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school同学会(无输出,白读书)

36/70  小自班004  读《精进》2笔记(下)

2017-01-05  本文已影响0人  白熊妈妈
四、破除教条,搭建新思维框架

生活中的各种“隐含假设”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原有的经验成为了固化甚至僵化的教条,被我们用于各种问题的解决。采铜指出了隐含假设的弊端,那我们不妨正视自己,试着破除掉那些教条的东西,建立起新的思维框架,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针对这点,采铜总结了三种灵活的思维框架,对我们思考问题很有帮助。

1.目标悬置。在多个目标中做选择的时候,按照固化的教条,我们可能按时间阶段把目标进行分割,完成了一样才能做另一样。目标悬置可以让我们把一个目标放一放,把手头的事停下休息或做另一件事,也可以去追求另一个目标,等时机合适再回头重新开始完成第一个目标。

图片来自《精进》

比起串行和并行模式,悬置模式不再将目标进行阶段性的分割,让每个目标交替成为恰当时机的主角,我们无论是在每个目标时间的分配上,还是对每个目标的完成进度把握上都会更灵活。

2.能力嫁接。很多事之间都能找到关联,但我们因为愿意化复杂为简单,所以对事物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和肢解。这种分解性思维有时利于我们解决问题,有时却局限了我们的思维。

采铜在书中举了一个物理学家成为著名折纸艺术家例子。强大的数学功底在复杂的折纸作品创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这说明“固然某一项能力有直接相关的任务类型与之对应,但与此同时,能力也是可以迁移的,它也可以在某些你尚未发现的领域有用武之地。”

3.特性改造。工作在很多人固有的看法中是被动接受的苦差事,爱好更像消遣娱乐。“特性改造”思维框架认为对工作和爱好可以进行改造。

通过改变与同事的关系,调整时间分配,优化工具,影响别人的想法思路,工作可能带给我们更多乐趣,工作效率还会有所提高。

改造爱好则是要把对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正如我们很多小伙伴,从喜欢文字到主动阅读,再到写文输出,最后有很多人会成为专业作者,这就是一个完美升级。

新的思维框架带给我们的是全新的理念,是因素重组之后更多种可能。面对问题时,“最好的选择,往往来自在更高目标指引下的我们的创造。”

五、理性分析,治疗选择纠结症

我们在做选择的时候,两难是困境,选项太多也很折磨人。常常听人说“我有选择纠结症”,有些药对这个“毛病”还是很有作用的。采铜提到一个“精细化思考”,即利用工具进行细致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做出选择。他把选择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维度,然后分别就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这种维度分析法把隐性思维外显出来了,让我们把选项看得更明白,所以用它治疗选择纠结症有效。

采铜以挑选工作为例,采用三步做出选择。

第一步,重新定义问题。追溯问题根源,去思考“我为什么要工作”。

第二步,因素穷举。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各个特征,例子中,就是找出工作可能的特征。如:冒险、权威、收入、创造性与自我表达、团队氛围等因素。

第三步,因素赋权。按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5到5分,可打0分。某个因素的分情况因人而异。

第四步,列表打分。因素分和权重分相乘得出每项加权分。各因素加权分之和为该选项总分,总分用于分析比较,做出选择。

图片来自《精进》

采铜还指出,维度分析法并不是万能的,涉及感情、喜好等主观意味强的情况或复杂度过高、牵涉面广的情况,聆听内心声音也许是个不错的主义。

六、不断校正,描绘人生的曲线

选择是可以被修正、被重塑的,单次选择重要,被修正过的选择也并不是毫无意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选择再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发生一些改变,“但不论如何选择,某些深刻的经历和体验会被永久地保留下来,成为我们人生中无法改变的印痕。”

“'自我'并不是凝固的……'现在的我'不过是无数个'可能的我'中的一个样本。”所以,我们的人生有太多种可能性。做选择是我们人生的常态,选错了,重新作出选择也是我们人生的常态。一次又一次校正过往、调整方向、重新选择的过程,串连起我们每个人独特的人生轨迹。

“人生就是持续反复的构造,它既是不断延续的,也是不断变化着的,就像一个故事,有冲突、有转折、有高潮,也有预埋在暗处的种种伏笔,在某一个时间节点发挥奇效。”我们面对人生选择时,可以先按照选项之一去走一段路,学着看懂一路的坎坷和风景,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经历过一段之后才能校正之前的决定,再作出一个又一个“比好更好的选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