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精进·自律读书读书•写作•遇见

自卑感不该被过度解读和恐惧,但也不该被忽视

2022-01-06  本文已影响0人  钰晨成长手记

自卑感的存在,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正常。不要认定自卑就是不够好的代名词,其实每个人都有自认为不如他人优秀的地方,当面对这些实实在在的弱点时,有人选择逃避,有人选择面对。

能够真正面对自身不足的人,就能逐渐摆脱掉先前因能力不足而发展出来的自卑感,从而促使自己想尽办法去学习如何通过提升真正的能力来找回自信。

但是那些无法面对自己弱点的人,就没那么理智了。他们会选择逃避现实,并制造出一种“自己其实非常优秀、非常强大”的假象,用这种方式来构建自己在人际关系中呈现的社交形象。

也就是说,他们是在用优越感掩埋自卑感。他们希望忘掉自己不够完美、自己有缺点和弱点这个事实。

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必沉浸在事实带给他们的痛苦之中了,他们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

每个人都会追求优越感,因为优越感是使人融入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你的过人之处是能够利他的,还是仅仅只是利己的?是为了他人排忧解难,还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权力?

这一点就非常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了。优越感能够让人建立自信,但不合时宜的(甚至是反社会的)优越情结只会让人不惜一切去维护一个虚假的形象。

我记得很久之前我看过一本叫做《超水平发挥》的书,作者的用意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通过刻意练习来保持超高的、稳定的技能水平。

那么换个角度思考这件事,我们会发现有些自卑情结非常严重的人,会将自己根本达不到的水平吹嘘成自己的能力,并长此以往重复这些虚假言论,谎话说多了,他们在外人面前的形象似乎就成了真的。

我们不论是看书还是看文章,总能发现创作者身边围绕着各种各样的很厉害、很优秀的朋友。我丝毫不怀疑这个世界上优秀的人有很多这件事,但是他们优秀的程度真的像所有文字中呈现的那般优秀吗?

这一点是否需要用更理性的思维来判断一下呢?因为许多人写故事不过是为了证明自己提出的某些观点而已,但每一个被我们读到的故事其真实性到底有几成,我们根本不必去较真。

当人们感受到自卑带来的痛苦时,最简单地逃避痛苦的方式就是制造一种刻意掩盖掉自卑感的优越感,让他人觉得他们其实非常优秀。

他们常常会说“要不是因为......,我早就......了。”言外之意是因为没有达到某种特定的条件,所以自己真正的能力才没有发挥出来。

实际上,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的实力和能力,并不会仅凭他们一句无厘头的辩解就把真相给篡改了。

自卑感人人都有,但自卑情结以及因自卑情结而发展出优越感的人却不那么常见。

自卑感可以激发人们积极向上、自我成长的决心和动力,也可以使人变得越来越失去自我,最终做出一些荒诞的、自己都解释不了的事情。

前者促进人们心智的成熟,后者让人沉浸在自私且必然会破坏社会秩序及人际关系和谐的一些执念中。

一个人内心存在何种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和他童年的早期记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阿德勒在《人,做得到任何事》中提到,有个孩子在儿时亲眼目睹了姐姐死亡且备受打击,于是当他谈起自己的志愿时,说到他要做个挖墓工。因为他想成为埋葬别人的人,而不是被埋的人。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很多成年人的行为十分幼稚,甚至让人无法理解,然而只要你有机会了解他儿时的一些经历,你就会发现一切都有迹可循,一切行为都说得通。

当人们谈起童年在原生家庭中的经历时,有些记忆可以如实道来,也有些记忆是人们不允许被挖出来的。

有些患者会在经历了半年到一年的心理治疗后决定放弃,因为长期治疗为的就是让患者自己能够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并且逐渐学会面对那些他们曾经极力想要逃避的真相。并最终使其能够拥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坚持的正确的信念,不会轻易选择逃避真相或是对他人妥协,了解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以及自己最看重的人和事等等。

终极目的就是使人们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成熟的心智、面对真相及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活出自我的勇气。

但是光是面对和接纳真相这一点,就足够令许多患者望而生畏了。似乎对于成年后的他们来说,让他们回忆童年那些糟糕的经历,是一件难于登天的事情。

换言之,人们极力想要掩饰的、要么从不谈起、要么谈论的时候总是躲躲闪闪的问题,就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真相。

因此阿德勒认为研究一个人的早期记忆,就会使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你会了解到他们为什么会是现在的自己,为什么会如此行事,他们曾经接受过怎样的观念,以及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在模仿哪位养育者。

甚至一个人是否拥有对社会、对世界、对他人感兴趣的能力,都和被教养的方式息息相关。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只能对母亲一个人感兴趣,因此就算他们成年后,也依然对其他人、事、物提不起兴趣。

一个对社会、对他者感兴趣的人才会做出对他人有益的事情,才能发展出利己利他的行事风格及思维。

倘若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被母亲以各种行为来“告知”他,不能对任何母亲以外的人和事感兴趣,那么他将会因为自己长期受困于母亲的思维中,而感到极度痛苦和自卑。而唯一能够使他快速摆脱这种困扰的方式就是一切都按母亲的意愿来。

于是这样的孩子就真的会对母亲以外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实际上他被这样对待的原因,不过是因为母亲自己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所以通过控制孩子的注意力来满足自己曾经自己缺失的那部分关注。

通过观察人们的动作、姿态、行为能力,我们就能明确分辨出一个人的独立性,他们是否有依赖他人能力来满足自我愿望的习惯。

如果有,那就说明,他在成长阶段根本不必发展出自己的需求,这样就不必对自己的行为能力以及能够产生多大的影响力负责,从而转向外力,只要依靠他人,他们就能完成一些基本目标,并且不用对决策和行为承担责任。

被束缚、被强迫、被忽视、不被认同、不被信任等,都会令孩子产生一定的自卑感。适当的自卑感会成为激励人们自我成长的动力。

而当过度的自卑感发展成自卑情结时,就会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发展出自私的、邪恶的、与社会脱节的种种想法,小孩子的行为能力总是有限的。

但是当他们成为成年人时,如果依然对那些邪念(而非正念)感兴趣,那么他们的思维、行为、决策,将会切断他们和这个社会的关联,最终入了歧途。

因此,自卑感不该被过度解读和恐惧,但也不该被忽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