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新课程的“核心素养”

2024-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han满天星

价值定位:从学习结果界定未来的新人形象。摆脱传统的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获得的教育方法。以核心素养回应如何培养能够在复杂多变的未来社会。学会学习获得个人成功,促进社会进步的新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根本出发点,是在关照“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关键问题的同时,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并将之科学的细化为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无论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还是学科核心素养,都从学生学习结果的角度勾勒出了我国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形象。“让核心素养落地”,标志着课程改革是为了应对信息化、全球化与知识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而实现了一次华丽转身,即从对内容的关注转向对学习结果的关注,从对教材标准关注转向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关注。

本质内涵: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在义务教育新课程的语境下,每门课程所培育的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他强调培养学生经过课程学习后逐步养成的。适应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的认知层面,指向学生面对未来复杂不确定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是学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进而解决相应问题的心理条件是学生所具备的复杂能力结构系统。“必备品格”和“正确价值观”则是对核心素养在非认知层面的理解,使学生能够习惯并且坚持在面对未来复杂的不确定情境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方法来解决问题,指向道德化的习惯,品性与人格特质。是学生习惯性持续性解决相应问题中知识运用实践过程的副产品。这三种成分共同决定了核心素养的实体内容,外在形式与实践过程。进而确保核心素养的整体性生成。

根本属性:代表立德树人的学科宣言。核心素养为各门课程的独立设置了创设了学科理由。为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场域的素养培育划分了明确界限,是一代毕业生的画像,更是一代人共同的要求,成为立德树人的学科宣言。从属性上看,核心素养体现了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与人本性。它理清了课程的育人目标,指明了学科教学与评价的方向,规划并引领着学科教育教学实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