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慢慢来》,耐心、尊重、无条件的爱!
文|时光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常常会体验到偶遇一本书的奇妙。
那是当自己困惑于某个问题时,遇到一位这方面的专家,与他酣畅淋漓地“交流”这个问题,理顺心中困扰的那种“刚好遇到你”的奇妙。
就像本周读《孩子,你慢慢来》。周三早晨,原计划接着读汪曾祺先生的《山河故人》,突然很想插队先去读一读《孩子,你慢慢来》。(注:正好前两天看到简友写的读后感,知道了这本书)于是歪到微信读书首页,搜索到这本书。
在“[序]蝴蝶结”中读到下面这段话时,我已经泪流满面。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我总是几近“分裂”地左右摇摆。
有时候发自内心的欣赏孩子,能看到他优秀的一面,理解他不够好的地方;有时候又会盯着他不够好的地方,幻想拥有某种神奇地力量,把他所有缺点都消灭精光。
过去这一周,也许是因为情绪周期、也可能是口罩的原因、工作的干扰、书写一个故事的情绪体验、朋友间交换信息的影响……心情比较低落,对孩子似乎更加严苛。
放大孩子身上缺点时也放大了自己的焦虑。
在养育焦虑这件事情上,我似乎总是孤独的。先生素来对他的儿子迷之信任,只有周末才能回家的他平时也很少能参与孩子的学习。他既不了解孩子学习的细节,亦不能发自内心地共情我的焦虑。说到底,我的养育焦虑与先生和孩子都没有关系,是我自己需要面对的课题。
读《孩子,你慢慢来》,作者也没有给出任何方法或理念,她只是静静地、诙谐地、真实地、温暖地述说她与两个孩子相处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治愈。
第一、序文中关于“孩子,你慢慢来”这段打动无数家长的文字,仅仅用一帧画面,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残忍——父母一直在用成人的节奏要求一个孩子,吝啬得不肯分一点耐心给孩子自己成长,却又期望孩子能超越自己的梦想。也是这一帧画面,让我意识到,我焦虑的对象,他还只是一个孩子,他有自己的节奏,不同于我的节奏,值得被尊重的节奏。
第二、她让我看到了另一个焦虑的母亲、顽皮的孩子,从而获得一种自己并不孤单的情感支持。在《一只老鼠》这个章节中,作者就写到了自己对孩子学习时长、作业效果的焦虑,也写到孩子想要捍卫自己“就拿一只老鼠”的权利。原来,我不是一个奇葩的老母亲,我的儿子也不是一个糟糕的小孩子。
第三、她让我看到了一个智慧妈妈的反思、共情与妥协。当孩子的反应不如预期时,作者总是会选择反思和尊重。比如安安不想改作业,想捍卫自己“拿一只老鼠”的权利时,妈妈最终选择的是尊重与妥协。还有很多个其他场景,妈妈都会回想小时候的自己,共情孩子的当下。这份反思、共情与妥协的智慧,值得好好学习。
第四、没有反转,这本书出品到修改,都没有出现大反转去证明“做一个会放手的母亲”,孩子就会多“优秀”。安安在给这本书写的《[跋]放手》中是这么说的“尽管我们之间一直有这种成长的“拔河”,母亲却仍然以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我教育成了一个,用她的语言来说,“像一株小树一样正直”的人。”
这本没有反转、没有功利,只是开放、客观的记录一段历程的书,体现了作者的大智慧。她的目的不是要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在努力用平等的态度去看待另一个生命。
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让他成为一个正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