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抗遗忘?
这是我的第 151 天分享
全文共约 2800 字,阅读完共需约 8 分钟
如果让人们投票学习时最讨厌什么,我想“遗忘”一定会进入榜单。我们辛辛苦苦记那么多,过了一天就忘掉一半的痛苦,我想你可能也会遇到过。
有一个很“残酷”的现实。遗忘与记忆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两者同时存在。一旦我们开始记忆某些东西,“遗忘”也就随之而来。因此我们没法保证学过的知识百分百记住。但是我们可以让遗忘的速度尽可能减慢。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对抗遗忘。
01
信息的整理
想象一下,如果你把桌面上的东西随意放在一个小盒子中,盒子里面的东西杂乱无章。当你想要找某个东西的时候,你是不是很难快速找到某个东西?你可能常常需要把箱子翻个底朝天,而且还把自己整得心烦意乱。
记忆的过程与“往盒子里放东西”非常类似。我们所输入的信息,就像是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物品,我们的大脑存储空间,就像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盒子。
如果我们没有按照一定的方式存储,只是胡乱地堆积。那么当我们从“盒子”里面取东西——回忆的时候,常常会记不全,或者费时费力。
要想让自己“遗忘”的速度更慢,我们就要先从源头——信息的整理说起。
- 控制单次学习输入量
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让被试者记忆一系列的无意义音节,例如 bik,luf 等等。第一组实验是记忆6个音节,第二组实验是记忆12个音节。
你觉得后者需要的记忆时间是前者的多少倍?
实验结果令人惊讶:后者要付出的努力是前者的15倍!也就是说,在相同条件下,记忆6个音节如果需要4分钟,那么记忆12个音节就需要一个小时。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启发是,如果我们想提高我们的记忆效率,那么我们每次需要记住的任务量就要尽量少。我们必须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压缩和总结。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节省记忆所需的时间,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加深我们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因为如果你不了解内容,你无法判断哪些内容需要保留与记忆,哪些内容无关紧要。
- 借助概念图梳理内容
相对于文字,人们对图片的记忆更加深刻。如果你同时运用图片和文字学习信息,你就可以更轻松地回忆起这些信息。当你回忆起这些信息时,你的脑中就会有两个区域(一个是图片,一个是文字)被激活,供你搜索信息。
关于概念图的种类有很多,比如你可以使用“金字塔结构”、“鱼骨图”或者使用思维导图,亦或是你自己创造一个方便你理解的概念图,都是不错的选择。
当你在制作概念图的时候,由于已经把每一部分的内容学完,因此你现在就是站在整体看局部,思路更加开阔。你对这部分内容结构的理解也会更加清晰
02
记忆的强化
- 把新旧记忆关联起来
当你学到新知识时,你可以有意识地把新知识与旧知识关联起来,这样你的“知识网络”就会更加完善。
比如,你现在正在看我的这篇文章。当你看到“记忆的强化”这部分内容时,你可以问问自己“这和我以前学到的知识有何关联或区别?”或者“我还能想到那些好方法”等等,你提出的这些问题能够帮助你完善你的知识体系。
- 知识输出
如果你只是听别人讲,或者看别人的内容,不进行输出的话,你的吸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如果你想真正地弄懂某个知识,你就尝试把你的理解分享给周围的人。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倒逼自己继续深入思考,因为一旦别人发现了你的漏洞,你就会很尴尬。
把你的所学分享出来,也是一件利人利己的事情。把你对这部分的理解告诉其他人,也能帮助其他人更好地理解。
此外,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你的眼、耳等多个感官都会参与进来,你调动的感官越多,你的记忆就越牢固。
最后,你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能从你的输出情况方面得到很好的反馈。掌握得好,输出自然很流畅;如果你的输出过程很艰难,那你就需要再把对应那部分的内容好好复习一下了。
- 小组学习
小组学习对于对抗“遗忘”主要有以下三点好处。
第一,有相同目标的几个人,能够创造出更好的学习环境。这会使你的记忆效果更好。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闹市中学习,就算学一天,也很难记住多少东西。但是如果你和你的学习伙伴一起专心地学习,那么你们营造出来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就会让你更加专注于当下所学。你的记忆效果当然就会变得很好。
第二,小组学习还会给你提供多元视角。
对于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问题,可能你的理解是这样,别人的理解是另外一个样子。这很正常,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通过思想的交流,你就能更好地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
第三,伙伴们对你的鼓励和支持也很重要。
当周围环境的压力很大时,我们的大脑会暂停记忆,把更多的能量专注于当前的“危险环境”。而当我们的压力变小时,我们的记忆效率更好。
对于这一天,我就有切身体会。我记得我小时候一旦记东西比较慢,旁边的“戒尺”就按耐不住了。那时候我就连一点点记东西的心情都没有了。满脑子都是想着被打,弄得整个人都紧张得不行。
而当我知道我很安全,我得到了支持与鼓励的时候,我的记忆效果反而有了明显的提升。
- 学以致用
除了输出,还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你的知识“遗忘”地更慢,那就是学以致用。什么叫学以致用?简单来说,就是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我拿我自己举个例子。
自从看了《掌控习惯》,我就一直使用“习惯叠加”。为了培养一个好的微小习惯,我会把它放在日常习惯的后面。比如我之前用完东西没有及时地放回原位,这样我下次用的时候总是找不到。所以我就用了一个“习惯叠加”:“每当我用完东西,我就用十秒钟的时间把它放回原位。”
(关于“习惯叠加”的详细内容,你可以看一下我之前的分享:掌控习惯,究竟难不难?)
自动看了《如何在大学学习》,里面的“每日时间记录”的方法我就一直在用。我现在每天都会在便签纸上记录下每天各类事情的用时。记录之后我就能更加了解,我的时间到底被谁“偷”走了。
03
记忆的巩固
当我们在记忆时,信息不是立即从“短时记忆区”进入到“长时记忆区”。记忆的存储需要一定的“缓冲时间”。
当你保存某个文件后,信息就从电脑的暂存区转入到了长期保存区。记忆也是同样的规则,刚开始信息储存在我们的“短时记忆区”,通过不断地重复和巩固,信息就被转移到了“长时记忆区”。
- 切割学习单元
因为记忆存储的“缓冲时间”。适当地分散学习比一下子集中学一大堆效果要好。如果集中学习,前面的内容还没有来得及到“长时记忆区”,后面的新内容又继续涌进来了。
除此之外,分散学习还可以给我们一定的休息时间,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状态。
在大部分情况下,分散练习的效果比集中学习好。不过,如果你需要集中精力记录下脑中的灵感,或是需要一次性写完某些东西的时候,集中练习的效果更好。
- 及时巩固
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后,先别着急结束,你学的东西可能还没有“保存”好。你可以利用“习惯叠加”的方式,再用5-10分钟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一个巩固,形式不限,思维导图,分享等形式都可以。
以上是我今天的学习分享。我是润东,我们一起,向上生长。
参考资料:
1.《如何在大学学习》 作者 沃尔特·鲍克、罗斯·J.Q.欧文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