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三百年】 第二章 一个人的辽东(三)
3.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自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最基本的选官制度,言及科举似乎只有制义、四书五经的文科(甲科),对于并立的武举,似乎我们对其的印象都来源星爷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了,武举好像来到了奥运赛场,又是跳高又是举重的。
电影是为了烘托喜剧效果刻意夸大了,可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武举似乎也就是如此:弯弓射箭,骑马砍杀,看刀剑娴熟弓马骑术。
武举,似乎就是比武大会。
错,武举的武,是武将的武,而非武功的武,是一种系统的选拔武将的制度,而不是华山论剑舞林大会。
武举强调的是“试策论”,和甲科一样,不过不同于甲科的四书五经,武举的内容是《武经》(《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不仅和我们中小学语文考试考察默写古诗文言文一样要考察武经的默写,还要考生对武经有较深的掌握。
比如出一道题:敌人有一万步兵,你有五千骑兵,怎么办?考生就要把什么瞒天过海暗度陈仓偷梁换柱围魏救赵等等武经上的策略全罗列出来,前半部分用自己的话写,诸如“我派五百骑兵绕到敌军左侧,见到信号突袭敌军”,后半部分就要注明,引自《孙子兵法》哪一篇的哪句话,这就是标准的答题形式。
可《孙子兵法》开篇就讲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你用一张破卷子,洋洋洒洒写那么一堆所谓的战略战术,把敌人当做不会行动不会还手的木头人,yy自己如入无人之境,孙膑再生吴起在世,八百破十万,这完全是把战争当儿戏,典型的唯心主义。
这种典型的纸上谈兵,除了假大空还有什么?培养出来的不是赵括就是赵括1.0,好点的就是赵括2.0。
不过这些和李成梁同学并没什么关系,因为这位同学连武举的地方性选拔——乡试都过不了
李成梁觉得,战争这种事,千变万化,你拿根破笔在张破纸上洋洋洒洒,那不是扯淡?敌人怎么变化,敌军粮草供应,主帅的性格特征,己方的士气,地形地势,天气变化,将士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岂是一张纸就能写出来的?
抱着这种思想,李成梁的试策论成绩可想而知。
试策论不行,武艺好也可以,上帝关上一道门还是会给你打开一扇窗的嘛,不过在看了对于不通策论者的特殊规定后,我觉得还是试策论好一些:
力气过三百斤、四百斤、五百斤,可以免除乡试。
我们家里吃的米面一袋五十斤,想要靠力气免除乡试,你得有六袋面的力气,据我所知,李元霸能举起八百斤的双锤,而岳飞拉开三百斤的强弓,霸王力能扛鼎,这种是有的,但是那是岳飞和项羽。
再直观一点,人称“晚明第一猛将”的刘铤,手中镔铁大刀一百二十斤,这都是晚明第一猛将了,要是拿个三百斤的大砍刀大铁锤什么的,那成什么了。
而李成梁同学,既没有胡侃海撇的试策论,也没有三百斤的大砍刀,所以他的学习成绩,马马虎虎。
直到四十岁,都还只是学堂里的一个学生。
都是四十而不惑,可李成梁却时常仰望夜空,扪心自问:
“李成梁啊李成梁,有生之年你到底能不能成为领兵带队驰骋疆场的大将军呢?”
未来渺茫不可怕,可怕的是压根看不到未来。
热血,也是会冷的。
就在李成梁坚持了无数次放弃了无数次又坚持了无数次准备彻底放弃的时候,朝廷的巡按御史来到了辽东。
李辅,他的官职是巡按御史。
在明代,督查体制称为科道,科指的是给事中,负责监督的是六部;道指的是御史, 负责监督是各道,也就是各省。通俗的说,给事中就是中央在各部门设立的纪委;巡按御史就是中央间接性暂时性不间断派驻地方巡查的纪委,比较像我们新闻上的中央巡视组。
而李辅就是中央辽东地区巡视组的组长。(这个组就他一个人)
李辅这次巡查辽东,主要侧重于军事方面,而辽东的武学(武备学堂)也是他考察的一项内容,在武学,他看到了四十岁的李成梁,颇感好奇,都这么大了,还在武学?可能是天资愚钝,但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难能可贵。
于是李辅就随意问了李成梁几句,可万万没想到李成梁对答如流才思敏捷,回答的时候不卑不亢,神情自若,比一旁负责接待的官员都显得冷静。
这下李辅更加感兴趣了,仔细的和李成梁交谈了起来,这一谈不要紧,李辅完全折服于李成梁的军事知识,他坚信,面前的这个人是个将才。
他还了解到,李成梁祖上都是武将出身,虽然因为父亲而家道中落,但李成梁还是可以袭职的,只是因为家道中落没有赴京的路费才屈身于武学。
李辅大手一挥:
“你的路费我包了!”
或许李辅此举只是一时兴起,或许只是一种对李成梁的怜悯,对一个有才之人的同情,但是他不会想到,他这么做在未来带来的影响。
或许是压抑许久的热血得到喷发,或许是天赋异禀生来就是打仗的材料,李成梁在袭职后立下了不少战功,这些功劳虽然都是一些小功,质量上不优秀,但凭借数量,李成梁很快升任为险山堡参将(正三品,属于中高级军官)。
这一年是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努尔哈赤七岁,是王杲劫掠抚顺的九年后,是王杲磔副总兵黑春的四年后。
1567年,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去世,享年六十岁,在位四十五年,庙号世宗。
即位的新皇帝是嘉靖的三子朱载垕,年号隆庆,相比他十四岁即位的父亲和九岁即位的儿子,隆庆皇帝有着一个优秀的条件——年龄。
他三十岁。
既不是一事不知的黄口小儿,也不是满腔热血的青年,而是成熟稳重,还保有一丝冲动和干劲的年龄,正当壮年。
果不其然,隆庆即位之后的第一项大举措就是调整海禁政策,史称“隆庆开海”,直到明朝灭亡(1644年),全世界约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中国,大约有白银三亿两到五亿两,所以说新航路开辟和近代地理大发现,当时的中国虽然主观上并未参与,但客观来讲世界确实成为一个整体,交流开始变得密切。
可在北方边境地区,蒙古和明朝的交往也开始“密切”,三月三十日,土蛮部侵袭辽阳,指挥王承德战死。
相比接下来发生的这件事,土蛮部算不上什么。
九月四日,土默特部进犯大同,朝廷刚发布了作战动员,提高警戒等级;十二日土默特部攻陷石州(山西省吕梁离石区),接着有攻陷了交城和文水;再后来就是与明军大战于抚宁,巡抚都御史曹亨亲自驻扎通州,大同总督也率师回援,北京全城一级戒备,情势不可谓不危急。
不过比起上一次,17年前(1550)的庚戌之变,这也算不了什么,依旧是俺答率领的土默特部,而那一次蒙古铁骑从古北口突破长城,(记住这个地方)大营已经驻扎在了孤山(北京通州区东北),铁骑所驰骋之处,无人可挡,劫掠一个多月才退兵,史称“庚戌之变”,是自土木堡以来蒙古第二次大规模的入侵。
庚戌之变带来的直接后果莫过于四年后的“隆庆和议”。
在这样情况下,之前土蛮部进犯辽东,某部因支援及时快速的战报进入到了明朝高层的视野中,而这支部队的指挥官也走进了明朝高层的视线中,毕竟这是在对蒙古的战斗中为数不多的捷报,这支部队的指挥官升职为副总兵。
他就是李成梁。
距离他出世,才不过一年。
^�D��6y�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