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读《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2018-12-02  本文已影响24人  九畹拾真一

【畹畹习禅】有什么新鲜事?

半小时前

【畹畹习禅】话与真人语,饭与真人吃

昨天 06:44

【畹畹赞我】注定要前行的路,岂因雾大就驻足?

前天 16:03


信愿妙行十年12/3650:有什么新鲜事?


“有什么新鲜事?”这是一个人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但是也最不着边际,可以没完没了地问下去。如果认真探讨它的答案,所得的不过是一堆跟风的事物,这些都是将来的淤泥。

我宁可问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最好的?”这个问题能疏通河道而非拓宽它。人类历史中有些时代,思想的河道挖凿的太深,以至于无法修改,从而再也无法出现任何新气象,这时候追求“最好的”就成了僵化的教条——但我们的现状并非如此。目前的普遍思想似乎早已漫过两岸,丧失了主要的目标和方向,淹没了低洼地区,把高地孤立起来,切断了它和其它地区的联系。除了河水本身浪费精力的躁动外,像这样到处流溢并没有任何意义,所以目前似乎真的到了需要疏通的时候了。

炮制一篇十万加需要哪些材料?

夺人眼球的标题;
热乎乎刚出炉的绯闻事件;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金光闪闪的名人名言;
克制矜持又彷佛随意的高级黑;
间或制作精良的插图。

虽然套路满满,但同样诚意盎然。人们喜欢读不是说读完之后能醍醐灌顶脱胎换骨,恰恰是读完之后更安于现状轻松惬意,情绪得到释放,那点不安分的因子又被糖衣炮弹给迷晕乎陷入休眠。名正言顺地退回到舒适区。所以听课看文时激情澎湃,彷佛学完了明天就能改变世界;关掉手机日子照旧。

万能的大熊在《格局逆袭》里有一句话似曾相识,那就是:

所谓精神病,就是每天做着同样的事,却期待着收获不一样的结果。

这句话最早听到是在2008年,出自民营企业家培训师刘一秒。他的《执行智慧》、《销售智慧》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一点不过时,关于求财的秘密基本剖解完毕。那时候的我,刚刚走出校门,涉世未深,拿着豆包不当干粮。以为此法仅是一家之言,何可轻信?年轻人就应该多读书,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近来,又把当年刘一秒老师的视频资料找出来看看,打心底服气,十年前他讲的道理和做法今天的人们还是再重复地讲与做,基本了无二致。那些当年深信不疑,听话照做的思八达战士们今时今日已非同凡响,人生格局从此不同。

是什么阻碍了更多的人走向人生巅峰?波西格揭了秘:人们永远在问“有什么新鲜事?”走得太快,就像那只下山的小猴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两手空空而回。现在可以得出:如果不了解人生,不了解自身属性,是读不懂书听不懂真人语的。就像前几天的文里提到的波西格的话,真理来敲门,你却说走开,我在寻找真理,然后真理转身离开。

拿生活所感去读书,拿读书所得去生活,这是目前来看最保险的做法。好奇、体验、分享、践行,践行才是关键。

刘一秒老师当年有句话刻在了我的脑子里,他说:

说话的目的是让人行动,如果话说完了,别人没有行动,那你说的再有道理也不过是句废话。

今天用他这句话来参照时下的书籍,就能筛选出非虚构类的好书书单了。沉溺于学习的我们也可以自我对照下万能的大熊在格局逆袭里的一段话:

其实有很多人热衷于“学习”是缘自自身的焦虑。绝大部分人本来是什么样子,“学习”完顶多就是变成稍好点的样子。再比如去看什么有道云课堂、知乎、逻辑思维、得到之类的,基本都是基于缓解焦虑这么一个目的。有些人如饥似渴地“学习”,似乎在积攒力量,好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一样,其实,最多成了书呆子或是键盘侠,或者自以为是的情怀者。不管什么样的标榜,大都是让别人觉得自己不是真的无能,只是因为不屑而导致看似无能。


【畹畹赞我】注定要前行的路,岂因雾大就驻足?

感谢赞米思源,我们的大才女。

今晨读到她最近在做的事,顿生惭愧心。我在迷雾里彷徨,伊人已拨开迷雾启帆远航。她在做一件平凡却伟大的事。那就是为真人助力。

通过她的助力,我了解了一些正在破局的人和事。

她说希望不能等!她说要灭苦,先破执。

因它这句话,那个缄默疏懒的我弱小了,那个心怀薪火愿暖他人的我强大了。

同好相伴,梦由我辈实现。自勉共勉!


信愿妙行十年11/3650:话与真人语,饭与真人吃


我认为路边要是没有广告牌或是休息站什么的,景色一定更美:不论是路旁的树丛,地上的小草或是园里的果树都长到齐肩高,沿途时不时还有小孩向你挥手,也有大人从屋里走到廊前看看是谁经过。一旦你停车问路或是想了解当地的情况,你得到的回答往往出乎意料:他们会问你打哪儿来,已经骑了多久等等,热情而又涛涛不绝地和你神侃上半天,简直比你还要兴奋。

我不知道若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推荐给新生代,大家的接受程度会怎样。我猜会不会像波西格在文首跟他11岁儿子讲红翅乌鸫时得到的总结,对这本书有感觉得上点年纪?
比如上面这段话,他们读了会产生哪些遐思?

于我就多了,我会想到每次去到太湖岳西之地不同的村落,当地人的热情朴素与好客。他们会毫无戒备地邀请你进屋喝茶,吃各种自制干果,并且天马行空地跟你谈天说地,若逢饭点,甚至邀请你共进午餐。这种经历真的雷同小时候的经历,那时候人与人链接时大概就是来者是客,上门即奉茶,且是拿出平日里自家人不舍得喝的好茶出来招待。即使是一时没有茶叶了,也至少会为上门到访者化一碗白糖水喝。我小时候就执行过这类命令,端茶倒水,一个不太情愿的丫鬟。我听惯了家长说快去倒茶,当然这个对话往往是这样的,东家说倒茶,客人说不用客气了,东家说别见外,一杯清茶而已,您将就着喝。客人说您说哪里话......这样的对话根据对话者的战力值而定长短,口才好的,这种谦让客套话一套一套的,听上去就像今天的相声。那个时候根据这些生活细节,一个小孩子也能体察分辨出谁是真情谁是假意。

如今再逢如此情景,位置置换,感觉却相通,这种礼节带来的是人文关怀,是一种人与人之间是同类的共鸣,甚至有一种走亲戚的亲近感。这些久居本地质朴无华却又温厚好客的人便与那山那水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游者对此地山水流连忘返去而复返的关键因素。一切以利害权衡的关系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感,也毫无美感可言。但当今社会,毫无美感的东西才是主流,人们基本已经忘记了待人接物最基本的要义,《常礼举要》里讲到的条陈,现在若需反面教材,俯拾皆是。

再说那些村民之所以愿意花时间跟你神侃,多半还是因为活得自在从容,有一种闲看庭前云卷云舒的心境。就像波西格接着写到的:

这些乡间小路和一般的干道迥然不同,就连沿线居住的居民的生活步调和个性也不一样。他们一直都没有离开过本地,所以可以很悠闲地和你寒暄问候、谈天说地,那感觉好极了。反而是那些早就搬到了城里的人和他们的子子孙孙迷失了,忘记了这种情怀。

这实在是我的一个宝贵的发现。我在想,为什么我们这么久以后才会着迷,我们早已经看过却仿佛没有看到,或者说是环境使我们视而不见,蒙骗了我们,让我们以为真正的生活是在大都市里,而这里只不过是落后的穷乡僻壤。

这的确是一件令人迷惘的事,就好像真理已经在敲你的门,而你却说:“走开,我正在寻找真理。”所以真理掉头走了。哎,这种现象真是让人不解。然而我们一旦迷上这种旅游方式,就再也忘不了那些风景宜人的小路,忘不了那些消磨了很多个周末、夜晚和假日的美好时光。我们成了真正的乡野骑士迷,只要骑到那里就会有值得一看的景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