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写在《夏夜》之后
我是一个不太称职的故事转述者。
6月底,我听到一个令人悲痛的故事:一对年逾古稀的夫妻在三天之内相继离世。妻子罹患癌症,不愿意再让子女为她花钱看病因而喝下农药,三天后的凌晨,丈夫用一根麻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消息传开,在我们当地形成了不小的轰动。
我得知这个消息内心的震撼无亚于经历了一场风暴。我惊叹这个病痛的母亲,临死还惦念着不要给子女添负担,我惊叹于这个和妻子相濡以沫接近50年的丈夫,依然决绝地跟随妻子离去。
这个世界上父母对孩子最深沉的爱莫过于可以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而孩子们对父母呢?
我见过生育了六个儿子,却被儿子儿媳嫌弃拒之门外的老人;也见过父母生了疾病,在抢救室门口要求直接放弃的子女。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亲情的错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老人宁肯去死也不愿意面对一个人的孤独?
我想到了用我的笔记录下来这个悲伤的故事,这两个老人应该被看见,他们是平凡的老人,他们也是许许多多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缩影。
于是我写下了《夏夜》这个故事。和原版不同的是,我没有安排这个失去妻子的老人自尽,而是让他消逝在妻子自杀的那个夜晚。
是的,我不是一个称职的故事搬运工。我把自己的想象揉进了故事当中,给这对夫妻安排了一位不太孝顺的儿媳,安排了年近半百还在外地打工因而缺失在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儿子。
故事的上半部分,我以老伴侯贺云的视角写了老夫老妻平凡的最后一个夜晚,写了惺惺相惜的两个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她留恋的只有那个老头,和她相依为命的老伴,可是她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了。
写故事的下半部分已经是两个半月以后。
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沉思,我还是觉得应该把这个故事写完。在此之前我一直在犹豫是不是只写上半部分。
我保留了故事原来的轮廓,把悲剧凝聚在同一天发生,我改变了朱先勇死亡的方式,让他死于疾病的挣扎,死于在对妻子的寻觅之中。
我觉得自己很残忍,以这种方式结束了两位老人的生命。
但是,在这个悲凉的故事背后,我渴望的是有更多的人去关注日益年迈的老人,去看到他们生活的窘迫,去救治已经衰败的身体,去关爱他们的需要,不只是给予金钱,还有陪伴。
感谢馨馨伯乐为我写下的推荐语,感谢所有支持这篇《夏夜》的朋友们。
就像馨馨伯乐说的那样,愿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