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凡人闲文!傅申1980。理性与哲思

念念浅说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2022-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千允

文/念念呀念丫

前言:

念念只是一个喜欢看书、喜欢分享的人,并没有资历给大家讲授什么。

所以我说是“浅说道德经”,只是把自己在学习中的所思所想和整合的一些理解分享给大家,当然也并非全对。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念念只是抛砖引玉,欢迎大家一起来读书、学习、交流。

《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将其分成了八十一个章节,其中前三十七章为上篇《道经》,后四十四章为下篇《德经》。

从今天开始,我将在简书分享自己学习《道德经》的过程和感悟,欢迎有兴趣的简友们一起交流讨论。


今天温习的是全书第一章,也是全书的主旨所在,提出了哲学的三个根本性问题。原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下面逐句来看下译文和浅解: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来称呼的名称,也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

老子曾担任过周朝的藏书室史官,他对当时的政治状况很不满,很失望,所以辞官要去隐居。相传,他出关时被一位守关的官员拦下,要他著书立学。老子言道:“道可道,非常道。”能说出来的道啊,那都不是恒常的道,且听我慢慢道来。于是,就有了后世的《道德经》。

通过这个故事也是想说,“道可道,非常道”仅仅6个字,却对全书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谈的是哲学根本问题之一的本体论,提出了老子思想体系中的最高概念——“道”,这也是这一学派被称为“道家”的原因之所在。

其中3个“道”的含义是关键所在,学界对此也存在不同的声音 ,我在这里列出其中两种供简友们参考交流。

这两种解读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第一、三个“道”作名词解,含义相同,是所有规律、真理、原则的总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第二个“道”作动词解,有说道、表达、描述之意。(其实关于3个道的解释就有很多版本了)

不同之处是对“道可道”的结构拆分。一种认为,“道可道”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定语后置结构,指那些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我自己学习的这个版本用的就是这种理解。另一种理解是我在网络上查到的一种说法,认为“道可道”是主谓结构,意思是:“道”,是可以被描述出来的,并不是恒常不变的。

但其实纵观《道德经》全文,老子想表达的意思估计更接近于第一种解读吧。“道”作为所有规律的总称,内涵丰富深奥、复杂莫测,很难用语言表达清楚,就像是“言不尽意”那般。

老子为什么说“道可道,非常道”呢?

我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吧,老师给我们上课,教我们知识或真理,而我们接收到、理解到的知识可能跟老师要传达给我们的并不相同。而且,老师自己教给学生的知识或真理,与这些知识真理本身也可能是有差异的。

也就是说,这里边的知识真理也就是“道”有三个层次,最上乘的那一层就是老子认为不可言说的“道”,而老师讲出来的就已经落到了第二层,至于我们所听来并理解的那层“道”,就已经是最下乘的了。

那么,既然最高真理无法用语言表达,即使是口才再好的老师,他的语言教育充其量也只能是二流的教育。也正是基于此,老子在第二章中提出“行不言之教”,提倡圣人应该推行不通过语言而进行的教育,就类似于我们现在常说的“身教胜于言传”。可见,老爷子是真的很睿智,早在那个年代就能提出如此科学的论调。

其实,许多禅师也是拒绝用语言去教学说教的。有人曾问文益禅师:“如何是第一义?”禅师说:“我向尔道,是第二义。”禅师的意思就是说,“第一义”是最高佛理,只要我张口向你去解释这个“第一义”,那就不可避免落入到“第二义”了。所以,禅师们通常是通过动作去启发点化他人。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译文:虚空无名的空间,是天地出现的开始;真是有名的物质,是万物产生的根源。

其中,如何理解“无名”和“有名”,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无”本义是虚无,“无名”在这里指空间。“有名”指构成万物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如古人讲的阴阳二气、五行等。

这句话体现了哲学中的方法论——辩证法,辩证观是贯穿整本《道德经》的指导思想,如“有无相生”“无为”“无不为”等等。

那么,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古人认为,在天地形成之前,宇宙间是一片混浊之气,随着时间推移,其中比较轻的上升成为了“天”,而比较浊重的下沉形成了“地”,而天地之间也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其中存在着一些基本物质,这些物质就产生了万物。

老子在四十章中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就是对这句话的一种呼应,当然也是“有无相生”其中的一种情况。万物来源于“有名”的物质,而物质又是从空间中产生的。把两句话结合起来可能会更好理解吧。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

译文:因此,经常保持清心无欲的心态,就得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奥妙;如果经常心存欲望,则只能看到它们的表面现象了。

本句中的“其”,指代上一句所说的“天地”“万物”。“徼”本意是边界,这里指表面现象。

这句话体现了哲学中的认识论——保持清心寡欲的心态,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真相。老子一贯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倡导返璞归真,认为人一旦内心多欲,认识事物时就无法客观,会受到主观欲望的干扰和蒙蔽。运用到他的政治理念中去,便会产生争斗、相互争夺。

所以,我们也能发现,老爷子就像是站在万物之外去观察这个世界,他的很多想法和观念看上去冷冰冰的,其实就是理性、客观的一种表现。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这两者(指空间和物质)同时出现却有不同的名称,可以说是很玄妙了。如果能反复、不断地去探索其中的奥妙,那便打开了通往万物奥妙的大门。

这句话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体现了老子在认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认识世界万物的过程是反复不断的,而且这个过程很重要,它有助于我们打开“众妙之门”。


总的来说,整个第一章是整本《道德经》的核心所在,如果能够较好地理解本章中老子提出的本体论、辩证法、认识论这些哲学问题,带着它们去学习理解后续篇章会有效很多,后续篇章也是对本章的具体阐述和运用吧。

此外,这一章也可以给我们很多现实性的启发。既然最高真理是不可言说的,我们就要自己去亲自实践、去验证,同时带着辩证的眼光去认识世间万物,思考各种现实问题,这远比掌握书本知识来得更重要,也更有意义。

以上是念念的浅显理解和总结,欢迎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学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