还在,为什么还在呢?因为我们死去的是个假人,那个真正的人他没死,也死不了,为什么叫死不了。因为佛陀告诉我们了,养生家告诉我们了,老子告诉我们了,老子说的:“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是吧!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养真集》里面也讲了:

“一人生来有一身,一身皆有一真人,真人灵妙通天地,真人清净无埃尘。真人自古不增减,真人从来莫生死。但能养的真人就,胜如贫子获万金”。

我们再对照一下我们的心经,佛陀讲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然后告诉你,舍利子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不是呀!

大家开始以为你这个老师是在讲气功。当然我们的学习,跟这个气是分不开的。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个练气的功夫,是远远不够的,那只是方术的范围,术的范围,他不能持久。但是如果我们一旦明白了为什么要炼这个气,它的意义在什么地方的时候,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步入这个殿堂。所以我今天在上面写着几个字,叫做“至一养真智慧”。

你要养这个真,要有智慧。就是说我们如何生活的健康、快乐、幸福,是需要有智慧的。你没有智慧的人,我们享受的幸福,是表面的幸福,而不是内在的幸福,不是由你内心深处迸发出来的那种健康,那种快乐,那种喜悦,那种宁静的状态。

我们知道,在中外历史上,能够让这么多人追随的,或者让那么多人穷尽他们的一生去奋斗的,去献身的,是那些古代的圣人。尤其现在你看,耶稣也好,释迦摩尼也好,孔子也好,甚至真主也罢,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是属于这类的人,属于什么呢?属于得到人的精髓的人,神髓的人。所以他那种不生不灭的那个灵性,就遍布这个宇宙空间,遍布这个地球上面。所以当人这个弱性的能量,或者说人没有达到那一步的时候,就会被这些吸引。那么吸引以后,就会跟随。那么反过来讲,我们一旦明白了你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都是神,人人都是仙,都是真人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办法去怎么呢?去达到这种状态。

要想达到这种状态,需要什么呢?需要养!这养还不能随随便便的去养,你随随便便的养,养不好。我们今天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不行的!是养不好的。所以他要“一”,“至一”!要有一定的定力,要有一定的定性。也就是说你选择一条上山的路,你比如说上喜马拉雅山,你可以从北面爬,北坡,你可以从南坡爬。你从北面上去,有没有平坦的路走,有!有没有难走的路?坎坷的地方也有。走南面是不是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有顺利的地方,好走的道,也有坎坷的路,也有荆棘、滑坡等等。但是有一点,你到山顶上,这个点最高的位置,还有没有分别?没有了吧!是不是一样的,都是一样的。说到了山顶都是一样的,但是在路途上,有千千万万条路可以走,叫做条条道路通罗马!问题是你走哪条路?谁来引领你?

你没有一个好的老师引领你,你就很难达到这一步。或者说那些能够引领你走的人,他自己的修为到什么程度?是决定了你能不能够顺利地往前走的一个前提。还有就是你自己能不能够在遇到问题、困难的时候,能够坚守你的阵地,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老师今天早上发了一篇《养真集》的序对吧!后面增加了一段话,这是觉明从事养生教学几十年,儒释道医武,乃至于后来的成功学、心理学、NLP、教练技术、催眠术,甚至德国传入中国的“家庭系统排列”技术,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术,我都涉猎了一下子。那么涉猎这些的目的是什么呢?

因为在我求道的路上有很多的困惑,有很多问题,有很多疑问需要解决。光靠我自己的智慧解决不了,或者说确实感觉到很困惑。因为你想,我带学生带了几十年,我每次回赤壁的时候,就有一班学生来找我,过去的学生来找我治病,我一对照丹经,一对照古人的道理一想呢,以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检验。结果我回去,20多年后回去了,他们还在那里挣扎,而且还不如当初跟我学功的时候那种状态。他们也很虔诚,有的是佛教徒,有的是皈依弟子,有的是道教徒,为什么他们还是这个样子呢?你说这对当老师的讲,是不是心里有一些疑问,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反过来讲,我对我自己也提出问题,我为什么会走这条路?我为什么会放下民政部门那么好的工作,乃至于当时有家庭,连家都不要了,去追求去做这些人们认为不入流的事情。跑到菲律宾,跑到澳大利亚,跑到其他国家去探索。为什么?这些东西都是问题。随着修炼的深入,慢慢慢慢的成长明白。

我很感谢陈道长,也很感谢在座的各位,感谢宜芬老师。到这里来,尤其是看到那个《养真集》后感触颇深,为什么我对《养真集》有这么大的感触呢?因为在这个时候,养真子这位三百多年前的古人,他自己就对当时那种修炼的状态有一个深刻的认知,所以他在探讨这个问题写出来的时候,总共是58个问题,59问题是吧!五十几个问题,一个个列出来,我是这几年一直在钻这个东西,我是有生命的体验,所谓的生命的体验就是说,修炼的几十年,而且治病那么多,在我手上少说几万人,那时候最多的时候,加起来可能有上万、几万的那么多人次,一点一点的积累。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真正的能够跟上来的,没有几个。后来总结这个原因,为什么呢?就是学说太多了,他不知道从哪个地方着手,稍微不好就会什么,就会被牵制住了。

我们这个人,有个“真人“有个“假人”,就讲我们这个假人,这假人我们有什么,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吧,这是属于实体的部份,另外还有稍微虚体的部份,有精气神,这个精气神是不是可以说是咱们祖先的至宝,咱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所遗留下来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作为一个华夏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以他引以为自豪。至一养真智慧,就是借假修真的修行。

为什么我今天跟你们开场就说这些呢?他有什么意义呢?就是告诉大家,我们要想真正的活得健康、活得幸福,我们首先要把这个智慧开发一下子,要把这个道理搞明白。这理也是,随着这次的深入,你们再好好的悟一悟,否则我们学了半天,我们学了半天,还是不知道学什么。

无戒学堂日更第248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