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我爱读书成长励志

量化目标,不作战术上的勤奋

2019-07-26  本文已影响3人  阿芷修炼手册
量化目标,不作战术上的勤奋

前段时间我阅读完了作者豆豆写的《遥远的救世主》,紧接着就是阅读她的另一本书籍《天幕红尘》,与此同时我还阅读了很多公众号文章,随着输入的东西越多,我就越感到脑袋混乱,心情也变得越来越浮躁。

浮躁的原因是自己输入了这么多信息,却没什么积累效应,我脑子里能回忆起来东西的很少。这有点像我平时看网络小说,刚看过就忘记了。所以,我想肯定又是我的阅读方式出了问题。为什么说“又”呢?因为现在的阅读模式算是进阶版的,最开始是这样的:“先拿起一本书,忽略背景描述,也不做笔记,然后只挑自己最感兴趣、最熟的语句读”。

后来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虽然读了很多书,但仍然不会独立思考。也就是对待事情缺少自己的判断力,对别人的看法很容易就认同,比方说同一件事,两个人观点各不同,但只要他们的解释合理,我就都会认同他们的观点。实际上,有可能他们的话一点都不符合逻辑。

于是,我就开始找有效阅读的方法,挑挑拣拣的学了些,就成了现在的模式:“先一字一句的阅读一遍,划出重点,然后写点自己的理解,我就这样一直看到最后一页。然后,这本书算完了,再拿起另外一本书看”。

虽然这种读书模式的效果比之前好了些,但我总觉得自己忽略了什么,并知道这种忽略是我刻意的。比如,我快速读完一本书籍后,我会马上进行下一本。我明知道这种为了读书而读书做的法,没有太多价值,我却仍然在继续。甚至于别人看到了,还会给他一种这个人好忙,好努力的感觉。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我太想急于求成,因为生活中的刺激,我想要在短时间内让自己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获得更多人的认可。实际这种做法会给人一种看了很多书,知识面就得到了拓展,从而产生自己跟别人之间的差距在减小的错觉。

二是因为我觉得思考是件辛苦活儿,所以看书时只划出了重点,却没有作笔记,写出自己的理解。因而我就想着以后再看的时候再做。实际上我这个“以后再看”根本不会实现,只是为了安抚当时的情绪己而作出的借口罢了。

为什么不会实现呢?一方面是我当时这么做是为能获得更多的时间去读别的书,而写字是费时间的事。另一方面既然是重点,那么就是需要我去动脑的东西,而“懒”是人的天性。一旦遇到觉得麻烦的事情,我们大脑的“安全机制”就会弹出,从而就会从心理上诱导我们不断寻找借口直至我们避开难题,选择简单易做的事情。实质上,这个时候我们的行为意识都是被大脑控制着的。而我想这也是造成“战术上的勤奋,战略上的懒惰”的根本原因。

量化目标,不作战术上的勤奋

也就是说我们貌似付出了很多努力和汗水,其实只不过是自我欺骗罢了。就拿阅读来说,如果我们不去分析作者的思维脉络,不对内容进行总结,只有输入没有输出,那这阅读的质量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只输入不输出的阅读,你所花的时间和精力与你的收获是不成正比的。所以,为了提升输入的效率,我们得学习写作。

写作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包袱。我们在学校是不得已才为之,步入社会没人管了,我们这门课也大多就落下了,包括我自己。后来好在通过阅读让我再次了解了写作的重要性,我开始就断断续续的写作。实际上我那只能算是写字,写作谈不上。我大多以叙事为主,风格单一,从来不预先设计文章框架与内容,写到哪算哪,有点像流水账。因而也写了很久也没看到进步,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写完后不会去修改,也不会去思考写的东西是否符合逻辑。

后来,看到别人那些写的好的文章,我就想到了模仿,模仿那些写的优秀的文。但模仿有个前提,那就是我们要先学会点评,分析别人的写作框架与思维逻辑,进行梳理总结。这么做的好处是我们不仅通过思考别人的思考过程锻炼了深入思考能力,也能让我们学会在生活中观察他人的选择来反观自己从而减少在决策上的失误。

量化目标,不作战术上的勤奋

我们大多数人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深入思考。而学会深入思考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拥有判断力,不人云云。而想要学会深入思考的关键在于高效阅读;而高效阅读的关键在于有效写作;而帮助提升写作水平的关键在于学会合理点评;而学会点评的关键在于进行客观分析。这是一个闭循环。

所谓“关键”就是该事情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做的部分。因此,我们不管做任何事情,想要提生产效率,想要达到我们预期的标准,我们就得从重要的事情开始,直指问题的核心。然后我们再把达成目标的关键问题按难易程度进行量化,再由易到难的顺序去做,把每一次行动都当成刻意练习的机会。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减少我们大脑中的“安全机制”弹窗,从而遇到困难不会再下意识地作出逃避。

我很认可马克吐温曾在自传中写到过的一句话:”每天务必做一点你所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是一条最宝贵的准则,它可以使你养成认真尽责职而不以为苦的习惯”。

​总之,要想不作战术上的勤奋,我们就得先从量化“关键”开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