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18-20年初婚姻育儿专题精选婚姻育儿

塑造孩子阳光、健康的性格,很多父母却忽视了这些细节

2018-06-05  本文已影响104人  如意课堂
第10本书:《性格的塑造》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又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么,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塑造阳光、健康的性格呢?

今天读完阿德勒的这本《性格的塑造》,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我很赞同阿德勒的观点,性格是可以重塑的。每个人都可以重遇最好的自己,每个父母也可以培养性格良好的孩子。

阿德勒说,如果要了解人的举止,就必须从他的社会相对性中去看他。一棵在雪山之上的松树和一棵种在多阳的山谷里的松树会有不同的成长过程。同样,人的社会环境如果变了,他的行动也会不同。

阿德勒在这本书中强调最多的还是人的社会感、母亲的重要性以及孩子出生顺序的研究结论及应用;其中关于孩子的出生顺序的研究及观念,阿德勒是首次提出者。

孩子的母亲是孩子与外界发生社会接触的第一人。孩子在人生的最初几年,都会努力与母亲发展依恋关系。以此获得安全感。母亲的爱是第一份社会赞许,孩子一旦了解另外一个人在欣赏他时,他就已经开始了社会调适的过程。

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负有双重功能,首先是促使孩子接触这个世界,感觉到安全感,并对这个世界发生兴趣;其次作为母亲应该培养孩子发展自己的成长能力和适应能力。

而现实生活中,有多少母亲对孩子过于溺爱和保护,没有为孩子融入社会的能力发展提供合适的时机和环境,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儿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巨婴儿”,他们成年后仍然没有勇气融入社会,成了“啃老族”,或沉迷网络等不良群体。

个体心理学认为,“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那这里的信心是指对什么的信心呢?可以理解为融入社会的勇气,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等。书中列举了大量阿德勒的临床案例,这些案例大都是围绕社会感、出生顺序、先天身体缺陷对性格塑造的影响等来告诉我们,要培养一个阳光、健康的孩子,我们可以怎么做,要注意哪些细节。

一个孩子,当他没有安全感时,就很难融入环境。孩子的安全感什么时候会丧失了呢?可能有这些原因:父母因工作忙而忽视孩子的陪伴,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在没有父母陪伴时受到了外界的伤害;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而这个孩子恰好是女孩,导致被家庭成员嫌弃或忽视;或者家里又多了一个弟弟或妹妹,刚出生的婴幼儿吸引了父母几乎全部的关注,大孩子在家中备受宠爱的地位受到威胁而丧失安全感。

根据阿德勒的成功治疗经验,对于年龄较小孩子的不良行为,建议家长们、老师们多以鼓励的方式来帮助孩子重建信心。而对于青春期的大孩子,则更应该侧重于培养他们的勇气、独立和社会感。无论对什么年龄段的孩子,说教都不能帮助孩子重塑信心和勇气,是没有用的。

前几天我和一位教育机构的老师聊天,发现有的家长将中学阶段的孩子全日制托管在培训机构学习。我很好奇,难道这些孩子不上学吗?后来老师告诉我说,这孩子就因为不愿意去学校,家长没办法才将孩子托付在了培训中心。我心里咯噔一下,为孩子也为孩子的父母感到有些难过,也体谅他们的难处。

可是,因为孩子逃避去学校,就将孩子安排在培训机构单独培训,我们得到怎样的结果呢?分数?可能吧,毕竟一对一辅导。除了分数,还有呢?

阿德勒说学校是预防心理问题的理想场所。孩子在教室的小社会里,在学习的任务上,面对的是一个世界的缩影。

上述这个孩子,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后,一旦遇到人生的难题或工作中遇到难题,他会如何克服困难呢?会不会退缩?有没有团队协作的勇气?

最近有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在少数初中学校的部分班级,出现了上晚自习的时候,家长轮流到班级值班的情况,而晚自习课堂上,老师也在的。这个提议,无论结果如何,要操作好难度不小。当然,家长们为了孩子的自律和高效学习,而愿意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毋庸置疑的。

可是,课堂原本是属于老师和学生的,家长的参与,传达着怎样的信息呢?

——老师没有能力管理好班级纪律,需要家长的协助?老师们实在太忙了,家长们可以分担一些?

——孩子们会不会感到“我是一个没有自律能力的孩子,必须家长现场监督才可以保持安静”?

——孩子们,至少部分孩子,会觉得自己是不自律的,没有能力管理好自己,只有家长在我才可以遵守纪律。

——当然,家长们此举大多是希望给孩子们传递爱和关心的,鼓励孩子们遵守纪律,学会自律。还可以帮助其他家长发现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那么,家长的参与,给孩子们的成长造成的长期影响是什么呢?是否真的能培养孩子们的自律、自控、自信能力。如果能,为什么家长可以而老师不可以?

我们还是回到主题吧。要培养孩子阳光、健康的性格,父母要重视的细节有哪些呢?

首先是让孩子有安全感。

其次是为孩子安排接触社会的机会,培养孩子的社会感和社会兴趣。

再次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避免过于溺爱。

另外,多子女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爱要一视同仁,避免给某个孩子造成偏见,认为父母偏爱家庭里的某一个孩子。

如果家有青春期孩子,请你多给孩子一些信任和鼓励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