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成熟独立的人?——读《为何家会伤人》
久闻《为何家会伤人》大名,那日在图书馆偶然看见,真是喜出望外,赶紧借回来拜读。
全书分为4个部分:
1.夫妻关系是家庭的核心;
2.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
3.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4.中国式家庭。
每个部分作者都使用了大量的案例阐述他的观点,但所有的观点其实都可以归结为这样一种思想:童年获得父母足够的爱,长大后与父母成熟分离,获得独立的人格,他的一生就会幸福快乐;而那些长大后有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人,都是因为童年没有获得父母足够的爱,这些人中还有不少的事业成功人士。
读完此书,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童年决定一个人的一生。
作家余华也曾经说过:“一个人的童年是决定他一生的,世界给我们的最初图像就是在这时候出现。每个人其实都一样,童年会左右他的人生,虽然他长大以后可能会做这样或那样的工作,但无论他做什么,世界的图像是不可能更改的,充其量只是做了一些修改而已。只不过有些人修改得多一点,有些人修改得少一点。决定命运的最好时机就是童年。”
事实上,“童年决定论”也一直为精神分析学派所推崇。无论这个观点偏颇与否,童年对人的影响绝对是不可忽视的。
我很庆幸我和葵爸一直把葵带在身边,见证了她每一个成长阶段,最大限度的给予她爱和自由。也因此,我读此书时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如何让孩子成长为一个成熟独立的人”,并试着用以下作者的几个观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在三岁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没有严重的分离(超过两个星期的分离即为严重),而且与妈妈的关系有很高的质量。——这是孩子要形成稳定的安全感所需要的条件。
“孩子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到三岁才能形成两个概念:客体稳定性与情感稳定性。”
客体即孩子身外的物体,妈妈也是。小宝宝看不见妈妈,就会以为妈妈不存在;而形成客体稳定性的概念之后,他就知道:我看不见妈妈,但妈妈是存在的。这个概念,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孩子一岁半即可形成。
“情感稳定性,即一个人只要确认对方是爱自己的,那么,他不会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无端对这一点产生怀疑。”而情感稳定性在孩子三岁时才能形成,也是必须在良好的养育环境下。
中国家庭的现状让很多妈妈无法亲自带孩子到3岁,那么,“孩子至少要让妈妈带到九个月,才能保证这个孩子有一个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础。”
二、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让孩子成为自己!
一般孩子都会有一个问题:喜欢一个老师,就喜欢一门课;讨厌一个老师,就讨厌一门课。而成为自己的孩子,他喜不喜欢一门课完全是他自己的选择,与老师无关。
文章中举例的就是这样一个成为“自己”的孩子。老师们的赏罚手段对这个孩子几乎无效,他不会轻易偏离自然的轨道,只会根据内心的指引走在他所渴望的道路上。
“喜欢使用奖罚手段的父母和老师,都渴望控制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成长变化”,这样成长出来的孩子只是父母和老师意志的结果,是他们的作品,与“自己”无关。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认为,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有一个“精神胚胎”——“已知道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然使命。我们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自由地探索世界,“成为自己的人”,最终成为一个自我实现者。
三、父母的关系要稳定而和谐。
“要切记:父母关系才是孩子心理健康的模板,而且也是孩子以后进入社会,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论,3-6岁是3-6岁“俄狄浦斯期”。也就是说,孩子会有恋异性父母的倾向,期望取代同性的父母而与异性的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
如果这一时期不能顺利度过,孩子会发展出一系列问题,“譬如只结交异性朋友而难以融入同性的圈子,甚至还可能会发展成同性恋。”
“要顺利地度过俄狄浦斯期,关键是夫妻关系要和谐而平衡。”这样,孩子就会懂得,同性父母才是异性父母最好的伴侣,他不过是个孩子。他会安心地做孩子享受父母的爱,努力向同性父母靠拢,以赢得异性父母更多的爱。
四、父母主动与孩子分离。
分离是生命中永恒的主题。孩子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分离的过程,从子宫分离,从妈妈怀里分离,最后,从家分离。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都知道,分离中最痛苦的永远是父母自己。而孩子,在获得父母足够的爱以后,他们这一步步分离其实就是自然而然的,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痛苦。
葵吃奶吃到2岁5个多月。从她2岁起,我动了三次断奶的念头,前两次都是因为自己的不舍而放弃。第三次,把泪吞进肚子里,咬咬牙,逼自己断奶。
然而,给葵断奶远比我想象中的轻松,我们也没有身体上的分离,白天陪她玩,晚上依然搂着她睡觉。不同的是,我给她买了个奶瓶,一要吃奶就给喝水,然后哄睡。第一个晚上哭了半个多小时,第二个晚上几分钟,第三个晚上没哭,第四个晚上开始睡整夜。
断完奶,我真的很失落。然而,又明白这是生命的过程,必然要经过。
“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
文章写到最后,想起龙应台的那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就是成长!父母也依托儿女的这种成长而对自己的生命进行了升华吧。
孩子,我爱你,但爱绝不是自私的占有!爱你,就是在你成为“自己”的路上,用爱给你提供休息的港湾,然后目送你前行,直至你成为一个成熟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